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精選14篇)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了解《孟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
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
四、學習文本用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的藝術技巧
五、學習孟子委婉雄辯的說理藝術及民本思想,樹立“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與創建和諧社會”的崇高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文本語言,掌握文言詞匯及句式是本課的重點
二、結合現實社會體會孟子有關治國思想的核心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展示課件】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僅)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 “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邊離實際,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繼孔子后最大的儒學大師,他繼承了孔子學說的正統,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維護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
【展示課件】
《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在寫作上的特色:
善于雄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
多種方式進行辯論,邏輯嚴謹。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
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
2、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
提出的問題——民不加多
論證的中心——為王之道——仁政
二、配樂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正音〗好(h&agra一ve;o)曳(y&egra一ve;)勝(sh&egra一ve;ng)數(c&ugra一ve;)罟(gǔ)彘(zhi)畜(xǜ)
庠(xiáng)悌(t&igra一ve;)
三、理清文脈,把握內容,掌握重點詞句〖邊讀邊復述愿意〗【展示課件】
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自詡“盡心”,歲兇:移民——移粟——治國勝于“鄰國之政”。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實行王道政治。
〖詞語〗耳 兇然 無如 政 加
2、第二部分: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以例設喻,善誘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
以戰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是亦走
民不加多的原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詞語〗喻鼓 既 走 或 直是
3、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合理地發展生產——養生喪死而無憾——仁政開端——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連用“不可勝……也”排句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加文章說服力和感染力。王道之始——總結上文
〖詞語〗數 勝養生喪死
教養百姓,民心歸順——仁政主張——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及所產生的效果。
強調民富國強,安居樂業——養民教民
四組排句,層層鋪敘,有聲有色——美好的前景。
結論:不王者,未之有——呼應:王道之始
〖詞語〗樹衣畜 奪 庠序負戴 頒白 孝悌 然而
批評統治者的虐政,反面證明自己主張。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揭示社會的不平等。
針對統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王無罪歲——天下之民至——言簡意賅回答“民不加多”的疑問。
〖詞語〗檢 涂 莩 發 歲斯
4、孟子在本文闡述的思想內容有哪些?【展示課件】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1.首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
2.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養;
3.統治者嚴于律己,不推卸責任。
(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續發展問題: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濫砍濫伐,濫捕濫殺,更不能竭澤而漁。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理解文中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文章關鍵字詞語義的把握來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原則:
教師提出“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促使學生思考,達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
教學過程:
解文北宋哲學家程頤認為,孟子論王道的文章沒有超過這章的,同學們思考一下,文章359個字,有多少個“民”字?梁惠王講了幾個,孟子講了幾個?明確:共有7個民字,梁惠王講了3個,孟子講了4個。
提問:根據文章內容,請給每個“民”字前加上定語?
(把學生分成幾組,分別討論,然后,每組推選中心發言人發言,大家討論)
教師分段明確:
(一)梁惠王之民
1、青壯年之民
梁惠王乃好戰之君,因此,“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這句話中的“民”字,應做“青壯年男子”理解。朱熹是這樣解釋的:“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不能移者”。朱子解釋的著眼點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為了救災,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倫理等社會穩定的諸多因素。梁惠王的一切決策都要以戰爭為指歸。
2、明:全體之民暗:青壯年之民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實際上已包含了兩層含義,在聽者看來,是指全體老百姓,但,梁惠王這個與孟子一見面就談“以利吾國”(利,蓋富國強兵之類,朱子注)的“好戰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壯年男子。
(二)孟子之民(偷換概念)
1、全體之民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中的“民”,孟子順著上文梁惠王所說的“民”的含義,講成全體老百姓。
2、“生與死”之民即青少年與老年百姓
在‘王道之始”中講民的“養生喪死”,從“生與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民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生”,即青少年,一類是“死”,即老年人。
3、五十、七十之民黎民
在“王道之成”中,孟子多次強調“五十者”、“七十者”,意在指民中的老者,也就是“王道”的關鍵是“老者之養”;黎即黑,黎民,是秦時的黔首,統治者對老百姓的蔑稱。在這里,孟子特意提出民指普通百姓。
4、全體百姓
最后,在談“王道之阻”時,“斯天下之民至焉”的民,孟子又回到了“全體老百姓”之義上了。
從“民”的意義不斷轉換上,我們看到了孟子的“民”更多地傾向于民之老者和全體百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所在。一個“民”字,既可看到孟子的論辯藝術,又可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王道。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孟子被尊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大家說說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學生回答,確認,對,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三、熟讀課文
1、二遍。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投影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
(4)數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在文末
5、對比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
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
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的?學生思考、回答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言。
各組同學可隨時發表不同意見)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學生看課文,思考)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
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
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讀出來。
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做練習三。
字詞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
(5)無wú通假字,同“毋”
(6)xiáng
(7)頒bān通假字,同“斑”
(8)悌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 “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
兩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
第一 讀通 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 2.解釋加點詞語3翻譯句子
第二 讀懂 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②讀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治國,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課作業。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治國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
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統治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以天下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難。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百折不撓。堅定執著。勇于擔當、經世濟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5
教學重點:
1、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2、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教學難點: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解決辦法:
1、學生自學質疑、討論答疑
2、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3、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教學目的(知識能力、德育的目標要求)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教具多媒體教學方法自學討論答疑
教師誘導講析用時10分鐘學生思考活動練習用時30分鐘
教師誘導講析學生思考活動練習
一、復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分析解讀四五段:
1、請同學們討論解決下列詞語的意思
2、孟子認為實現“王道”首先應做到什么?
