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四十四
建中四年。京師地生毛。
貞元二年正月。大雨雪。平地深尺余。雪上有黃黑色。狀如浮埃。五月。日有黑暈。自辰及申方散。
四年正月。上御丹鳳樓宣赦。是日。含元殿前階檻三十余間崩。甲士死傷者十余人。又陳留雨木。皆大如指。長寸余。每木有孔通中。所下其立如植。二月。太仆郊牛犢生六足。太仆卿周皓白宰臣李泌。請上聞。泌戲答之而不許。其時。京城民家豕生子兩首四足。以白御史中丞竇參。亦不許上聞。七月。自陜州至河陰。水盡黑。其黑水流入汴河。止于汴州城下。一宿而復(fù)。又鄭汴二州。群鳥皆去界內(nèi)。入田緒李納境內(nèi)。銜木為城。高二三尺。緒納令焚之。信宿復(fù)如之。鳥口多流血。
十年十一月。有大鳥飛集宮中。食雜骨。數(shù)月獲之。不食而死。
十二年十二月。大雪。平地二尺。竹多死。環(huán)國王所獻(xiàn)犀牛。甚珍愛之。是冬凍死。
十七年二月丁酉。京師雨雹。己亥。雨霜。戊申。夜霆震。雨霜。庚戌。大雨兼雹。
元和元年。京師大風(fēng)折樹。
三年四月。大風(fēng)毀含元殿西闕欄干十四間。七月六日。舒州上言。桐城縣梅天陂內(nèi)。有青黃白三龍。自陂中乘風(fēng)雷躍起。高二百尺。凡六里。入浮塘陂。
八年三月丙子。大風(fēng)壞崇陵寢殿鴟吻。折門戟。六月四日。長安西市。有豕生子。三耳八足。自尾分為二。
長慶二年六月乙亥。大風(fēng)震電。墜太廟鴟吻。霹御史臺樹皆仆。其年十一月。頻雪。后恒燠。水不冰凍。草木萌發(fā)。如正二月。
四年六月庚辰。大風(fēng)吹敗延喜景風(fēng)門。
寶歷元年十二月乙酉。夜有霧起。須臾遍天。霧上有赤氛。或深或淺。久而乃散。
開成元年閏五月。有群鳥萬余。集唐安寺。逾月方散。
四年四月壬戌。有獐出太廟。
大中十一年十二月。舒州奏。有鳥人面綠毛。喙皆紺色。其聲曰甘。人呼之為甘蟲。
咸通元年七月戊戌。白虹橫亙西方。十一月丁酉戌時。妖星初。出如匹練亙空。化為云。而沒在楚分。
廣明元年四月。大雨雹。大風(fēng)拔京兩街樹十二三。東都長夏門內(nèi)。古槐自拔而仆。殿宇鴟吻皆墮地。
中和元年五月。大風(fēng)。天雨土。
二年七月丙午夜。西北有赤氣如絳。竟天。其年九月。太原上言。諸山桃杏有花結(jié)實。其年十月。西北無云而雷鳴。天狗墮。
光啟二年九月。白虹見西方。
光化二年春。有白氣竟天如練。自西南徹東北而旋。
天佑元年四月。東京大風(fēng)雨土。跬步不辨物色。日暄稍止。是年。昭宗移洛陽。車馬以其日入京城。而有是變。朱氏革命之兆也。
其年十一月辛酉。有日黃色白暈。旁有青赤紐。
太史局
久視元年五月十九日。改太史局為渾天監(jiān)。不隸秘書省。天后召尚獻(xiàn)輔拜太史令。固辭曰。臣久從放誕。不能屈事官長。遂改為渾天監(jiān)。至七月六日。又改為渾儀監(jiān)。長安二年八月二十八日。獻(xiàn)輔卒。渾儀監(jiān)依舊為太史局。隸秘書省。監(jiān)官并廢。至景龍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改為太史監(jiān)。罷隸秘書省。景云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又改為太史局。隸秘書省。八月十日。改又為太史監(jiān)。十一月二十一日。又改為太史局。二年閏九月十日。又改為渾儀監(jiān)。開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又改為太史監(jiān)。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改為太史局。隸秘書省。至天寶元年十月三日。改為太史監(jiān)。罷隸秘書省。至干元元年三月十九日。太史監(jiān)改為司天臺。仍置五官正五人。司天臺內(nèi)。別置一院。名之曰通元院。應(yīng)有術(shù)藝人。并征辟到京。皆于通元院安置。司天臺總置官六十員。大監(jiān)一人。從三品。少監(jiān)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上。主簿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各一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各一人。正六品上。五官靈臺郎各一人。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各一人。從七品上。五官挈壺正各一人。正八品上。五官監(jiān)候各一人。正八品下。五官司歷各一人。從八品上。五官司晨各三人。正九品上。觀生歷生七百二十六人。其臺宜于永寧坊張守珪宅置。制曰。建邦設(shè)都。必稽元象。分曹列局。皆應(yīng)物宜。靈臺三星。主觀察云物天文。正位在太微西南。今興慶宮。上帝廷也。考符所合。以置靈臺。宜令所司。量事修理。舊置在秘書省南。至寶應(yīng)元年六月九日。司天少監(jiān)瞿曇撰奏。司天丞請減三員。監(jiān)候減二員。司辰減七員。五陵司五員。敕旨。依。初。天寶十三載三月十四日。敕太史監(jiān)官。除朔望朝外。非別有公事。一切不須入朝。及充保識。仍不在點檢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