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精選4篇)
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 篇1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離實際,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一個最大的儒學大師,一向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他曾拒楊墨,反縱橫,維護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
《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風格;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辯論,邏輯謹嚴。其中最多的是各種發問的方式方法,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邦國的主權在民。
孟子與梁惠王談話,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問:“孰能與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與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君王不嗜殺戮,那么,天下沒有不愿意把政權交給這個君王的人。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萬章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又說:“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萬章上》)是說堯把舜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雖然在孟子看來,歸根到底天有決定權,但是天還是把事情告訴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過孟子說法的唯心論霧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來,一個政權的建立是要通過百姓認可的。范文瀾同志稱這種思想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 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還有,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回答:“于傳有之。”齊宣王問:“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孟子看來,國君對臣民不仁,臣民對國君也可不義;國君既“賊仁”,又“賊義”,則臣民就可以誅此獨夫,這是合情合理的。這一點,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4.政事以民為歸宿。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雖然孟子的主張歸根到底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利,但是,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5.用人以民意為準。
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孟子·離婁上》)又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張選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殺掉某些人,光聽左右大臣及諸大夫的話不行,應以“國人”的意見為出發點,這種觀點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
孟子主張君王應做到“不擾民”,反復強調“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的重要性;又分析君與民的相互關系,“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
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認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齊宣王又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孟子說:“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稱贊周初古公亶父帶著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說:“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張如果進行戰爭.也應“解民倒懸”。這種思想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減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人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示范教案】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使農民有規定數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孟子》的文章很雄辯,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②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③準確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詞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 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紹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問答。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參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2.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3.分類整理古漢語常識。
二、整體感知
孟子善于雄辯,并氣勢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觀點鮮明,明確,學習時要研究其具體的方法。
對于古漢語常識,要注意準確把握,探尋規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題討論式
討論題:
(1)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參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
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對孟子“仁政’內容應如何理解?
[參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這里闡述了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2.以訓練式,完成分類歸納古漢語現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句意是: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
涂有餓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餓死的人。)
(2)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3)一詞多義
于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
寡人之于國(對,介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
王
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
請以戰喻(讓,介詞)
可以無饑矣(憑借,介詞)
以時入山林(按,介詞)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食
狗彘食人(吃,動詞)食而不知檢(食物,名詞)
之
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
五畝之宅(“的”,助詞。)
中之以孝悌之義(代詞,代百姓。)
(4)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裝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賓語前置,應“未有之也”。句意是,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
省略句
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
四、總結、擴展
文言文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準確地解釋文言實詞,是學好文章的關鍵。判斷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應做到以下幾點:
1.牢記實詞的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及課文中例句及文言詞法句法。
2.從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義。
3.利用文言句法特點判斷詞義。
4.利用詞的構成方式判斷詞義。
5.從具體語境出發,顧及上下文去判斷詞義。
理解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的意思。(選自《孟子·盡心下》)
[參考答案]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數
(1)愿令得補黑衣之數 (數目)
(2)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幾,若干)
(3)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讀shuò,屢次)
(4)數罟不入洿池 (讀cù,密)
發
(1)百發百中 (發射)
(2)發閭左滴戍漁陽九百人 (派遣)
(3)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打開)
(4)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花開)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僅)
(3)系向牛頭充炭直 (價值)
兵
(1)非我也,兵也 (兵器)
(2)窮兵黷武 (戰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軍隊)
(4)草木皆兵 (兵士)
勝
(1)驢不勝怒,蹄之 (能承受)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盡)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優美的)
3.給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譯成現代漢語。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是何異于……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闡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 篇2
一、教學要求:
1. 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 分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 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二、教學重點: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三、教學難點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四、課型: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文言文分析與解讀相結合的方法。
六、教學時數:2課時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疏通討論分析1-3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教學導入 :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國原則,了解了儒家的“仁愛”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對儒家思想做了哪些發展。
二. 《孟子》介紹:
孟軻(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鄒人,名軻,字子輿,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儒家大師。《孟子》是一部記錄孟軻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孟合稱“孔孟”。孔子被尊為“圣人”,孟子被尊為“亞圣”。
三. 預習檢測:
1. 正音練習。
數罟(gu)洿池(wu)魚鱉(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孝悌(ti)餓莩(piao)
2. 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 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 分析課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國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詞,無意義(另有一種解釋:“這樣”,亦通);于”是對于的意思。
2.“盡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強語氣。
3.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兇
A河內兇 莊稼收成不好
B兇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C漢初匈奴兇黠 兇惡,殘暴
D甫聞兇訊 不幸,多指喪事
E緝拿元兇 殺人的人
② 加
A鄰國之民不加少 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施加
C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E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
4. 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結:本段寫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國之道與“鄰國之政”進行比較,說明自己的治國措施和“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
五. 分析解讀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們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學過這種用法?
