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一 易七
義剛曰:"十月為陽月,不應一月無陽。一陽是生於此月,但未成體耳。"曰:"十月陰極,則下已陽生。謂如六陽成六段,而一段又分為三十小段,從十月積起,至冬至積成一爻。不成一陽是陡頓生,亦須以分毫積起。且如天運流行,本無一息間斷,豈解一月無陽!且如木之黃落時,萌芽已生了。不特如此,木之冬青者,必先萌芽而后舊葉方落。若論變時,天地無時不變。如楞嚴經(jīng)第二卷首段所載,非惟一歲有變,月亦有之;非惟月有變,日亦有之;非惟日有變,時亦有之,但人不知耳。此說亦是。"〔義剛〕
問:"坤為十月。陽氣剝於上,必生於下,則此十月陽氣已生,但微而未成體,至十一月一陽之體方具否?"曰:"然。凡物變之漸,不惟月變?nèi)兆儯鴷r亦有變,但人不覺爾。十一月不能頓成一陽之體,須是十月生起云云。"〔學履〕
味道舉十月無陽。曰:"十月坤卦皆純陰。自交過十月節(jié)氣,固是純陰,然潛陽在地下,已旋生起來了。且以一月分作三十分,細以時分之,是三百六十分。陽生時,逐旋生,生到十一月冬至,方生得就一畫陽。這一畫是卦中六分之一,全在地下;二畫又較在上面則個;至三陽,則全在地上矣。四陽、五陽、六陽,則又層層在上面去。不解到冬至時便頓然生得一畫,所以莊子之徒說道:'造化密移,疇覺之哉?'"又曰:"一氣不頓進,一形不頓虧,蓋見此理。陰陽消長亦然。如包胎時十月具,方成個兒子。"〔植〕賀孫錄見下。
"陽無驟生之理,如冬至前一月中氣是小雪,陽已生三十分之一分。到得冬至前幾日,須已生到二十七八分,到是日方始成一畫。不是昨日全無,今日一旦便都復了,大抵剝盡處便生。莊子云:'造化密移,疇覺之哉?'這語自說得好。又如列子亦謂:'運轉(zhuǎn)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不覺其虧。蓋陰陽浸消浸盛,人之一身自少至老,亦莫不然。"〔賀孫〕植問:"不頓進,是漸生;不頓虧,是漸消。陰陽之氣皆然否?"曰:"是。"
問:"十月是坤卦,陽已盡{門俞}?"曰:"陰陽皆不盡。至此則微微一線路過,因而復發(fā)耳。"〔大雅〕
"七日",只取七義。猶"八月有兇",只取八義!矞Y〕
問"朋來無咎"。曰:"復卦一陽方生,疑若未有朋也。然陽有剛長之道,自一陽始生而漸長,礪錄云:"畢竟是陽長,將次并進。"以至于極,則有朋來之道而無咎也。'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消長之道自然如此,故曰'天行'。處陰之極,亂者復治,往者復還,兇者復吉,危者復安,天地自然之運也。"問"六二'休復之吉,以下仁也'"。曰:"初爻為仁人之體,六二爻能下之,謂附下於仁者。學莫便於近乎仁,既得仁者而親之,資其善以自益,則力不勞而學美矣,故曰'休復吉'。上六'迷復兇,至于十年不克征',這是個極不好底爻,故其終如此。凡言'十年'、'三年'、'五年'、'七月'、'八月'、'三月'者,想是象數(shù)中自有個數(shù)如此,故圣人取而言之。'至于十年不克征','十年勿用',則其兇甚矣!"〔僩〕
問:"復卦'剛反'當作一句?"曰:"然。此二字是解'復亨'。下云'動而以順行',是解'出入無疾'以下。大抵彖辭解得易極分明,子細尋索,侭有條理。"
圣人說"復其見天地之心",到這里微茫發(fā)動了,最可以見生氣之不息也,只如此看便見。天只有個春夏秋冬,人只有個仁義禮智,此四者便是那四者。所以孟子說四端猶四體,闕一不可。人若無此四者,便不足為人矣。心是一個運用底物,只是有此四者之理,更無別物,只此體驗可見。
問:"'復其見天地之心。'生理初未嘗息,但到坤時藏伏在此,至復乃見其動之端否?"曰:"不是如此。這個只是就陰陽動靜,闔辟消長處而言。如一堆火,自其初發(fā)以至漸漸發(fā)過,消盡為灰。其消之未盡處,固天地之心也。然那消盡底,亦天地之心也。但那個不如那新生底鮮好,故指那接頭再生者言之,則可以見天地之心親切。如云'利貞者性情也'。一元之氣,亨通發(fā)散,品物流形。天地之心盡發(fā)見在品物上,但叢雜難看;及到利貞時,萬物悉已收斂,那時只有個天地之心,丹青著見,故云'利貞者性情也',正與'復其見天地之心'相似?倒(jié)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蓋萬物生時,此心非不見也。但天地之心悉已布散叢雜,無非此理呈露,倒多了難見。若會看者,能於此觀之,則所見無非天地之心矣。惟是復時萬物皆未生,只有一個天地之心昭然著見在這里,所以易看也。"〔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