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農莊小統計員教案(通用3篇)
大班數學農莊小統計員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會分類記錄"9"以內農莊里的農作物和動物數量,認識統計表。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統計,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教具:農莊動物、蔬菜ppt,填有答案的蔬菜統記表ppt。種子統計表1份;
2、學具:每人一份種子、動物記錄單,動物統計表每小組一份,農家菜園記錄、統計表作業單每人一份;4個籃子里裝有白果、花生、蠶豆、黃豆種子(數量在9以內),一次性杯子每人一個、記號筆每人一支,農莊小小統計員獎牌若干。每張桌上貼有水果標志2份。
活動過程:
一、農莊收種子,探索統計的方法
1、設置情景,"農莊里收獲了許多種子,王爺爺不小心把種子混在一起了,今天我們學做農莊小統計員幫助王爺爺把種子分一分,記一記。"
2、初步了解統計的方法。
出示種子統計表,引導幼兒觀察、認識統計表。明確統計時要找到相應的標志,在它對應的格子里記錄數字。
3、師幼共同完成種子統計表。
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記錄,小組合作完成統計表
1、幼兒觀看農莊小動物ppt,初次嘗試記錄小動物數量
2、小組分工合作記錄動物數量。
討論:有什么方法把這么多動物又快又對的記錄下來?教師引導幼兒小組合作記錄小動物。
小組商量,幼兒自主選擇統計的小動物。
觀看ppt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記錄,交流分享記錄的方法
3、小組合作統計農莊里的小動物。
4、師幼共同檢查每組統計情況。
三、獨立完成蔬菜統計小統計員們,你能一個人獨立的統計農莊里其它物品嗎?那我們挑戰一下吧!統計的又對又快、細心認真的小朋友活動后將頒發"農莊小統計員"獎牌。
1、幼兒觀看農家菜園ppt。
2、教師提出比賽的要求。
3、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4、自主評價統計表四、頒發獎牌,結束。
活動反思:
這是一節大班的數學活動,這節活動有30名幼兒參加,分成三個小組,每組10人。第一個導入圖片環節,動物是由不同形狀的圖形組合而成,每個圖形外邊框是不同顏色溝邊,圖形本身是白色,這樣從視覺上很清晰的觀察到每個圖形。活動一開始,幼兒興趣濃厚,每當提問某種圖形有幾個的時候,孩子們都爭先恐后,有的.幼兒伸出手指頭,有的站起來,都搶著爭當第一個說出答案的人。到了操作環節,幼兒自選一幅圖片進行按兩個特征統計。體現了孩子的自主性,滿足了孩子的不同需求。在操作中,孩子們很認真的觀察統計,因為提供的圖片都是孩子們喜歡的圖案,如機器人、小公主等等。在最后和幼兒一起檢驗結果時,有的幼兒還在低頭統計著。可見孩子們很喜歡這節活動。大家參與的興趣很高,到最后都完成了統計,雖然有的幼兒的統計結果不對,當得知漏數時,孩子們臉上認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情,是那么美好。
大班數學農莊小統計員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統計物品,提高計數能力。
2.認識并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計數方法,知道用條形圖進行統計更清楚。
3.感受統計給生活帶來的幫助。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記錄紙每組兩份,每份4張;記號筆
2.4個櫥子內擺放4種物品:文具、食品、水果、玩具。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幼兒初次合作,分享統計結果。
1.交代任務,進行記錄。
師:“又到了超市需要進貨的時候,請你們來幫經理統計每個貨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種商品有多少。”
幼兒分組統計商品并記錄,教師指導。
2.交流分享統計結果。
師:“請一個小朋友來介紹,你統計的貨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種商品有多少。你們是用什么辦法記下來的?”
小結:你們用了數字、表格、畫點點的辦法,知道了貨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種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種商品最多,哪種商品最少。
二、嘗試用條形圖涂色的辦法進行第二次統計,分享新的統計經驗。
1.介紹條形統計圖和記錄方法。
師:這也是一個統計圖,叫條形統計圖。有橫坐標和縱坐標,橫坐標下代表統計什么東西,縱坐標上的刻度代表統計的數量。如果統計出來蘋果有2個,那么就畫兩個格子。
2.師幼共同完成一份條形統計圖
3.再次統計,分享新的`統計經驗
師:貨架上有幾種商品?哪種最多?哪種最少?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呢?
小結:用條形圖統計,能夠很快地知道貨架上哪種東西最多,哪種東西最少
4.引導幼兒根據統計結果確定進貨商品。
三、觀看課件,激發興趣,拓展生活經驗
師:在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還會用到統計,能幫助我們解決更多更復雜的問題。我們來看看,還有什么時候會見到統計圖。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大班數學農莊小統計員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統計物品,提高計數能力。
2.感受統計給生活帶來的幫助。
3.體驗同伴合作完成任務的樂趣。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記錄紙4張、記錄板8塊、計數條4套、記號筆8支。
2.4個櫥子內擺放4種物品:文具、食品、水果、玩具。
活動流程
1.創設情境,幼兒初次合作,分享統計結果。
(1)交代任務,分組記錄。
"今天,請你們來統計每個貨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種商品有多少。"幼兒分組統計商品并記錄,教師指導。
(2)交流分享統計結果。
"每組請一個小朋友來介紹,貨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種商品有多少。你們是用什么辦法記下來的?"
小結:你們用了數字、圖畫、表格的辦法進行了統計,知道了貨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種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種商品最多,哪種商品最少。
2.嘗試用計數條進行二次統計,分享新的統計經驗。
(1)介紹材料,提出要求。
"請你們用記錄板和計數條再來做一次統計,看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種東西最多?哪種東西最少?"
(2)指導幼兒使用計數條再次統計。
(3)分享新的統計經驗。
"貨架上有幾種商品?哪種最多?哪種最少?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小結:用計數條統計,能夠很快地知道貨架上有幾種商品,哪種最多,哪種最少。還會知道最高的計數條代表的商品是最多的,最矮的計數條代表的商品是最少的。
(4)引導幼兒根據統計結果確定進貨商品。
"一起說說看,需要進哪種貨?"小結:你們用不同的統計方法讓我知道了貨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種商品有多少,還能很快知道哪種商品最多,哪種最少。
3.觀看課件,激發興趣,拓展生活經驗。
"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多時候還會用到統計,能幫助我們解決更多更復雜的問題。一起來看一看,還有什么時候會用到統計。"分別觀看幼兒身高、營養搭配、全年平均氣溫、奧運會獎牌榜統計圖表,再次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幼兒對統計的'興趣。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