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紀(jì)一百五十三 起昭陽赤奮若正月,盡閼逢攝提格十二月,凡二年
秋,七月,辛酉,留正因朝臨,佯仆于庭,即出國門,上表請老,且云:“愿陛下速回淵鑒,追悟前非,漸收人心,庶保國祚。”
初,正始議:“帝以疾未克主喪,宜立皇太子監(jiān)國;若未倦勤,當(dāng)復(fù)明辟;設(shè)議內(nèi)禪,太子可即位。”而趙汝愚諸以太皇后、太后旨禪位嘉王。正謂建儲詔未下,遽及此,它日必難處,與汝愚異,遂以肩輿五鼓遁。
甲子,太皇太后詔嘉王擴成服即位,尊帝為太上皇帝,皇后為太上皇后。
時留正既去,人心益搖。會帝臨朝,忽仆于地,趙汝愚憂危不知所出。徐誼以書譙汝愚曰:“自古人臣,為忠則忠,為奸則奸,忠奸雜而能濟者,未之有也。公內(nèi)雖心惕,外欲坐觀,非雜之謂歟?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汝愚問策安出,誼曰:“此大事,非太皇太后命不可。知閤門事韓侂胄與同里蔡必勝同在閤門,可因必勝招之。”
侂胄至,汝愚以內(nèi)禪議遣侂胄請于太皇太后,侂胄因所善內(nèi)侍張宗尹以奏,兩日不獲命,逡巡將退。內(nèi)侍關(guān)禮見而問之,侂胄具述汝愚意。禮令少候,入見太皇太后而泣,問其故,禮對曰:“圣人讀書萬卷,亦嘗見有如此時而保無亂者乎?”太皇太后曰:“此非汝所知。”禮曰:“此事人人知之。今丞相已出,所賴者趙知院,旦夕亦去矣。”言與淚俱下。太皇太后驚曰:“知院同姓,事體與它人異,乃欲去乎?”禮曰:“知院未去,非但以同姓故,以太皇太后為可恃耳。今定大計而不獲命,勢不得不去;去,將如天下何?愿圣人三思!”太皇太后問侂胄安在,禮曰:“已留其俟命。”太皇太后曰:“事順則可,命諭好為之。”禮報侂胄,且云:“來早太皇太后于壽皇梓宮前垂簾引對。”侂胄復(fù)命,日已向夕。
汝愚始以其事語陳骙、余端禮,亟命殿帥郭杲等,夜以兵分衛(wèi)南北內(nèi),關(guān)禮使傅昌期密制黃袍。
是日,嘉王謁告,不入監(jiān)。時將禫祭,汝愚曰:“禫祭重事,王不可不出。”翌日,群臣入,王亦入。汝愚率百官詣梓宮前,太皇太后垂簾,汝愚率同列言曰:“皇帝疾,未能執(zhí)喪,臣等乞立皇子嘉王為太子以系人心,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繼有‘念欲退閑’之旨,取太皇太后處分。”太皇太后曰:“既有御筆,相公當(dāng)奉行。”汝愚曰:“茲事重大,播之天下,書之史冊,須議一指揮。”太皇太后允諾。汝愚袖出所擬指揮以進云:“皇帝以疾,至今未能執(zhí)喪,曾有御筆,欲自退閑。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尊皇帝為太上皇帝,皇后為太上皇后,移御泰安宮。”太皇太后覽畢,曰:“甚善!”汝愚曰:“自今臣等有合奏事,當(dāng)取嗣君處分。然恐兩宮父子間有難處者,須太皇太后主張。”又言:“上皇疾未平,驟聞其事,不無驚疑,乞令都知楊舜卿提舉本宮任其責(zé)。”遂召舜卿至簾前,面諭之。
太皇太后乃命汝愚以旨諭皇子即位。皇子固辭曰:“恐負(fù)不孝名。”汝愚言:“天子當(dāng)以安社稷、定國家為孝,今中外人人憂亂,萬一變生,置太上皇何地?”眾扶皇子入素幄,被黃袍,方卻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皇子詣幾筵殿,哭盡哀。須臾,立仗訖,催百官班,皇子衰服出,就重華殿東廡素幄立,內(nèi)侍扶掖登御座,百官起居訖,行禫祭禮。命舜卿往南內(nèi)請八寶,初猶靳與,舜卿傳奏皇太子即位,乃出寶與之。汝愚即喪次召還留正。尋詔:“秋暑,上皇未須移御,即寢殿為泰安宮以奉上皇。”中外晏然。
乙丑,太皇太后命立崇國夫人韓氏為皇后。后,琦六世孫也,被選入宮,能順適兩宮意,遂歸嘉王邸,至是立為后。
丙寅,大赦。
丁卯,侍御史張叔椿劾留正擅去相位,徙叔椿為吏部侍郎。
戊辰,詔求直言。校書郎蔡幼學(xué)奏:“陛下欲盡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親,任賢,寬民。而其本莫先于講學(xué)。比年小人謀傾君子,為安靜和平之說以排之,故大臣當(dāng)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dāng)效忠而以忤旨擯棄,其極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自非圣學(xué)日新,求賢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帝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