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紀十九 上章敦牂,一年
綸遇鎮東將軍裴之高于道,之高之子畿掠其軍器,綸與左右輕舟奔武昌澗飲寺,僧法馨匿綸于巖穴之下。綸長史韋質、司馬姜律等聞綸尚存,馳往迎之,說七柵流民以求糧仗。綸出營巴水,流民八九千人附之,稍收散卒,屯于齊昌,遣使請降于齊,齊以綸為梁王。
湘東王繹改封皇子大款為臨川王,大成為桂陽王,大封為汝南王。
癸亥,魏軍至潼關。
庚午,齊主如晉陽,命太子殷居涼風堂監國。
南郡王中兵參軍張彪等起兵于若邪山,攻破浙東諸縣,有眾數萬。吳郡人陸令公等說太守南海王大臨往依之。大臨曰:"彪若成功,不資我力;如其橈敗,以我自解。不可往也。"
任約進寇西陽、武昌。初,寧州刺史彭城徐文盛募兵數萬人討侯景,湘東王繹以為秦州刺史,使將兵東下,與約遇于武昌。繹以廬陵王應為江州刺史,以文盛為長史行府州事,督諸將拒之。應,續之子也。邵陵王綸引齊兵未至,移營馬柵,距西陽八十里,任約聞之,遣儀同叱羅子通等將鐵騎二百襲之,綸不為備,策馬亡走。時湘東王繹亦與齊連和,故齊人觀望,不助綸。定州刺史田祖龍迎綸,綸以祖龍為繹所厚,懼為所執,復歸齊昌。行至汝南,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綸之故吏也,開城納之,任約遂據西陽、武昌。
裴之高帥子弟部曲千馀人至夏首,湘東王繹召之,以為新興、永守二郡太守。又以南平王恪為武州刺史,鎮武陵。
初,邵陵王綸以衡陽王獻為齊州刺史,鎮齊昌;任約擊擒之,送建康,殺之。獻,暢之孫也。
乙亥,進侯景位相國,封二十郡,為漢王,加殊禮。
岳陽王詧還襄陽。
黎州民攻刺史張賁,賁棄城走。州民引氐酋北益州刺史楊法琛據黎州,命王、賈二姓詣武陵王紀請法琛為刺史。紀深責之,囚法琛質子崇颙、崇虎。冬,十月,丁丑朔,法琛遣使附魏。
己卯,齊主至晉陽宮。廣武王長弼與并州刺史段韶不協,齊主將如晉陽,長弼言于帝曰:"韶擁強兵在彼,恐不知人意,豈可徑往投之!"帝不聽。既至,以長弼語告之,曰:"如君忠誠,人猶有讒,況其馀乎!"長弼,永樂之弟也。乙酉,以特進元韶為尚書左仆射,段韶為右仆射。
乙未,侯景自加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以詔文呈上。上驚曰:"將軍乃有宇宙之號乎!"
立皇子大鈞為西陽王,大威為武寧王,大球為建安王,大昕為義安王,大摯為綏建王,大圜為樂梁王。
齊東徐州刺史行臺辛術鎮下邳。十一月,侯景征租入建康,術帥眾度淮斷之,燒其谷百萬石,遂圍陽平,景行臺郭元建引兵救之。壬戌,術略三千馀家,還下邳。
武陵王紀帥諸軍發成都,湘東王繹遣使以書止之曰:"蜀人勇悍,易動難安,弟可鎮之,吾自當滅賊。"又別紙云:"地擬孫、劉,各安境界;情深魯、衛,書信恒通。"
甲子,南平王恪帥文武拜箋推湘東王繹為相國,總百揆;繹不許。
魏丞相泰自弘農為橋,濟河,至建州。丙寅,齊主自將出頓東城。泰聞其軍容嚴盛,嘆曰:"高歡不死矣!"會久雨,自秋及冬,魏軍畜產多死,乃自蒲阪還。于是河南自洛陽,河北自平陽已東,皆入于齊。
丁卯,徐文盛軍貝磯,任約帥水軍逆戰,文盛大破之,斬叱羅子通、趙威方,仍進軍大舉口。侯景遣宋子仙等將兵二萬助約,以約守西陽,久不能進,自出屯晉熙。
南康王會理以建康空虛,與太子左衛將軍柳敬禮、西鄉侯勸、東鄉侯勔謀起兵誅王偉。安樂侯乂理出奔長蘆,集眾得千馀人。建安侯賁、中宿世子子邕知其謀,以告偉。偉收會理、敬禮、勸、勔及會理弟祁陽侯通理,俱殺之。乂理為左右所殺。錢塘褚冕,以會理故舊,捶掠千計,終無異言。會理隔壁謂之曰:"褚郎,卿豈不為我致此?卿雖忍死明我,我心實欲殺賊!"冕竟不服,景乃宥之。勸,昺之子;賁,正德之弟子;子邕,憺之孫也。
帝自即位以來,景防衛甚嚴,外人莫得進見,唯武林侯諮及仆射王克、舍人殷不害,并以文弱得出入臥內,帝與之講論而已。及會理死,克、不害懼禍,稍自疏。咨獨不離帝,朝請無絕;景惡之,使其仇人刁戍刺殺咨于廣莫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