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二十三
天佑二年八月十三日。中書門下奏。遷都以來。武成王廟猶未置立。今仍請改為武成王選地建造。其制度配享。皆準故事。從之。
寒食拜埽
龍朔二年四月十五日詔。如聞父母初亡。臨喪嫁娶。積習日久。遂以為常。亦有送葬之時。共為歡飲。遞相酬勸。酣醉始歸。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槚。曾無戚容。既玷風猷。并宜禁斷。
開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于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于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例程。
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敕。凡庶之中。情禮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與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
貞元四年正月詔。比來常參官。請假往東郊拜埽。多曠廢職事。自今以后。任遣子弟。以申情禮。
元和三年正月敕。朝官寒食拜埽。又要出城。并任假內往來。不須奏聽進止。
長慶三年正月敕。寒食埽墓。著在令文。比來妄有妨阻。朕欲令群下皆遂私誠。自今以后。文武百官。有墓塋域在城外。并京畿內者。任往拜埽。但假內往來。不限日數。有因此出城。假開不到者。委御史臺勾當。仍自今以后。內外官要覲親于外州。及拜埽。并任準令式年限請假。太和三年正月勒。文武常參官拜埽。據令式。五年一給假。宜本司準令式處分。如登朝未經五年。不在給假限。八年八月敕。厘革應緣私事。并不許給公券。令臣等商量。惟寒食拜埽。著在令式。銜恩乘驛。以表哀榮。遽逢圣旨。重頒新命。其應緣私事。及拜埽不出府界。假內往來者。并不在給券限。庶存經制。可久遵行。從之。
開成四年二月。中書門下奏。常參官寒食拜埽。奉進止。準往例給公券者。臣等謹案舊制。承前常參官應為私事請假。外州往來。并給券牒。
緣祀裁制
舊儀。每祭。籩豆之數各異。至顯慶二年。始一例。大祀籩豆各十二。中祀每十。小祀各八。
舊儀注。大祀中祀。并前七日十日。小祀并前五日。筮日。皆于太廟南門之外。卜吉而往之。其遇廢務日。并不回避。
貞元十五年十二月一日。太常卿齊抗等奏。每年大中小祀。都七十祭。其四立二分二至臘上辛吉亥等日。蓋為氣節也。其后寅后申后亥后丑等日。蓋謂星次也。伏以氣行有時刻。星位有次舍。或定用日。或定用辰。不可改移。請依舊制。其或有別禱祭。即是太卜署擇日。并請準四月六日敕。廢務日不用。遂為故典。舊儀注無日蝕廢祭之文。元年建丑月。祠部奏曰。來年建寅月一日。祈谷祀昊天上帝。是月。司天臺預奏。其日太陽虧。時禮儀使于休烈奏曰。臣謹按曾子問曰。當祭而日食。其祭也如之何。夫子曰。接祭而已矣。牲至未殺則廢。漢初平四年正月。當祭南郊。日蝕。又行冠禮。博士殷盈孫與八座議。以為正月元日。太陽虧。而冠有祼獻之禮。有金石之樂。是為聞災不嚴肅。見異不怵惕也。望下太常。別擇日。其二日祭太一。準禮儀物同祠所。既緣日蝕。各守本司。亦望同下太常更擇日。制曰。可。
舊制。每歲大中小祀。凡七十九祭。皆克定日辰。著于祀典。其與本文相當則祭。更不卜日。三十四祭準禮但言時月。不定日辰。太卜署至時擇日。
正月一十二祭。 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祀前二日。祭高祖一室。立春日。祀青帝于東郊。亥日享先農于東郊。立春后丑日。祀風師于國城東北。立春日祭東岳天齊王。東鎮東安公。東海廣德王。東瀆長源公。(以上準祠令著定日)薦獻太清宮。享太廟。祀九宮貴神于東郊。(以上至時卜日。)
二月十祭。 上丁。釋奠文宣王。上戊。釋奠武成王。春分祀朝日于東郊。祀日祭太社太稷。(以上。準禮令著定日。)祭五龍壇。祭馬祖。開冰井。祭司寒之神。祭東冰井。西冰井。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廟。并同日。(以上至時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