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職官七
正:秦置廷尉正,漢因之,后漢一人。(黃霸字次公。宣帝在民閒時,知百姓苦吏急也,聞霸理法平,詔為廷尉正。及夏侯勝非議,下廷尉獄,霸從勝受尚書。何敞六世祖比干,為廷尉正,而務仁恕。時張湯亦為廷尉,殘酷,比干常與爭之,所存者千數。)魏晉謂正、監、平為廷尉三官,(晉廷尉三官通視南臺持書,舊尚書郎下遷。梁制,服獬豸冠,介幘皂衣,銅印墨綬。)其后皆有。(魏司馬芝字子華,遷大理正。有盜官練置都廁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獄。芝曰:"贓物先得而后訊其辭,若不勝掠,或至誣服。誣服之情,不可以折獄。且簡而易從,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理耳。"魏武從之。晉江統字應元,為廷尉正,作三刑議文。)隋開皇三年,增為四員,煬帝增為六員。大唐二人,通判寺事。龍朔二年,改為詳刑大夫,咸亨初復舊。
丞:自晉武咸寧中,曹志上表請廷尉置丞。宋、齊、梁并因之,后魏亦然。北齊曰大理,丞一人。隋初二人,至煬帝改為勾檢官,增為十六人,分判獄事。大唐又曰丞,置六人。(杜景佺、徐有功并為司刑丞,與來俊臣、侯思止同制獄,人稱之曰:"遇徐、杜必生,遇來、侯必死。")
主簿:自魏、晉、宋、齊、梁、陳皆有,大唐置二人。
獄丞:晉有左右丞各一人,宋、齊因之,梁、陳置二人,后魏、北齊亦然。隋有獄掾八人。大唐曰丞,有四人。
司直:后魏永安二年,置司直十人,(御史中尉高穆所奏置。)視五品,隸廷尉,位在正、監上,不署曹事,唯覆理御吏檢劾事。(漢武已置司直,屬丞相府,非此司直。)北齊、隋因之。隋初置十人,煬帝置十六人。大唐置六人。掌承制出使推覆,若寺有疑獄,則參議之。
評事:漢宣帝地節三年,初於廷尉置左、右平,員四人。(宣帝詔曰:"今遣廷吏與郡鞫獄,任輕祿薄,其為置正平,員四人,其務平之。"涿郡太守鄭昌上言曰:"圣王立法明刑者,非以為理救衰亂之起也。今明主躬垂明聽,不置廷平,獄將自正。若開后嗣,不若刪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就,奸吏無所弄法。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代衰聽怠,則廷平將搖權而為亂首也。"宣帝始置左、右平,而三輔決錄注云"何比干,漢武帝為廷尉右平",謬矣。)后漢光武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決詔獄,冠法冠。魏晉以來,無左右而直謂之廷尉評。后魏、北齊及隋,廷尉評各一人,開皇三年,罷。至煬帝,乃置評事四十八人,掌與司直同,其后官廢。大唐貞觀二十二年,褚遂良議重法官,復奏置評事十員,掌出使推覆,后加二人,為十二員。
監:秦置廷尉監。漢有左、右監,(邴吉字少卿,為廷尉監。)光武省右監,唯有左監一人。(后漢陳咸為監,執獄多恩,議人從輕。)魏晉以來無左右,而直云廷尉監。(晉起居注云:"廷尉監陸鸞上表,求增筑訊堂,圖畫先賢像,詔許之。")隋開皇三年,罷大理監。
《通典》 唐·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