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一 易七
或云:"諺有'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甚好。"曰:"此語,前輩曾用以解頤之象:'慎言語,節飲食。'"〔廣〕
問:"伊川解下三爻養口體,上三爻養德義,如何?"曰:"看來下三爻是資人以為養,上三爻是養人也。六四、六五雖是資初與上之養,其實是他居尊位,藉人以養,而又推以養人,故此三爻似都是養人之事。伊川說亦得,但失之疏也。"學履。義剛錄云:"下三爻是資人以養己,養己所以養人也。"
頤六四一爻,理會不得。雖是恁地解,畢竟曉不得如何是"施於下",又如何是"虎"。〔礪〕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六五陰柔之才,但守正則吉,故不可以涉患難。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此爻不可曉。〔僩〕
◎大過
問:"大過既'棟橈',不是好了,又如何'利有攸往'?"曰:"看彖辭可見。'棟橈'是以卦體'本末弱'而言,卦體自不好了。卻因'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如此,所以'利有攸往乃亨'也。大抵彖傳解得卦辭,直是分明。"學履。洽同。
問:"大過小餅,先生與伊川之說不同。"曰:"然。伊川此論,正如以反經合道為非相似。殊不知大過自有大過時節,小餅自有小餅時節。處大過之時,則當為大過之事;處小餅之時,則當為小餅之事。如堯舜之禪受,湯武之放伐,此便是大過之事;'喪過乎哀,用過乎儉',此便是小餅之事。只是在事雖是過,然適當其時,便是合當如此做,便是合義。如堯舜之有朱均,豈不能多擇賢輔而立其子,且恁地平善過。然道理去不得,須是禪授方合義。湯武豈不能出師以恐哧紂,且使其悔悟脩省。然道理去不得,必須放伐而后已。此所以事雖過,而皆合理也。"〔僩〕
易傳大過云:"道無不中,無不常。"圣人有小餅,無大過,看來亦不消如此說。圣人既說有"大過",直是有此事。雖云"大過",亦是常理,始得。因舉晉州蒲事云:"舊常不曉胡文定公意,以問范伯達丈,他亦不曉。后來在都下,見其孫伯逢,問之。渠云:'此處有意思,但是難說出。如左氏分明有"稱君無道"之說。厲公雖有罪,但合當廢之可也,而欒書中行偃弒之,則不是。然畢竟厲公有罪,故難說,后必有曉此意者。'"〔賜〕
"澤滅木。"澤在下而木在上,今澤水高漲,乃至浸沒了木,是為大過。又曰:"木雖為水浸,而木未嘗動,故君子觀之而'獨立不懼,遯世無悶'。"〔礪〕
小餅是收斂入來底,大過是行出來底,如"獨立不懼,遯世無悶"是也。〔淵〕
"藉用白茅",亦有過慎之意。此是大過之初,所以其過尚小在。〔淵〕
問:"大過'棟橈',是初、上二陰不能勝四陽之重,故有此象。九三是其重剛不中,自不能勝其任,亦有此象。兩義自不同否?"曰:"是如此。九三又與上六正應,亦皆不好,不可以有輔,自是過於剛強,輔他不得。九四'棟隆',只是隆,便'不橈乎下'。'過涉滅頂','不可咎也',恐是他做得是了,不可以咎他,不似伊川說。易中'無咎'有兩義,如'不節之嗟'無咎,王輔嗣云,是他自做得,又將誰咎?至'出門同人'無咎,又是他做得好了,人咎他不得,所以亦云'又誰咎也'。此處恐不然。"又曰:"四陽居中,如何是大過?二陽在中,又如何是小餅?這兩卦曉不得。今且只逐爻略曉得,便也可占。"〔礪〕
大過陽剛過盛,不相對值之義,故六爻中無全吉者。除了初六是過於畏慎無咎外,九二雖無不利,然老夫得女妻,畢竟是不相當,所以象言"過以相與也"。九四雖吉,而又有他則吝。九五所謂"老婦"者,乃是指客爻而言。老婦而得士夫,但能"無咎無譽",亦不為全吉。至於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則是事雖兇,而義則無咎也。〔銖〕
"過涉滅頂,兇。不可咎也。"東漢諸人不量深淺,至於殺身亡家,此是兇。然而其心何罪?故不可咎也。〔夔孫〕
◎坎
"水流不盈",才是說一坎滿便流出去,一坎又滿,又流出去。"行險而不失其信",則是說決定如此。〔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