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集解】:孔安國曰:“牛兄桓魋將為亂,牛自宋來學,常憂懼,故孔子解之也。”曰:“不憂不懼,斯可謂之君子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集解】:包氏曰:“疚,病。自省無罪惡,無可憂懼。”
樊須字子遲。【集解】:鄭玄曰齊人。【索隱】:家語云魯人也。【正義】:家語云魯人。少孔子三十六歲。
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圃,曰:“吾不如老圃。”集解馬融曰:“樹五穀曰稼,樹菜蔬曰圃。”樊遲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集解】:孔安國曰:“情,實也。言民化上各以實應。”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集解】:包氏曰:“禮義與信足以成德,何用學稼以教民乎!負子之器曰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曰:“知人。”
有若【集解】:鄭玄曰魯人。少孔子四十三歲。【索隱】:家語云:“魯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三歲。”今此傳云“四十二歲”,不知傳誤,又所見不同也?【正義】:家語云“魯人,字有,少孔子三十三歲”,不同。有若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集解】:馬融曰:“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以行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集解】:何晏曰:“復猶覆也。義不必信,信非義也。以其言可覆,故曰近義。”恭近於禮,遠恥辱也;【集解】:何晏曰:“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遠恥辱,故曰近禮。”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集解】:孔安國曰:“因,親也。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于畢,俾滂沱矣。”【集解】:毛傳曰:“畢,噣也。月離陰星則雨。”昨暮月不宿畢乎?’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取室。【正義】:家語云:“瞿年三十八無子,母欲更娶室。孔子曰:‘瞿年過四十當有五丈夫子。’果然。”中備云:“魯人商瞿使向齊國,瞿年四十,今後使行遠路,畏慮,恐絕無子。夫子正月與瞿母筮,告曰:‘後有五丈夫子。’子貢曰:‘何以知?’子曰:‘卦遇大畜,艮之二世。九二甲寅木為世,六五景子水為應。世生外象生象來爻生互內象,艮別子,應有五子,一子短命。’顏回云:‘何以知之?’‘內象是本子,一艮變為二丑三陽爻五,於是五子,一子短命。’‘何以知短命?’‘他以故也。’”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集解】:五男也。【索隱】:謂五男也。。’已而果然。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公西赤字子華。【集解】:鄭玄曰魯人。少孔子四十二歲。
子華使於齊,厓有為其母請粟。孔子曰:“與之釜。”【集解】:馬融曰:“六斗四升曰釜。”請益,曰:“與之庾。”【集解】:包氏曰:“十六斗曰庾。”厓子與之粟五秉。【集解】:馬融曰:“十六斛曰秉,五秉合八十斛。”孔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君子周急不繼富。”【集解】:鄭玄曰:“非厓有與之太多。”
巫馬施字子旗。【集解】:鄭玄曰魯人。【索隱】:鄭玄云魯人。家語云:“陳人,字子期。”【正義】:音其。少孔子三十歲。
陳司敗【集解】:孔安國曰:“司敗,官名。陳大夫也。”問孔子曰:“魯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退而揖巫馬旗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魯君娶吳女為夫人,命之為孟子。孟子姓姬,諱稱同姓,故謂之孟子。魯君而知禮,孰不知禮!”【集解】:孔安國曰:“相助匿非曰黨。禮同姓不婚,而君娶之。當稱‘吳姬’,諱曰‘孟子’。”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者,禮也。”【集解】:孔安國曰:“以司敗之言告也。諱國惡,禮也。圣人之道弘,故受之為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