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議曰:堯使鯀理水,功不成,復(fù)使禹理之,又舉舜歷試,禹因理水,遂別九州。故尚書云:"東漸於海,西被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孔安國(guó)注云:"堯賜玄圭以明之。"又舜自登庸二十年,始居攝位,"肇十有二州",注云:"肇,始也。禹理水之后,舜始置十二州,分冀州為并州、幽州,分青州為營(yíng)州。"其后八年,堯崩。舜咨四岳曰:"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舉禹為司空。舜曰:"汝平水土,惟時(shí)懋哉。"注云:"四岳同辭曰禹理洪水,有成功,言可用。故舜然其所舉,稱其前功以命之。懋,勉也。惟居是百揆,勉行之。"則禹之績(jī)本在堯代,舜未居攝以前也。而史記云:"堯崩后,舜以禹為司空,命平水土,以開九州。"又按:自鯀理水,績(jī)用不成,后至堯崩,凡二十八載,洪水為害,下民昏墊,豈有年逾二紀(jì),方使伯禹理之。漢書亦云:"堯遭洪水,天下分絕為十二州,禹理水,更制九州。"則九州在十二州之后,乃與舜典乖互不同。馬季長(zhǎng)云:"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yíng)州。"則十二州在九州之后也,與孔注符矣。若稽其證據(jù),乃子長(zhǎng)、孟堅(jiān)之誤矣。
凡國(guó)之分野,上配天象,始於周季,定其十三,其地可辨。漢史曰:"秦地,東井、輿鬼之分野。其界自弘農(nóng)故關(guān)以西,京兆、扶風(fēng)、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屬焉。(今京兆、馮翊、上洛、華陰之西境、弘農(nóng)之南境、扶風(fēng)、新平、安定、彭原、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新秦、朔方、天水、隴西、金城、會(huì)寧、安鄉(xiāng)、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敦煌、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咸安、符陽(yáng)、巴川、南賓、南浦、閬中、南充、安岳、盛山、云安、犍為、陽(yáng)安、仁壽、通義,和義、資陽(yáng)、南溪、武都、河地、同谷、順政、和政、陰平、江油、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寧、蜀郡、德陽(yáng)、濛陽(yáng)、唐安、臨邛、盧山、洪源、越巂、云南、涪川、播川、義泉、夜郎、溱溪等郡地)魏地,觜觿、參之分野。(觿音許隨反。)得漢之高陵以東,盡河?xùn)|、河內(nèi),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氵隱強(qiáng)、(氵隱,於勤反,水名。)新汲、西華、長(zhǎng)平,潁川之舞陽(yáng)、郾、許、鄢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yáng)武、酸棗、卷,皆魏分野。(今馮翊之南境,華陰之東境,弘農(nóng)之北境,河?xùn)|、平陽(yáng)、文城、大寧、昌化之南境,絳郡、陜郡之北境,河內(nèi)之西境,河南府之北境,滎陽(yáng)之東境,淮陽(yáng)之北境,汝南之北境,陳留及靈昌之西境,皆是。)韓地,角、亢、氐之分野。得漢之南陽(yáng)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yáng)、潁陰、長(zhǎng)社、陽(yáng)翟、郟城,東接汝南,西接弘農(nóng)得新安、宜陽(yáng),皆韓分野。(今郟鄏之河南地,河南之西境、南境、東境,滎陽(yáng),臨汝,潁川之西境,淮安,漢東,義陽(yáng)之西境,南陽(yáng),武當(dāng)?shù)仁恰?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得漢之河南雒陽(yáng)、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野。(按周之封域,其西得今河南洛陽(yáng)、偃師,東至緱氏、鞏縣,南得伊闕,北至於河。當(dāng)戰(zhàn)國(guó)之時(shí),其境最狹,東西南北才百馀里。)趙地,昴、畢之分野。