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七十四 起屠維作噩,盡重光大淵獻,凡三年
朱全忠求領鹽鐵,孔緯獨執以為不可,謂進奏吏曰:"朱公須此職,非興兵不可!"全忠乃止。
田頵攻常州,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于制置使杜棱之寢室,遂虜之,以兵三萬戍常州。
朱全忠遣龐師古將兵自潁上趨淮南,擊孫儒。
十二月,甲子,王建敗山行章及西川騎將宋行能于廣都。行能奪還成都,行章退守眉州。壬申,行章請降于建。
戊寅,孫儒自廣陵引兵度江,壬午,逐田頵,取常州,以劉建鋒守之。儒還廣陵,建鋒又逐成及,取潤州。
前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之在襄陽也,有申屠生教之燒藥為黃金。田令孜之弟過襄陽,巨容出金示之。及寓居成都,令孜求其方,不與,恨之,是歲,令孜殺巨容,滅其族。
大順元年庚戌,公元八九零年
春,正月,戊子朔,群臣上尊號曰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改元。
李克用急攻邢州,孟遷食竭力盡,執王虔裕及汴兵以降。克用以安金俊為邢洺團練使。
壬寅,王建攻邛州,陳敬瑄遣其大將彭城楊儒將兵三千,助刺史毛湘守之,湘出戰,屢敗。楊儒登城,見建兵盛,嘆曰:"唐祚盡矣!王公治眾,嚴而不殘,殆可以庇民乎!"遂帥所部出降。建養以為子,更其姓名曰王宗儒。乙巳,建留永平節度判官張琳為邛南招安使,引兵還成都。琳,許州人也。陳敬瑄分兵布寨于犀浦、郫、導江等縣,發城中民戶一丁,晝則穿重壕,采竹木,運磚石;夜則登城,擊柝巡警,無休息。
韋昭度營于唐橋,王建營于東閶門外。建事昭度甚謹。辛亥,簡州將杜有遷執刺史員虔嵩降于建,建以有遷知州事。
汴將龐師古等眾號十萬。度淮,聲言救楊行密,攻下天長;壬子,下高郵。
二月,己未,資州將侯元綽執刺史楊戡降于王建,建以元綽知州事。
乙丑,加朱全忠守中書令。
龐師古引兵深入淮南,己巳,與孫儒戰于陵亭,師古兵敗而還。
楊行密遣其將馬敬言將兵五千,乘虛襲據潤州。李友將兵二萬屯青城,將攻常州。安仁義、劉威、田頵敗劉鋒于武進,敬言、仁義、威屯潤州。友,合肥人;威,慎縣人也。
李克用將兵攻云州防御使赫連鐸,克其東城。鐸求救于盧龍節度使李匡威,匡威將兵三萬赴之。丙子,邢洺團練使安金俊中流矢死,河東萬勝軍使申信叛降于鐸。會幽州軍至,克用引還。
時溥求救于河東,李克用遣其將石和將五百騎赴之。
李克用巡潞州,以供具不厚,怒昭義節度使李克修,詬而笞之。克修慚憤成疾,三月,薨。克用表其弟決勝軍使克恭為昭義留后。
賜宣歙軍號寧國,以楊行密為節度使。
夏,四月,宿州將張筠逐刺史張紹光,附于時溥;朱全忠帥諸軍討之。溥出兵掠碭山,全忠遣牙內都指揮使朱友裕擊之,殺三千馀人,擒石君和。友裕,全忠之子也。
乙丑,陳敬瑄遣蜀州刺史任從海將兵二萬救邛州,戰敗,欲以蜀州降王建。敬瑄殺之,以徐公鉥代為蜀州刺史。丙寅,嘉州刺史朱實舉州降于建。丙子,僰道土豪文武堅執戎州刺史謝承恩降于建。
赫連鐸、李匡威表請討李克用。朱全忠亦上言:"克用終為國患,今因其敗,臣請帥汴、滑、孟三軍,與河北三鎮共除之。乞朝廷命大臣為統帥。"
初,張浚因楊復恭以進,復恭中廢,更附田令孜而薄復恭。及復恭再用事,深恨之。上知浚與復恭有隙,特親倚之。浚亦以功名為己任,每自比謝安、裴度。克用之討黃巢屯河中也,浚為都統判官。克用薄其為人,聞其作相,私謂詔使曰:"張公好虛談而無實用,傾覆之士也。主上采其名而用之,他日交亂天下,必是人也。"浚聞而銜。上從容與浚論古今治亂,浚曰:"陛下英睿如此,而中外制于強臣,此臣日夜所痛心疾首也。"上問以當今所急,對曰:"莫若強兵以服天下。"上于是廣募兵于京師,至十萬人。
及全忠等請討克用,上命三省、御史臺四品以上議之,以為不可者什六七,杜讓能、劉崇望亦以為不可。浚欲倚外勢以擠楊復恭,乃曰:"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為也。臣常慮其與河朔相表里,致朝廷不能制。今兩河藩鎮共請討之,此千載一時。但乞陛下付臣兵柄,旬月可平。失今不取,后悔無及。"孔緯曰:"浚言是也。"復恭曰:"先朝播遷,雖藩鎮跋扈,亦由居中之臣措置未得其宜。今宗廟甫安,不宜更造兵端。"上曰:"克用有興復大功,今乘其危而攻之,天下其謂我何?"緯曰:"陛下所言,一時之體也;張浚所言,萬世之利也。昨計用兵、饋運、犒賞之費,一二年間未至匱乏,在陛下斷志行之耳。"上以二相言葉,黽勉從之,曰:"茲事今付卿二人,無貽朕羞!"五月,詔削奪克用官爵、屬籍,以浚為河東行營都招討制置宜慰使,京兆尹孫揆副之,以鎮國節度使韓建為都虞候兼供軍糧料使,以朱全忠為南面招討使,王镕為東面招討使,李匡威為北面招討使,赫連鐸副之。浚奏給事中牛徽為行營判官,徽曰:"國家以喪亂之馀,欲為英武之舉,橫挑強寇,離諸侯心,吾見其顛沛也!"遂以衰疾固辭。徽,僧孺之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