師小結: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實現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讀第六段。
1、“樹之以桑”中的“樹”是何用法?
2、請同學們討論解決下列詞語的意思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義是否相同?“王”又當何以解?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點?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理想?
師小結:本段寫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針路線,他認為只有實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
四、分析解讀第七段。
1、段中的“檢”“涂”“發”各作什么解釋?
2、“非我也,歲也”是什么句式?
3、請同學們理解“兵”的意思:
4、“王無罪歲”中“罪”是什么用法?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與“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師小結:孟子用類比的手法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現象。
五、教師進行指點,或預先點譯難句。
六、討論: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提示: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
2、讀出標點、句段的停頓
3、讀出文言虛詞的語氣
4、讀出文章情節內容的意味
5、積累文言字法詞法句法
教學重點:
1、文言虛詞語氣的把握和誦讀
2、由文言虛詞的語氣推斷人物心理
教學原則:
以學生誦讀為主要課堂活動,以教師點撥控制為主導,以誦讀啟發學生思維為訓練主線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文:教師范背一遍文章,學生齊讀兩遍,教師聽音,糾正字音。(在讀、聽中進行字音教學,省時高效)男生齊讀,女生合書聽,默譯,女生讀,男生亦然。(聽譯訓練,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能力,為下面的譯文打下基礎)
二、譯文原則:字求其訓,句索其旨
二把法:
1、把注釋搬上課文
2、把問題,提給老師、寫在紙上交給老師或寫在黑板上
(本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提問中,教師決定點撥的重點)
三、講文多媒體展示:課文中“通假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課件,學生做筆記,教師針對學生口語提出的、寫在紙條上黑板上的問題補充講解。(由于時間關系,多媒體展示環節可放到自習課或晚自習,課上只對提問進行點撥)
四、作業在筆記本上整理多媒體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詞法句法。
第二課時
一、誦文——教師點撥示范
師誦第一段,要讀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責的語氣。
學生齊讀,體會以上文言虛詞的讀法。
提問:從這幾個文言虛詞讀法上看,梁惠王當時的心理是什麼樣的?
多媒體展示:
孟子見梁惠王{三次}
第一次: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對曰:“賢者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第三次:課文提問:孟子三次見梁惠王,三次關系的遠近不同,請同學們概括一下都是什麼關系?
明確:朋友、主仆、君臣。
提問:第三次既是君臣關系,孟子還敢不敢向梁惠王直接談“王道”思想?明確:不敢。
提問:孟子運用了什麼方法勸諫?明確:設喻。
提問:那麼,此時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各是什麼樣的?
明確:梁惠王:自夸、指責;孟子:曉自身安危,運用婉曲方式勸諫。
二、誦文——學生自主學習
(一)把學生分成四組,課文按2——4、5、6、7段分成四部分,每組承擔一部分。經過組內集體誦讀后,推選一人示范誦讀,一人揣摩孟子心理,一人補充點評。
(二)教師分部分展示多媒體課件,點評、朗讀、背誦。
擇喻(2——4段):好戰走或或則何如?
