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卷第三十八
文選考異
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袁本、茶陵本無此八字,有“中謝”二字。下文“豈待明經(jīng)臣云”下,二本同。案:二本是也,說見前謝平原內(nèi)史表。
注“論語”下至“有所不為也” :袁本作“狂狷已見上文”。茶陵本復出,非。
躡屩齊楚:案:“屩”當作“蹺 ”,善引史記及徐廣注皆是“蹺”字。袁、茶陵二本所載五臣良注乃作“屩”,蓋善“蹺”、五臣“
屩”,各本亂之而失著校語。又,此“屩”下“腳”,亦五臣音耳。
注“漢書”下至“為銅虎符”:袁本作“分虎已見上文”。茶陵本復出,非。
注“□孫盛晉陽秋曰”:茶陵本 “陽”下衍“春”字,袁本無。此亦初衍后脩改去之。
亂離斯瘼:陳云“瘼”當作“莫 ”,注同。“毛詩曰亂離瘼矣”,當作“韓詩曰亂離斯莫”,潘安仁關(guān)中詩注可證也。案:所說是也。袁、茶陵二本所載五臣向注云“瘼,病也”,必善“莫”、五臣“
瘼”,各本亂之而失著校語,后又并改善注,甚非。
注“蔡邕詩序曰”下至“北陸無日之地”:袁本作“悵望鐘阜已見上文”八字。茶陵本所復出,與此同。陳云:鐘阜,謂建康之鐘山也,注誤引許叔重語。今案:善謂“鐘阜已見上文”者,謂自于沈休文鐘山詩題下注訖也。復出者失其意,用“許慎曰 ”云云當之,致為巨謬。尤專主增多,乃取以竄入。陳駮雖是,然細繹袁本,善初無斯誤也。凡復出增多,大足為累,于此可知,余不盡論。
注“締構(gòu)見魏都賦”下至“昧爽也”:袁本作“締構(gòu)草昧并已見上文”九字。茶陵本復出,非。
注“過朱佑”:陳云“佑”,“ 祜”誤,下同。各本皆偽。
注“上初學長安”:袁本、茶陵本“上初”作“初上”,是也。
注“南陽大人賢者”:陳云“大人”當作“人與”,是也。袁本、茶陵本本無“大”字,亦脫“與”。
注“漢書”下至“如俛拾地芥” :袁本作“明經(jīng)拾青紫已見上文”九字。茶陵本復出,非。
注“襄陽耆舊傳記曰”:袁本、茶陵本無“記”字。
注“即聲名不足慕企”:袁本、茶陵本重有“不足慕企”四字。
注“毛詩序曰禮義陵遲”:袁本作“陵遲已見上文”。茶陵本復出,非。
注“元和元年”:案:上“元” 當作“光”。各本皆偽。
注“時侍中常侍”:袁本、茶陵本無“時”字。
注“可封留侯”:袁本作“子房封侯已見上文”。案:袁本是也。茶陵本與此同,乃并五臣入善之誤。
注“視吳公□何為”:袁、茶陵二本皆無空字。此初有衍而去之。
或四姓侍祠:何校去“或”字。案:所校是也。各本蓋皆傳寫衍。
注“漢書曰成帝”下至“故世謂之五侯”:袁本作“五侯王氏也已見上文”九字。茶陵本復出,非。
注“東觀漢記相者”:袁本、茶陵本“記”下有“曰”字。此脩改去之。
注“謂元帝也”:袁本、茶陵本無“謂”字。
注“車丞相高寢郎”:袁本、茶陵本“高”下有“祖園”二字。此脩改去之。案:有者是也。
微物知免:袁本、茶陵本云“免 ”善作“表”。案:此或所見不同,否則尤校改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