答:“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2.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或
A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時
C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
D云霞明滅或可睹 或許
直
A直不百步耳 只不過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與“曲”相對
C理直氣壯 正確
D系向牛頭充炭直 同“值”
E直上載公子上座 徑直
3.孟子為什么要以打仗來說明治國之道?
答:因為梁惠王喜歡打仗——“好戰”。
小結:這兩段寫孟子以打仗為例引導梁惠王認識自己治國政策的錯誤。
六. 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教師加以指點。
七. 布置作業 :
朗讀并背誦前三段。
第二課時
一. 復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 分析解讀四五段:
1. 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① 無
A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同“毋”,不要的意思
B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不,沒有
C地無四方,民無異聞 不論,不分
② 勝
A谷不可勝食也 盡,完
B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戰勝,取勝
C予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優美
D數石之重,中人弗勝 承擔,承受
E自古邪不勝正 超過
③ 數
A數罟不入洿池 密
B數口之家,再以無饑矣 幾
C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屢次
D愿得補黑衣之數 數目
E數不勝數 計算
2. 孟子認為實現“王道”首先應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豐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結: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實現王道的景象。
三. 分析解讀第六段。
1.“樹之以桑”中的“樹”是何用法?
答:“樹”是名詞用做動詞,種植。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義 把,介詞
B斧斤以時入山林 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 因為
D王好戰,請以戰喻 用
E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來,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興農事 根據
G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答:名詞作動詞,分別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義是否相同?“王”又當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這樣卻”,不同于現代漢語;“王”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稱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點?
答:是賓語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理想?
答:“仁政”;這是對儒家“仁愛”思想的再發展,是“仁愛”思想的政治化,其實施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現實性的。
小結:本段寫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針路線,他認為只有實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
四. 分析解讀第七段。
1. 本段中的“檢”“涂”“發”各作什么解釋?
答:“檢”是約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發”是發放的意思。
2. “非我也,歲也”是什么句式?
答:判斷句式,“也”表判斷。
3. 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 武器
B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用 軍隊
C五萬兵難卒合 兵士
D窮兵黷武 兵力
4. “王無罪歲”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詞作動詞,歸罪。
5. “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與“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這里是“則”“那么”的意思;后者是“這”,代詞。
小結:孟子用類比的手法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現象。
五. 朗讀課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譯這四段文言(教師進行指點,或預先點譯難句)。
六. 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提示: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七. 布置作業 :
1. 完成課后練習,并當堂討論訂正。
2. 完成《黃岡考典》配套練習。
教學后記:
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 篇3
設計思想:以誦讀為切入點,讀寫結合,把文言文當文章讀,還先賢文章以文氣。
方案設計之一
————誦讀式教案
教學目標 :
1、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
2、讀出標點、句段的停頓
3、讀出文言虛詞的語氣
4、讀出文章情節內容的意味
5、積累文言字法詞法句法
教學重點:
1、文言虛詞語氣的把握和誦讀
2、由文言虛詞的語氣推斷人物心理
教學原則:以學生誦讀為主要課堂活動,以教師點撥控制為主導,以誦讀啟發學生思維為訓練主線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讀文:教師范背一遍文章,學生齊讀兩遍,教師聽音,糾正字音。(在讀、聽中進行字音教學,省時高效)男生齊讀,女生合書聽,默譯,女生讀,男生亦然。(聽譯訓練,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能力,為下面的譯文打下基礎)
二、譯文 原則:字求其訓,句索其旨
二把法:1、把注釋搬上課文
2、把問題,提給老師、寫在紙上交給老師或寫在黑板上
(本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提問中,教師決定點撥的重點)
三、講文 多媒體展示:課文中“通假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課件,學生做筆記,教師針對學生口語提出的、寫在紙條上黑板上的問題補充講解。(由于時間關系,多媒體展示環節可放到自習課或晚自習,課上只對提問進行點撥)
四、作業 在筆記本上整理多媒體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詞法句法。
第二課時
一、誦文——教師點撥示范
師誦第一段,要讀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責的語氣。
學生齊讀,體會以上文言虛詞的讀法。
提問:從這幾個文言虛詞讀法上看,梁惠王當時的心理是什麼樣的?
多媒體展示:
孟子見梁惠王{三次}
第一次: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對曰:“賢者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第三次:課文提問:孟子三次見梁惠王,三次關系的遠近不同,請同學們概括一下都是什麼關系?
明確:朋友、主仆、君臣。
提問:第三次既是君臣關系,孟子還敢不敢向梁惠王直接談“王道”思想?明確:不敢。
提問:孟子運用了什麼方法勸諫?明確:設喻。
提問:那麼,此時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各是什麼樣的?
明確:梁惠王:自夸、指責;孟子:曉自身安危,運用婉曲方式勸諫。
二、誦文——學生自主學習
(一)把學生分成四組,課文按2——4、5、6、7段分成四部分,每組承擔一部分。經過組內集體誦讀后,推選一人示范誦讀,一人揣摩孟子心理,一人補充點評。
(二)教師分部分展示多媒體課件,點評、朗讀、背誦。
擇喻(2——4段):好戰 走 或 或 則何如?