(講述平緩繪形)
誘入:不可直------耳是------也。
(脫口遲疑)
欣慰:知此無望----------也。
(少許感嘆,少許暢快)
5段、也①句末語氣詞,表判斷或肯定疑問②句中停頓③副詞,片刻例:“來也匆匆”;讀音Уě開口響亮
農谷也池魚鱉也
山林材木也(肯定)
是-----也(判斷)王道之始也
(多些感嘆,多些暢快)
6段、矣①語氣詞,表完成“了”②表感嘆③表命令請求;讀音yi低沉搖曳
宅樹桑衣帛矣
畜有時食肉矣(感慨未之有也
田有時無饑矣之極)(暢快之極)
教義不負戴矣
提問:“未之有也”,與“未有之也”讀法的區別?
點評:“之”既是前置的賓語,又有舒緩語氣作用,重音停留在“有”上,表現了暢快之情。
7、焉:語氣詞(感嘆強調暢快總結)讀音yan平穩滿足
食人食------檢非我也,歲也
對比餓莩------發類比非我也,兵也
無罪歲,斯------焉!
三、梁惠王的心理
之始:養生喪死無憾
(距離小,要達到)
王道之成:衣帛食肉不饑不寒梁惠王
(前景美,吸引人)
之阻:罪歲(相對照,愧疚生)
四:孟子的“文氣”
提問:為什麼在“戰喻”和“王道之阻”語段不用或少用語氣詞?
明確:“戰喻”是敘述,描繪形象,而語氣詞長于感情的抒發;“王道之阻”是對梁惠王的指責,照應開頭。對梁惠王的指責,孟子運用了對比、類比、整句,更顯氣勢,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語流。
提問: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也,矣、焉”三個語氣詞的順序顛倒,可以嗎?
明確:不可,因為“也”表示輕快感情(《醉翁亭記》中20多個“也”字寫“樂”),“矣”表感嘆、暢快升級,“焉”字一般用于滿足式的感嘆暢快,有總結強調的作用。這樣用,反映了孟子談話內容的層次感和思想感情的加深。
提問:有人評論:“談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請你總結一下,本文是如何體現這種文氣的?明確“1、文言語氣詞的分層運用2、排比、對比、類比、整句的運用
六、作業:想象式翻譯課文,補上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活動。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使農民有規定數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孟子》的文章很雄辯,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②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③準確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詞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 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紹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問答。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是什么?
[參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2.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3.分類整理古漢語常識。
二、整體感知
孟子善于雄辯,并氣勢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觀點鮮明,明確,學習時要研究其具體的方法。
對于古漢語常識,要注意準確把握,探尋規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題討論式
討論題:
(1)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參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
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對孟子“仁政’內容應如何理解?
[參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這里闡述了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2.以訓練式,完成分類歸納古漢語現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句意是: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
涂有餓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餓死的人。)
(2)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3)一詞多義
于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
寡人之于國(對,介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
王
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
請以戰喻(讓,介詞)
可以無饑矣(憑借,介詞)
以時入山林(按,介詞)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食
狗彘食人(吃,動詞)食而不知檢(食物,名詞)
之
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
五畝之宅(“的”,助詞。)
中之以孝悌之義(代詞,代百姓。)
(4)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裝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賓語前置,應“未有之也”。句意是,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
省略句
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
四、總結、擴展
文言文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準確地解釋文言實詞,是學好文章的關鍵。判斷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應做到以下幾點:
1.牢記實詞的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及課文中例句及文言詞法句法。
2.從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義。
3.利用文言句法特點判斷詞義。
4.利用詞的構成方式判斷詞義。
5.從具體語境出發,顧及上下文去判斷詞義。
理解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的意思。(選自《孟子·盡心下》)
[參考答案]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數
(1)愿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2)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若干)
(3)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讀shuò,屢次)
(4)數罟不入洿池(讀cù,密)
發
(1)百發百中(發射)
(2)發閭左滴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3)涂有餓殍而不知發(打開)
(4)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僅)
(3)系向牛頭充炭直(價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窮兵黷武(戰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4)草木皆兵(兵士)
勝
(1)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3.給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譯成現代漢語。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是何異于……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孟子答疑: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點
1.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課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 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
5.教師示范背誦第一節,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采用投影或印發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注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則 連詞①順接,就,那么。(則移其民于河東、則何如)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 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②介詞,憑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于“而”,以衛王宮
(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注意點。
①否定句賓語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詞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③判斷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詞結構后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可譯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饑餓)而死,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后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可是,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么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說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后,為什么接著又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說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
三、品味鑒賞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③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學生齊背第三節,體味文章的氣勢)
