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卷第三十四
客曰:“將為太子奏方術之士有資略者,孔安國論語注曰:方,道也。晉灼漢書注曰:資,材量也。若莊周魏牟楊朱墨翟便蜎詹何之倫。呂氏春秋,中山公子牟謂詹何: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闕之下。高誘曰:子牟,魏公子也。詹子,古得道者也。淮南子曰:雖有鉤針芳餌,加以詹何、蜎蠉之數,猶不能與罔罟爭得也。高誘曰:蜎蠉,白公時人。宋玉集曰:宋玉與登徒子偕受釣于玄淵。七略曰:蜎子,名淵,楚人也。然三文雖殊,其一人也。使之論天下之釋微,理萬物之是非。家語曰:卜商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也。孫卿子曰:是是非非,謂之智也。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筭之,萬不失一。漢書,張良曰:臣借前箸以籌之。音義曰:以籌度之也,直流切。史記,蒯通曰:以此參之,萬不失一。老或為左也。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豈欲聞之乎?” 于是太子據幾而起曰:“渙乎若一聽圣人辯士之言。” 涊然汗出,霍然病已。涊,汗貌也。莊子曰:泚然汗出。涊,乃顯切。霍,疾貌也。
文選考異
注“漢書曰”下至“乘道死也”:袁本、茶陵本此一節注大異,乃并善入五臣之誤也。尤所見為是。
注“說文曰謝辭也”:袁本、茶陵本無此六字。案:無者是也。袁本所載五臣翰注有“ 謝辭也”三字,蓋別本又有“說文曰”三字,而尤誤取以增多。
注“而損精”:案:“而”上當有“悅情”二字,此引韓子揚搉篇文,各本皆脫。
皓齒娥眉:袁本、茶陵本“娥” 作“蛾”,是也。
注“鄭國淫僻”:茶陵本“國” 作“衛”,是也。袁本亦誤“國”。
麥秀蔪兮:袁本、茶陵本“蔪” 作“(上艸下漸) ”。案 “(上艸下漸) ”字是也。廣韻作“ (上艸下漸) ”,亦引埤蒼與集韻,皆為“蔪”、“
(上艸下漸) ”同在一紐而分別兩字,他書或用“漸”。射雉賦云“麥漸漸以擢芒”,“漸”與 “(上艸下漸) ”古字通也。尤所見別本作“草木蔪苞”之 “蔪”,非。
拄喙而不能前:茶陵本“拄”作 “柱”,注同,云五臣從“□”。袁本作“拄”,用五臣也。案:此尤本以五臣亂善,非。
熊蹯之臑:茶陵本“臑”作“臑(雨改而) ”,注同,有校語云五臣作“臑”。袁本作“臑”,不著校語。案:“臑(雨改而) ”即“胹”之別體字,廣韻七之所載從“需”之字凡四,“臑(雨改而) ”其一也,云“ 臑(雨改而) 煮熟”下重文,但有“胹”、“(火而) ”、“(鬲而) ”三形。集韻于廣韻偏旁用“□”之字皆從“需”。此注音“而”,其所引左傳、方言,彼皆作“胹”,是自作“臑(雨改而) ”,不作“臑”。茶陵本尚存善舊,袁本以五臣亂之。
注“王逸楚辭注曰稻粢穱麥拿黃粱”:陳云:案此楚辭正文,非注也,當作“穱麥麥中先熟者”。今案:此或衍“王逸注”三字,各本皆同。無以審知之也。
于是伯樂相其前后:袁本云善無 “后”,茶陵本云五臣有“后”。案:此本亦初無而脩改添之。蓋尤延之以為善傳寫脫,但注不見明文,無以考也。
注“為趙簡子取道”:袁本、茶陵本“子”作“王”。案:“王”字偽,當作“主”。韓非子、戰國策皆有“簡主”,所謂大夫稱主也。尤所改,似是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