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五行五
晉安帝隆安四年九月癸酉,地震。是時幼主沖昧,政在臣下。晉安帝義熙四年正月壬子夜,地震有聲;十月癸亥,地震。義熙五年正月戊戌夜,尋陽地震,有聲如雷。明年,盧循下。義熙八年,自正月至四月,南康、廬陵地四震。明年,王旅西討荊、益。
宋文帝元嘉七年四月丙辰,地震。時遣軍經略司、兗。元嘉十二年四月丙辰,京邑地震。元嘉十五年七月辛未,地震。元嘉十六年,地震。
孝武帝大明二年四月辛丑,地震。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聲自河北來,魯郡山搖地動,彭城城女墻四百八十丈墜落,屋室傾倒,兗州地裂泉涌,二年不已。其后虜主死,兗州刺史夏侯祖權卒。
明帝泰始二年四月,地震。泰始四年七月己酉,東北有聲如雷,地震。明帝泰豫元年閏七月甲申,東北有聲如雷,地震。
后廢帝元徽二年四月戊申,地震。元徽五年五月戊申,地震。七月,帝殞。
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青州城南地,遠望見地中如水有影,人馬百物皆見影中,積年乃滅。
山崩地陷裂:
吳孫權赤烏十三年八月,丹陽、句容及故鄣、寧國諸山崩,鴻水溢。按劉向說,"山,陽,郡也;水,陰,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壞,百姓將失其所也。"與《春秋》梁山崩,漢齊、楚眾山發水同事也。"夫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兇禍福,不是過也"。吳雖帝,其實列國,災發丹陽,其天意矣。國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后二年而權薨,薨二十六年而吳亡。
魏元帝咸熙二年二月,太行山崩。此魏亡之征也。其冬,晉有天下。
晉武帝太始三年三月戊子,太行山崩。太始四年七月,泰山崩,墜三里。此晉之咎征也。至帝晏駕,而祿去王室,懷、愍淪胥于北,元帝中興于南,是其應也。京房《易傳》曰:"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圣王受命,人君虜。"
晉武帝太康五年丙午,宣帝廟地陷。太康六年三月,南安新興縣山崩,涌水出。太康七年七月,朱提之大瀘山崩,震壞郡舍;陰平之仇池崖隕。太康八年七月,大雨。殿前地陷,方五尺,深數丈。
晉惠帝元康四年五月壬子,地陷,方三十丈,殺人。史闕其處。元康四年八月,居庸地裂,廣三十丈,長百三十丈,水出殺人。
晉孝懷帝永嘉元年三月,洛陽東北步廣里地陷。永嘉三年八月乙亥,鄄城城無故自壞七十余丈,司馬越惡之,遷于濮陽。此見沴之異也。越卒陵上,終亦受禍。永嘉三年七月戊辰,當陽地裂三所,所廣三丈,長二百余步。京房《易傳》曰:"地坼裂者,臣下分離,不肯相從也。"其后司馬越、茍晞交惡,四方牧伯莫不離散,王室遂亡。永嘉三年十月,宜都夷道山崩。永嘉四年四月,湘東酃黑石山崩。
晉元帝太興四年八月,常山崩,水出,滹沱盈溢,大木傾拔。
晉成帝咸和四年十月,柴桑廬山西北崖崩。十二月,劉胤為郭默所殺。
晉惠帝元康九年六月夜,暴雷雨。賈謐齋屋柱陷入地,壓謐床帳。此木沴土,土失其性,不能載也。明年,謐誅。晉惠帝光熙元年五月,范陽地然,可以爨。此火沴土也。是時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晉安帝義熙八年三月壬寅,山陰有聲如雷,地陷深廣各四尺。義熙十年五月戊寅,西明門地穿,涌水出,毀門扇及限。此水沴土也。
《五行傳》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眊,厥罰恒陰,厥極弱。時則有射妖,時則有龍蛇之孽,時則有馬禍,時則有下人伐上之痾,時則有日月亂行,星辰逆行。"
常陰
吳孫亮太平三年,自八月沈陰不雨,四十余日。是時將誅孫綝,謀泄。九月戊午,綝以兵圍宮,廢亮為會稽王。此常陰之罰也。
吳孫皓寶鼎元年十二月,太史奏久陰不雨,將有陰謀。皓深驚懼。時陸凱等謀因其謁廟廢之。及出,留平領兵前驅,凱語平,平不許,是以不果。皓既肆虐,群下多懷異圖,終至降亡。
宋后廢帝元徽三年四月,連陰不雨。元徽三年八月,多陰。后二年,廢帝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