四、課堂總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把它發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爭取民心上,表現最充分的是民為國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體現在《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中,他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黎民不饑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里,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里“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采用。
五、課后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隨堂練習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下劃線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棄甲曳( )兵
②涂( )有餓piǎo( )
③雞豚( )狗( )
④數( )罟( )不入wū( )池
⑤無( )失其時
⑥謹庠( )序之數
⑦頒( )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義
明確: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無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頒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
5.教師示范背誦第一節,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采用投影或印發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注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一詞多義:時,
①季節。(不違農時、勿奪其時、斧斤以時入山林)
②時機、機會(無失其時)
王
①名詞,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無罪歲)
②動詞,音(wàng)稱王,統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
①動詞,吃(谷不可勝食,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名詞,食物,吃的東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需掌握積累的實詞:
河內兇亦然
棄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勝食(“谷”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勿奪其時(“奪”是“失誤”的意思。“勿奪其時”是“不要耽誤農時”的意思)
(2)應掌握的通假字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涂”通“途”,道路)
(3)應掌握的古今異義詞(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河內兇 棄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時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詞類活用(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詞,指出用法并解釋,教師歸納)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課的成語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好或重的區別。
②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虛詞
重點點撥:
然
①代詞,這樣。(河內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②助詞,……地……的樣子。(填然鼓之)
③連詞,然而,但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詞,對。(太后曰:“然”。)
則 連詞
①順接,就,那么。(則移其民于河東、則何如)
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 介詞,
①用、拿、把清以戰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
②介詞,憑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
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⑤然而,相當于“而”,以衛王宮
(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注意點。
①否定句賓語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詞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③判斷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詞結構后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可譯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饑餓)而死,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后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可是,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么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說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后,為什么接著又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說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
三、品味鑒賞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③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學生齊背第三節,體味文章的氣勢)
四、總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把它發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爭取民心上,表現最充分的是民為國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體現在《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中,他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黎民不饑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里,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里“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采用。
教案點評: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10
一、教學設想
《寡人之于國也》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的一篇課文,集中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為儒家思想千年亞圣的孟子,其言辭更多體現了“經世濟民”的社會立場,閃爍著圣哲思想的光輝與博大的仁愛教學這類文章要讓學生感受并體會到古圣人那顆熾熱的心與照耀夜空的靈魂也就是說,文言文教學應該把教學“文言”作為基礎手段,把文化滲透作為終極關懷“文言”與“文化”不可背道而馳,顧此失彼,斷不可把“文言”與“文化”剝離為兩張皮,二者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1.落實“加”“鼓”“直”“王”等文言實詞與判斷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過比較梁惠王與孟子對“民”認識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經世濟民”思想
三、教學流程
(一)預習指導
1.給下列字注音
(1)王好戰
(2)谷不可勝食也
(3)數罟不入洿池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謹庠序之教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熟讀課文,基本理解課文的意思
(二)導入課文
直接導入,讀課文標題這不是一句完整的話,完整的是課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你從中讀出了怎樣的語氣?(從語氣助詞“也”以及句末連續運用的三個虛詞“焉”“耳”“矣”中可以讀出梁惠王:①充滿疑問與遺憾;②自我滿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終如何呢?(“民不加多”)
(三)一讀課文,辨“民”義(探討梁惠王與孟子觀點分歧的根本所在)
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討論一:如果你是當時的“民”,你會依附于梁惠王嗎?為什么?
討論二:梁惠王喜歡的“民”一般屬于哪一年齡層次?為什么?
明確:梁惠王喜歡的是青壯年,因為他“好戰”“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這兩句話值得我們思考:“河內”鬧饑荒,把“民”移到“河東”,為什么還要把一些糧食移到“河內”呢?這說明“河內”還有一部分人需要糧食吃,他們會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戰”,梁惠王看中的自然是青壯年青壯年需要移到糧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饑荒之地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說:“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裝的只是適合作戰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適合行軍的壯“民”顯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圍是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2.理解孟子心中的“民”
思考一:如果你是當時的“民”,你能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嗎?誰可以招致天下之民呢?
明確:可以,孟子孟子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思考二:孟子心中的“民”與梁惠王心中的“民”的內涵是一樣的嗎?
明確:不一樣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的范圍廣、概念清孟子明確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具體而明確在孟子心中,“民”涵蓋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正是因為二者對“民”的理解不一樣,才有不同的行為主張
思考三:孟子言下的“民”對梁惠王有何益處呢?
