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孟子六
問:"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知之實,知斯二者。'禮、知似無專位。今以四德言,卻成有四個物事?"曰:"也只是一處如此說。有言四個底,有言兩個底,有言三個底。不成說道他只說得三個,遺了一個,不說四個。言兩個,如扇一面青,一面白,一個說這一邊,謂之青扇,一個說那一邊,謂之白扇。不成道說青扇底是,說白扇底不是。"〔節〕
專言仁則包三者,言仁義則又管攝禮智二者,如"智之實,知斯二者;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德明〕
問"節文"之"文"。曰:"文是裝裹得好,如升降揖遜。"〔節〕
節者,等級也;文,不直,回互之貌。〔節〕
朱蜚卿問"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曰:"如今恁地勉強安排,如何得樂 到得常常做得熟,自然浹洽通快,周流不息,油然而生,不能自已。只是要到這樂處,實是難在。若只恁地把捉安排,才忘記,又斷了,這如何得樂,如何得生。"問:"如今也且著恁地把捉。"曰:"固是且著恁地,須知道未是到處。須知道'樂則生'處,是當到這地頭。恰似春月,草木許多芽蘗一齊爆出來,更止遏不得。"賀孫問:"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這個不是旋安排,這只就他初發上說。"曰:"只如今不能常會如此。孩提知愛其親,如今自失了愛其親意思;及其長也知敬其兄,如今自失了敬其兄意思,須著理會。孟子所以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須要常常恁地。要之,須是知得這二者,使常常見這意思,方會到得'樂則生矣'處。要緊卻在'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二句上。須是知得二者是自家合有底,不可暫時失了。到得'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既知了,又須著檢點教詳密子細,節節應拍,方始會不間斷,方始樂,方始生。孟子又云:'知皆擴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與'知斯二者,節文斯二者'一段,語勢有不同,一則說得緊急,一則說得有許多節次,次序詳密。"又曰:"'樂則生',如水之流,撥盡許多擁塞之物,只恁地滔滔流將去。"〔賀孫〕
天下大悅章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得乎親"者,不問事之是非,但能曲為承順,則可以得其親之悅。茍父母有做得不是處,我且從之,茍有孝心者皆可然也。"順乎親",則和那道理也順了,非特得親之悅,又使之不陷於非義,此所以為尤難也。〔僩〕
恭父問:"'不得乎親',以心言,'不順乎親',以道言,道謂喻父母於道。恐如此看得'不可為人,不可為子'兩字出。"曰:"'人'字只說大綱,'子'字卻說得重。不得乎親之心,固有人承親順色,看父母做甚么事,不問是非,一向不逆其志。這也是得親之心,然猶是淺事。惟順乎親,則親之心皆順乎理,必如此而后可以為子。所以又說'烝烝乂,不格奸';'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賀孫〕
"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是無一事不是處,和親之心也順了,下面所以說"瞽瞍厎豫"。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盡性"。〔人杰〕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