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九 本朝三
歐公章疏言地震,山石崩入於海。某謂正是"羸豕孚躅"之義。當極治時,已自栽培得這般物在這里了,故直至如今。〔道夫〕
先生因泛言交際之道,云:"先人曾有雜錄冊子,記李仲和之祖見居三衢。同包孝肅同讀書一僧舍,每出入,必經由一富人門,二公未嘗往見之。一日,富人俟其過門,邀之坐。二公讬以他事,不入。他日復招飯,意廑甚。李欲往,包公正色與語曰:'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竟不往。后十年,二公果相繼典鄉郡。"先生因嗟嘆前輩立己接人之嚴蓋如此。方二公為布衣,所志已如此。此古人所謂言行必"稽其所終,慮其所敝"也。或言:"近有為鄉邑者,泛接部內士民,如布衣交,甚至狎溺無所不至。后來遇事入手,處之頗有掣肘處。"曰:"為邑之長,此等處當有限節。若脫略繩墨,其末流之弊,必至於此。包李之事,可為法也。"〔時舉〕
張乖崖云:"陽是人有罪,而未書案,尚變得;陰是已書案,更變不得。"此人曾見希夷來,言亦似太極圖。〔節〕
"趙叔平,樂易厚善人也。平生做工夫,欲驗心善惡之多少,以一器盛黑豆,一器盛白豆,中間置一虛器。才一善念動,則取白豆投其中;惡念動,則取闟豆投其中;至夜,則倒虛器中之豆,觀其黑白,以驗善惡之多少。初間黑多而白少;久之,漸一般;又久之,則白多而黑少;又久,則和豆也無了,便是心純一於善矣。"或曰:"恐無此理。"曰:"前輩有一種工夫如此。若能持敬,則不消如此心煩,自然當下便復於善矣。"
陳烈,字季慈。行甚高,然古怪太甚。使其知義理之正,是如何樣有力量!惜其只一向從一邊去。辭官表甚古,橫渠嘗稱之。溫公薨,陳上表慰國家,張文潛集中有代范忠宣答其表書。
陳烈辭官表,上謂似中書之文。陳好行古禮,其妻厭之而求去。人遂誣陳惡其妻丑而出之。〔揚〕
陳烈初年讀書,不理會得,又不記。因讀孟子"求放心"一段,遂謝絕人事,靜坐室中。數月后,看文字記性加數倍,又聰明。〔揚〕
阮逸撰元經、關朗易、李靖問對,見后山談叢。〔〈螢,中"蟲改田"〉〕
"崔正言奏議亦好。"又問:"曾看劉質夫春秋、謝顯道胡明仲集否?"〔〈螢,中"蟲改田"〉〕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