明確:孟子所言之民,指天下百姓,包括老人、小孩以及青壯年老人和小孩是青壯年的牽掛,青壯年是老人、小孩的依靠他們誰也離不開誰如果需要青壯年服兵役,最起碼應該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這樣他們才肯在戰場上為君王賣力、效忠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我們都可以發現孟子的“全民”思想才真正有利于國家的穩固與長治久安
(四)二讀課文,析“道”理(體會孟子的“經世濟民”思想)
探討一:孟子的哪些構想是你希望看到的?
明確:首先,“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資源,合理開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是物質生產它解決了百姓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保證了老百姓的生存權其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實際上是要不斷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要讓百姓也享受到富貴人家所能享受的“帛”和“肉”,這實際上就是身份平等權第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是說在物質的基礎上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水平,這保證了老百姓的受教育權孟子的這些構想可以讓百姓不僅活下去,而且還能活得好,活得有意義、有品位他能讓百姓不僅享有生存權,而且享有身份平等權、受教育權這些都是“民”應該擁有的權利,同時也是梁惠王推行“王道”的重要辦法
探討二:孟子的“王道”思想是什么?
明確: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王道之始”與“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標志是“養生喪死無憾”,這意味著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都有歸屬感“王道之成”的標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這意味著通過社會教育,百姓特別是老人這一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幸福指數增高了
探討三:“王道”與“民本”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孟子雖然提出了“王道”的思想,但落腳點卻是“民本”思想只不過他是要借助“王道”達到“經世濟民”的目的“王道”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擁有天下,而是有利于百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孟子那顆匡世濟民熱血沸騰的心他心憂天下,胸懷博大在這一點上,他穿越千年歷史,照亮夜空,懸在我們頭頂的永遠是那偉大的靈魂
讓學生讀課文第四段“不違農時”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要讀出氣勢,讓人感受到圣人的那份巨大的感召力
(五)三讀課文,品“戰喻”(感受孟子的論辯藝術)
品評一:孟子為什么要用“戰喻”來講出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張?
明確:孟子聽了梁惠王的言論,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與顧慮,明白了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國強兵,梁惠王盡心于民的目的無外乎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在這一點上,他與其他各國君主是一樣的孟子同時又意識到在當時戰亂頻繁的時代,每個諸侯國都逃不出爭霸角逐的格局戰爭是當時君王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孟子自然也不能離開戰爭這個話題而言其他拿戰爭打比方說事再妥當不過了,能激發梁惠王的興趣這是其一其二,“戰喻”可以直抵問題的實質
品評二:“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中的“此”指代什么?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此”指代的是“五十步笑百步”在這里,為什么不是“零步笑五十步”而是“五十步笑百步”呢?逃五十步者和逃百步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而逃零步者與逃五十步者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一個逃了,一個沒有逃如果跟“移民”政策對應著比較,很容易看出,鄰國也曾有“移民”政策可見,當時諸侯各國基本上都采用相同的應對災荒策略因此可以更進一步看出,當時各個諸侯國都以武力爭霸作為強國方針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諸侯王如果只認識到武力爭奪這一點,要想戰勝鄰國基本上是無望的這就需要謀求新的道路,那就是孟子的“王道”思想,因此要在“民”上下功夫首先應該認識到“民”的豐富內涵,從而形成“民本”思想,在這個基礎上,先養民,再教民,從而構筑和諧的社會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位政論家的風采:在宣揚自己政治思想主張的過程中,步步深入,層層逼近,讓人心悅誠服
(六)四讀課文,談“現實”(經典文化的現實意義)
話題一:聯系現實生活,談談哪些事例反映了孟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話題二:孟子的論辯術對我們有什么借鑒意義?
