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兇禮一
今為丘壟如此,其內(nèi)雖不藏珍寶,亦無益也。萬代之后,人但見高墳大冢,豈謂無金玉也。臣之愚計,以為漢文霸陵,既因山勢,雖不起墳,自然高敞。今之所卜,地勢即平,不可不起。宜依白虎通所陳周制,為三仞之墳。其方中制度,事事減少。事竟之日,刻石於陵測,書今封大小高下之式,明器所須,皆以瓦木,合於禮文,一不得用金銀銅鐵,使后代子孫,并皆遵奉。一通藏之宗廟,豈不美乎!且臣下除服,用三十六日,已依霸陵;今為墳壟,又以長陵為法,非所依也。伏愿深覽古今,為長久之慮。
書奏,不報。
虞世南又上疏曰:"漢家即位之初,便營陵墓,近者十馀歲,遠(yuǎn)者五十年,方始成就。今以數(shù)月之間,而造數(shù)十年事,其於人力,亦以勞矣。漢家大郡五十萬戶,即日人眾,未及往時,而工役與之一等,此臣所以致疑也。"
又公卿上奏,請遵遺詔,務(wù)從節(jié)儉,太宗乃令中書侍郎岑文本謂曰:"朕欲一如遺詔,但臣子之心,不忍頓為儉素。如欲稱朕崇厚之志,復(fù)恐百代之后,不免有廢毀之憂。朕為此不能自決,任卿等平章,必令得所,勿置朕於不孝之地。"因出虞世南封事,付所司詳議以聞。
司空房玄齡等議曰:"謹(jǐn)按漢高祖長陵高九丈,光武陵高六丈,漢文、魏文并不封不樹,因山為陵。竊以長陵制度,過為宏侈;二文立規(guī),又傷矯俗。光武中興明主,多依典故,遵為成式,實謂攸宜。伏愿仰遵顧命,俯順禮經(jīng)。"詔曰:"朕既為子,卿等為臣,愛敬罔極,義猶一體,無容固陳節(jié)儉,陷朕於不義也。今便敬依來議。"於是山陵制度,頗有減省。
《通典》 唐·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