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紀四 起柔兆執徐三月,盡強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癸亥,北漢麟州刺史楊重訓舉城降,以為麟州防御使。
己巳,以王樸為東京留守,聽以便宜從事。以三司使張美充大內都點檢。
壬申,帝發大梁;十一月,丙戌,至鎮淮軍,是夜五鼓,濟淮;丁亥,至濠州城西。濠州東北十八里有灘,唐人柵于其上,環水自固,謂周兵必不能涉。戊子,帝自攻之,命內殿直康保裔帥甲士數百,乘橐駝涉水,太祖皇帝帥騎兵繼之,遂拔之。李重進破濠州南關城。癸巳,帝自攻濠州,王審琦拔其水寨。唐人屯戰船數百于城北,又植巨木于淮水以限周兵。帝命水軍攻之,拔其木,焚戰船七十馀艘,斬首二千馀級,又攻拔其羊馬城,城中震恐。丙申夜,唐濠州團練使郭廷謂上表言:"臣家在江南,今若遽降,恐為唐所種族,請先遣使詣金陵稟命,然后出降。"帝許之。辛丑,帝聞唐有戰船數百艘在泗水東,欲救濠州。自將兵夜發水陸擊之。癸卯,大破唐兵于洞口,斬首五千馀級,降卒二千馀人,因鼓行而東,所至皆下。乙巳,至泗州城下,太祖皇帝先攻其南,因焚城門,破水寨及月城。帝居于月城樓,督將士攻城。
北漢主自即位以來,方安集境風,未遑外略。是月,契丹遣其大同節度使、侍中崔勛將兵來會北漢,欲同入寇。北漢主遣其忠武節度使、同平章事李存瑰將兵會之,南侵潞州,至其城下而還。北漢主知契丹不足恃而不敢遽與之絕,贈送勛甚厚。
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將范再遇舉城降,以再遇為宿州團練使。上自至泗州城下,禁軍中芻蕘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悅,爭獻芻粟;既克泗州,無一卒敢擅入城者。帝聞唐戰船數百艘泊洞口,遣騎诇之,唐兵退保清口。戊午旦,上自將親軍自淮北進,命太祖皇帝將步騎自淮南進,諸將以水軍自中流進,共追唐兵。時淮濱久無行人,葭葦如織,多泥淖溝塹,士卒乘勝氣茇涉爭進,皆忘其勞。庚申,追及唐兵,且戰且行,金鼓聲聞數十里。辛酉,至楚州西北,大破之。唐兵有沿淮東下者,帝自追之,太祖皇帝為前鋒,行六十里,擒其保義節度使、濠、泗、楚、海都應援使陳承昭以歸。所獲戰船燒沉之馀得三百馀艘,士卒殺溺之馀得七千馀人。唐之戰船在淮上者,于是盡矣。
郭廷謂使者自金陵還,知唐不能救,命錄事參軍鄱陽李延鄒草降表。延鄒責以忠義,廷謂以兵臨之,延鄒擲筆曰:"大丈夫終不負國為叛臣作降表!"廷謂斬之,舉濠州降,得兵萬人,糧數萬斛。唐主賞李延鄒之子以官。
壬戌,帝濟淮,至楚州,營于城西北。
乙丑,唐雄武軍使、知漣水縣事崔萬迪降。
丙寅,以郭廷謂為亳州防御使。
戊辰,帝攻楚州,克其月城。
庚午,郭廷謂見于行宮,帝曰:"朕南征以來,江南諸將敗亡相繼,獨卿能斷渦口浮梁,破定遠寨,所以報國足矣。濠州小城,使李璟自守,能守之乎!"使將濠州兵攻天長。帝遣鐵騎左廂都指揮使武守琦將騎數百趨揚州,至高郵。唐人悉焚揚州官府民居,驅其人南渡江。后數日,周兵至,城中馀癃病十馀人而已;癸酉,守琦以聞。帝聞泰州無備,遣兵襲之,丁丑,拔泰州。
南漢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盧膺卒。
南漢主聞唐屢敗,憂形于色,遣使入貢于周,為湖南所閉,乃治戰艦,修武備。既而縱酒酣飲,曰:"吾身得免,幸矣,何暇慮后世哉!"
唐使者陳處堯在契丹,白契丹主請南游太原,北漢主厚禮之。留數日,北還,竟卒于契丹。
《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