(七)課堂小結
讀《寡人之于國也》,我們讀到了那顆博大仁愛的心,它閃爍著人性的光芒讀《寡人之于國也》,我們讀出“千年亞圣”孟子的思想精髓,他的鑿鑿言辭中浸染著“經世濟民”的社會立場我們讀經典,我們感受到古圣人那穿越歷史夜空的靈魂他在人類的頭頂盤旋,用犀利的目光逼視著后人向人性看齊,向道德看齊
四、教學反思
對于文言文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簡單地講就是教“文”與“言”教“言”是為了讀懂“文”,讀“文”是為了了解或感受傳統文化“文”與“言”兩者不可偏廢就這篇文章而言,它基本體現了孟子的政治理想所以,體悟“言”“文”背后的文化內涵是學習這篇文章的關鍵怎樣在課堂上呈現這個教學內容呢?選好教學切入點很重要這個設計主要從“民”入手,抓住梁惠王與孟子對“民”的不同理解,進而抓住二者思想觀念的分歧,在對比中明確孟子的政治思想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11
寡人之于國也
選自《孟子》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國也》
2001/03/30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四、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二)導語。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三)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三)熟讀課文。
1、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2、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4、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3)túnzhìxù。
(4)cùgǔ洿。
(5)無wú通假字,同“毋”。
(6)xiáng。
(7)頒bān通假字,同“斑”。
(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1、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2、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1)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2)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3)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6),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7)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8)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9)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10)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11)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12)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13)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①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②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③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14)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斯天下之民至焉。”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15)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狗彘食人食,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對比,涂有餓莩,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2、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異于……
(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數。
(1)愿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后》。數目、數量
(2)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幾、若干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命運
(4)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shuò屢次
(5)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cù密、細密
(6)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shǔ計算
2、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僅、只。
(3)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價值。
(4)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后序》。徑直、直接。
3、發。
(1)百發百中。成語,發射。
(2)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征發、派遣。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于國也》。打開。
(4)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花開。
(5)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出發。
(6)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發出。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發出、抒發。
4、兵。
(1)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兵器。
(2)窮兵黷武。成語,戰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軍隊。
(4)草木皆兵。成語,士兵。
5、勝。
(1)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承受。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盡。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優美的。
(三)布置作業。
1、預習下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四)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疑問: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設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揭示原因:本質一樣——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孟子主張:行王道——措施、態度、結果(對比)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餓莩(piǎo)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入)。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結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察鄰國之政”二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于啟發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或重的區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請。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師生共同分析1~4段,背誦1~4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文題)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結合注釋①及課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教師適當補充: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識、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背景資料(多媒體顯示)
《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的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國在幾次重大戰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對答,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游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對答,并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有截然不同的結束: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么一次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學生瀏覽、把握背景。
四、熟讀課文
1.放錄音兩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教師出示投影,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1)選出加點字音、形正確的一項( )
A.養生喪(sānɡ)死 不可勝(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餓莩(piāo) 龜玉毀于犢(dú)中 孝悌(dì)之義
C.數(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雞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數罟(ɡǔ)
(2)下列加點詞解釋全錯的一項是( )
A.河內兇(荒年) 曳(拖著)兵 谷(稻谷) 不可勝(盡)食
B.庠序(學校) 孝悌(孝順父母) 斧斤(砍伐樹木) 洿(濁水不流)池
C.餓莩(死人) 王無罪歲(年歲) 狗彘(母狗) 雞豚(養豬)
D.勿奪(搶奪)其時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餓莩
(選兩名學生回答,明確)
(1)A(B.莩piǎo;犢—櫝;悌tì。C.數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糧食。B.孝:孝順父母;悌:敬愛兄長;斧斤:斧子。D.全對。C.餓莩:餓死的人;罪歲:歸罪于歲;彘:豬;豚:小豬。)
4.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5.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6.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記錄了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提問:課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哪些?
學生明確。
教師出示投影,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投影: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有不同表達)
明確: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的緣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研習第1段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學生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學生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梁惠王------于國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讀指導
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委婉、傷感的語氣。“河內”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兩句并列而又相互補充,應一氣讀完,“河東兇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應重讀,起強調作用。“察鄰國之政”兩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為下文提問作鋪墊。最后“何也”要讀出疑問語氣,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試讀。
提問: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國策?
學生討論并交流。
明確: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戰爭和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地廣人稀、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為達到富國強兵、拓擴疆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地爭奪、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發展生產力。增殖人口,是時代前進的需要和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決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當然會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憂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從國情出發作出的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擇。
3.研習第2、3、4段
(1)學生齊讀2、3、4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于啟發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板書:
梁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設圈套)
不可---------------------------------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走進圈套)
(3)朗讀指導
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設喻一段應讀得慢一些,語氣應平緩。“則何如”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惠王不知是計,回答“不可”語氣平常。當梁惠王進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句話有潛臺詞,讀時語氣要從容。
教師示范朗讀,學生低和。
學生嘗試背誦2、3、4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填然鼓之 ②棄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業
1.背誦1~4段。
2.理解掌握重點詞語。
3.熟讀5、6、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