得漢之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陽(yáng)、鄚、州鄉(xiāng);廣平、鉅鹿、清河、河閒,渤海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南至浮水、繁陽(yáng)、內(nèi)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黨:皆趙分野。(今鄴郡、清河、信都、廣平、鉅鹿、趙郡、常山、博陵、河閒、文安、饒陽(yáng)、博平之北境、京城之北境、高平、上黨、樂平、陽(yáng)城、榆林、九原、安北、太原、定襄、云中、單于、雁門之西境、樓煩之南境、西河之東境。)燕地,尾、箕之分野。得漢之漁陽(yáng)、右北平、遼西、遼東、上谷、代郡、雁門,涿郡之易、容城、范陽(yáng)、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xiāng)、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野。樂浪、玄菟亦宜屬焉。(今上谷、范陽(yáng)、順義、歸化、歸德、媯川、漁陽(yáng)、密云、北平、柳城、安東、馬邑、安邊,雁門之東境,接樓煩之北是也。樂浪、玄菟,今為東夷所據(jù)。)衛(wèi)地,營(yíng)室、東壁之分野。得漢之東郡,魏郡之黎陽(yáng),河內(nèi)之野王、朝歌,皆衛(wèi)之分野。(今靈昌、汲郡、魏郡,濮陽(yáng)之西北境,濟(jì)陽(yáng)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河內(nèi)之東境,皆是。)宋地,房、心之分野。得漢之沛、梁、楚、山陽(yáng)、濟(jì)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野。(今睢陽(yáng)、譙郡、濟(jì)陰、彭城、東平,魯郡之西境,濮陽(yáng)之東南境,臨淮之西境,皆是。)齊地,虛、危之分野。得漢之淄川、東萊、瑯琊、高密、膠東、泰山、城陽(yáng)、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yáng)信,濟(jì)南、平原,皆齊分野。(今北海、濟(jì)南、淄川、東萊、東牟、高密,瑯琊之北境,魯郡之北境,濟(jì)陽(yáng)之東南,樂安、平原,景城之南境,博平之東境,皆是。)魯?shù)兀渲忠啊5脻h之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野。(今魯郡之東南境,東海,瑯琊之南境,臨淮之東境,皆是。)楚地,翼、軫之分野。得漢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yáng)、武陵、長(zhǎng)沙、漢中、汝南郡,盡楚分野。(今汝陰、汝南之南境,淮陽(yáng)之南境,漢中、洋川、安康、房陵、巴東、夷陵、襄陽(yáng)、竟陵、富水,義陽(yáng)之東境,安陸、齊安、漢陽(yáng)、蘄春、弋陽(yáng)、江夏、巴陵、長(zhǎng)沙、衡陽(yáng)、零陵、江華、桂陽(yáng)、連山、邵陽(yáng),始安之北境,始興、武陵、澧陽(yáng)、黔中、寧夷、盧溪、盧陽(yáng)、靈溪、潭陽(yáng)、清江等郡皆是。)吳地,斗之分野。得漢之會(huì)稽、九江、丹陽(yáng)、章郡、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野。(今廣陵、淮陰、臨淮、永陽(yáng)、歷陽(yáng)、廬江、同安、宣城、丹陽(yáng)、晉陵、吳郡、吳興、馀杭、新定、新安、會(huì)稽、馀姚、臨海、縉云、永嘉、東陽(yáng)、信安、鄱陽(yáng)、潯陽(yáng)、章郡、宜春、廬陵、南康、臨川、建安、長(zhǎng)樂、清源、漳浦、臨汀,皆是。)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得漢之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越分野。"(今潮陽(yáng)、南海、義寧、海豐、恩平、南陵、招義、臨賀、高要、潯江、感義、臨江、扶南、晉康、臨封、開陽(yáng)、高涼,始安之南境,平樂、蒙山、正平、開江、連城、郁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寧、南潘、懷澤、寧仁、定川、新興、普寧、陵水、南昌、寧越、寧浦、橫山、修德、龍池、安南、九真、武峨、龍水、忻城、福祿、文陽(yáng)、安樂、日南、承化、銅陵、永定、玉山、合浦、海康、蒼梧、懷德、臨潭、樂古、溫水、湯泉等郡是。)其馀土境,非諸國(guó)分野之內(nèi)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