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咸平三年,詔定州等處本城廳子、無敵、忠銳、定塞指揮,已并升充禁軍馬軍云翼指揮,依逐州軍就糧,令侍衛(wèi)馬軍司管轄。定州揀中廳子第一充云翼第一,第二充云翼第二;相州廳子第一充云翼第三,第二充云翼第四;保州無敵第一充云翼第五,第二充云翼第六,忠銳充云翼第七;威勇軍無敵第一充云翼第八,第二充云翼第九,忠銳充云翼第十;靜戎軍無敵充云翼第十一;寧邊軍無敵充云翼第十二;北平塞無敵充云翼第十三;深州無敵充云翼第十四。北面諸處應(yīng)管本城、定塞指揮已下鎮(zhèn)定州、高陽關(guān)路都總管,并充禁軍馬軍云翼指揮,才候升立訖,分析逐指揮員兵士人數(shù)、就糧州府、本指揮見在去處以聞。
四年,詔陜西沿邊州軍兵士先選中者,并升為禁軍,名保捷。五年正月,置廣捷兵士五指揮。五月,命使臣分往邠、寧、環(huán)、慶、涇、原、儀、渭、隴、鄜、延等州,于保安、保毅軍內(nèi),與逐處官吏選取有力者共二萬人,各于本州置營,升為禁軍,號曰振武指揮。既而帝曰:"邊防闕兵,朝廷須為制置,蓋不得已也。候邊鄙乂寧,即可銷弭。"六月,以河?xùn)|州兵為神銳二十四指揮、神虎十指揮,又升石州廳子軍為禁軍,又以威虎十指揮隸虎翼。
景德四年,詔河?xùn)|廣銳、神銳、神虎軍以見存為定額,缺則補(bǔ)之。
大中祥符元年,詔侍衛(wèi)步軍司閱保寧軍士,分為四等,其第一等徙營亳州永城縣,余聽歸農(nóng);無家可還者,隸諸州為剩員。四年,宣示永安縣永安指揮兵八千余人以奉諸陵,其軍額猶隸西京本城廂軍,可賜名奉先指揮,升為禁軍,在清塞之下。八年,置禁軍左右清衛(wèi)二指揮,在雄武弩手之上,散卒月給鐵錢五百,以奉宮觀。
仁宗即位,海內(nèi)承平,而留神武備,始幸安肅教場觀飛山雄武發(fā)炮,命捧日、天武、神衛(wèi)、虎翼四軍為戰(zhàn)陣法,拔其擊刺騎射之精者,稍遷補(bǔ)之。由天圣至寶元間,增募諸軍:陜西蕃落、廣銳,河北云翼,京畿廣捷、虎翼、效忠,陜西、河?xùn)|清邊弩手,京西、江、淮、荊湖歸遠(yuǎn),總百余營。
康定初,趙元昊反,西邊用兵,詔募神捷兵,易名萬勝,為營二十。所募多市井選忄耎,不足以備戰(zhàn)守。是時禁兵多戍陜西,并邊土兵雖不及等,然驍勇善戰(zhàn)。京師所遣戍者,雖稱魁頭,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鋒陷陣非其所長。又北兵戍及川峽、荊湘、嶺嶠間,多不便習(xí)水土,故議者欲益募土兵為就糧。于是增置陜西蕃落、保捷、定功,河北云翼、有馬勁勇,陜西、河北振武,河北、京東武衛(wèi),陜西、京西壯勇,延州青澗,登州澄海弩手,京畿近郡亦增募龍騎、廣勇、廣捷、虎翼、步斗、步武,復(fù)升河北招收、無敵、廳子馬,陜西制勝,并州克戎、騎射,麟州飛騎,府州威遠(yuǎn),秦州建威,慶州有馬安塞,保州威邊,安肅軍忠銳,嵐、府州建安,登州平海,皆為禁兵,增內(nèi)外馬步凡數(shù)百營。又京東西、河北、河?xùn)|、江、淮、荊湖、兩浙、福建路各募宣毅,大州二營,小州一營,凡二百八十八。岢嵐軍別置床子弩炮手。時吏以所募多寡為賞罰格,諸軍子弟悉聽隸籍,禁軍闕額多選本城補(bǔ)填,故慶歷中外禁、廂軍總一百二十五萬,視國初為最多。西師既罷,上患兵冗,帑庾不能給,乃詔省兵數(shù)萬人。
皇祐二年,川峽增置寧遠(yuǎn)。五年,江、淮、荊湖置教閱忠節(jié),州一營,大州五百人,小州三百人。于是宣毅浸廢不復(fù)補(bǔ),而荊湖、廣南益募雄略。至和二年,廣、桂、邕州置有馬雄略。明年,并萬勝為十營。其后,議者謂東南雖無事,不宜馳備。嘉祐四年,乃詔荊南、江寧府、揚(yáng)、廬、洪、潭、福、越州募就糧軍,號威果,各營于本州。又益遣禁軍駐泊,長吏兼本路兵馬鈐轄,選武臣為都監(jiān),專主訓(xùn)練。于是東南稍有備矣。
七年,宰相韓琦言:
祖宗以兵定天下,凡有征戍則募置,事已則并,故兵日精而用不廣。今二邊雖號通好,而西北屯邊之兵,常若待敵之至,故竭天下之力而不能給。不于此時先慮而豫備之,一旦邊陲用兵,水旱相繼,卒起而圖之,不可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