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右司諫賈易以言事訐直詆大臣,將峻責,公著以為言,止罷知懷州。退謂同列曰:"諫官所論,得失未足言。顧主上春秋方盛,慮異明有進諛說惑亂者,正賴左右爭臣耳,不可豫使人主輕厭言者也。"眾莫不嘆服。
吐蕃首領鬼章青宜結久為洮、河患,聞朝廷弭兵省戍,陰與夏人合謀復取熙、岷。公著白遣軍器丞游師雄以便宜諭諸將,不逾月,生致于闕下。
帝宴近臣于資善堂,出所書唐人詩分賜。公著乃集所講書要語明白、切于治道者,凡百篇進之,以備游意翰墨,為圣學之助。
三年四月,懇辭位,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宋興以來,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者四人,而公著與父居其二,士艷其榮。詔建第于東府之南,啟北扉,以便執政會議。凡三省、樞密院之職,皆得總理。間日一朝,因至都堂,其出不以時,蓋異禮也。
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見輔臣泣曰:"邦國不幸,司馬相公既亡,呂司空復逝。"痛閔久之。帝亦悲感,即詣其家臨奠,賜金帛萬。贈太師、申國公,謚曰正獻,御筆碑首曰"純誠厚德"。
公著自少講學,即以治心養性為本,平居無疾言遽色,于聲利紛華,泊然無所好。暑不揮扇,寒不親火,簡重清靜,蓋天稟然。其識慮深敏,量閎而學粹,遇事善決,茍便于國,不以私利害動其心。與人交,出于至誠,好德樂善,見士大夫以人物為意者,必問其所知與其所聞,參互考實,以達于上。每議政事,博取眾善以為善,至所當守,則毅然不回奪。神宗嘗言其于人材不欺,如權衡之稱物。尤能避遠聲跡,不以知人自處。
始與王安石善,安石兄事之,安石博辯騁辭,人莫敢與亢,公著獨以精識約言服之。安石嘗曰:"疵吝每不自勝,一詣長者,即廢然而反,所謂使人之意消者,于晦叔見之。"又謂人曰:"晦叔為相,吾輩可以言仕矣。"后安石得志,意其必助己,而數用公議,列其過失,以故交情不終。于講說尤精,語約而理盡。司馬光曰:"每聞晦叔講,便覺己語為煩。"其為名流所敬如此。
紹圣元年,章惇為相,以翟思、張商英、周秩居言路,論公著更熙、豐法度,削贈謚,毀所賜碑,再貶建武軍節度副使、昌化軍司戶參軍。徽宗立,追復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復降左光祿大夫,入黨籍,尋復銀青光祿大夫。紹興初,悉還贈謚。子希哲、希純。
希哲字原明,少從焦千之、孫復、石介、胡瑗學,復從程顥、程頤、張載游,聞見由是益廣。以蔭入官,父友王安石勸其勿事科舉,以僥幸利祿,遂絕意進取。安石為政,將置其子雱于講官,以希哲有賢名,欲先用之。希哲辭曰:"辱公相知久,萬一從仕,將不免異同,則疇昔相與之意盡矣。"安石乃止。
公著作相,二弟已官省寺,希哲獨滯管庫,久乃判登聞鼓院,力辭。公著嘆曰:"當世善士,吾收拾略盡,爾獨以吾故置不試,命也夫!"希哲母賢明有法度,聞公著言,笑曰:"是亦未知其子矣。"
終公著喪,始為兵部員外郎。范祖禹,其妹婿也,言于哲宗曰:"希哲經術操行,宜備勸講,其父常稱為不欺暗室。臣以婦兄之故,不敢稱薦,今方將引去,竊謂無嫌。"詔以為崇政殿說書。其勸導人主以修身為本,修身以正心誠意為主。其言曰:"心正意誠,則身修而天下化。若身不能修,雖左右之人且不能諭,況天下乎?"
擢右司諫,辭,未聽,私語祖禹曰:"若不得請,當以楊畏、來之邵為首。"既而不拜。會紹圣黨論起,御史劉拯論其進不由科第,以秘閣校理知懷州。中書舍人林希又言:"呂大防由公著援引,故進希哲以酬私恩。凡大防輩欺君賣國,皆公著為之倡;而公著之惡,則希哲導成之,豈宜污華職。"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
徽宗初,召為秘書少監,或以為太峻,改光祿少卿。希哲力請外,以直秘閣知曹州。旋遭崇寧黨禍,奪職知相州,徙邢州。罷為宮祠。羈寓淮、泗間,十余年卒。
希哲樂易簡儉,有至行,晚年名益重,遠近皆師尊之。子好問,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