( 講述 平緩 繪形)
誘入:不 可 直------耳 是------也。
(脫口 遲疑)
欣慰:知此 無望----------也。
(少許感嘆,少許暢快)
5段、 也①句末語氣詞,表判斷或肯定疑問②句中停頓③副詞,片刻 例:“來也匆匆” ;讀音 Уě 開口響亮
農 谷也 池 魚鱉 也
山林 材木 也 (肯定)
是-----也(判斷) 王道之始也
(多些感嘆,多些暢快)
6段、 矣①語氣詞,表完成“了” ②表感嘆③表命令請求 ;讀音 yi 低沉搖曳
宅 樹桑衣帛矣
畜 有時 食肉矣 ( 感慨 未之有也
田 有時 無饑矣 之極 ) (暢快之極)
教 義 不負戴矣
提問:“未之有也”,與“未有之也”讀法的區別?
點評:“之”既是前置的賓語,又有舒緩語氣作用,重音停留在“有”上,表現了暢快之情。
7、 焉:語氣詞(感嘆 強調 暢快 總結) 讀音 yan 平穩滿足
食人食------檢 非我也,歲也
對比 餓莩------發 類比 非我也,兵也
無罪歲,斯------焉!
三、梁惠王的心理
之始:養生喪死無憾
(距離小,要達到)
王道 之成:衣帛食肉不饑不寒 梁惠王
(前景美,吸引人)
之阻:罪歲 (相對照,愧疚生)
四:孟子的“文氣”
提問:為什麼在“戰喻”和“王道之阻”語段不用或少用語氣詞?
明確:“戰喻”是敘述,描繪形象,而語氣詞長于感情的抒發;“王道之阻”是對梁惠王的指責,照應開頭。對梁惠王的指責,孟子運用了對比、類比、整句,更顯氣勢,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語流。
提問: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也,矣、焉”三個語氣詞的順序顛倒,可以嗎?
明確:不可,因為“也”表示輕快感情(《醉翁亭記》中20多個“也”字寫“樂”),“矣”表感嘆、暢快升級,“焉”字一般用于滿足式的 感嘆暢快,有總結強調的作用。這樣用,反映了孟子談話內容的層次感和思想感情的加深。
提問:有人評論:“談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請你總結一 下,本文是如何體現這種文氣的?明確“1、文言語氣詞的分層運用 2、排比、對比、類比、整句的運用
六、作業 :想象式翻譯課文,補上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活動。
方案設計之二
——理解式教案
教學目標 :1、2同“誦讀式教案“
3、理解文中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文章關鍵字詞語義的把握來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原則:教師提出“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促使學生思考,達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與誦讀式教案相同
第二課時
解文 北宋哲學家程頤認為,孟子論王道的文章沒有超過這章的,同學們思考一下, 文章359個字,有多少個“民”字?梁惠王講了幾個,孟子講了幾個?明確:共有7個民字,,梁惠王講了3個,孟子講了4個。
提問:根據文章內容,請給每個“民”字前加上定語?
(把學生分成幾組,分別討論,然后,每組推選中心發言人發言,大家討論)
教師分段明確:
(一)梁惠王之民
1、青壯年之民
梁惠王乃好戰之君,因此,“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這句話中的“民”字,應做“青壯年男子”理解。朱熹是這樣解釋的:“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不能移者”。朱子解釋的著眼點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為了救災,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倫理等社會穩定的諸多因素。梁惠王的一切決策都要以戰爭為指歸。
2、 明:全體之民 暗:青壯年之民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實際上已包含了兩層含義,在聽者看來,是指全體老百姓,但,梁惠王這個與孟子一見面就談“以利吾國”(利,蓋富國強兵之類,朱子注)的“好戰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壯年男子。
(二) 孟子之民(偷換概念)
1、全體之民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中的“民”,孟子順著上文梁惠王所說的“民”的含義,講成全體老百姓。
2、“生與死”之民即青少年與老年百姓
在‘王道之始”中講民的“養生喪死”,從“生與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民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生”,即青少年,一類是“死”,即老年人。
3、五十、七十之民 黎民
在“王道之成”中,孟子多次強調“五十者”、“七十者”,意在指民中的老者,也就是“王道”的關鍵是“老者之養”;黎即黑,黎民,是秦時的黔首,統治者對老百姓的蔑稱。在這里,孟子特意提出民指普通百姓。
4、 全體百姓
最后,在談“王道之阻”時,“斯天下之民至焉”的民,孟子又回到了“全體老百姓”之義上了。
從“民”的意義不斷轉換上,我們看到了孟子的“民”更多地傾向于民之老者和全體百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所在。一個“民”字,既可看到孟子的論辯藝術,又可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王道。
方案設計之三
——讀寫結合式教案
第一課時與誦讀式教案相同
第二課時
[課題要點]通過寫作,探究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變化,同時開掘高考寫作題材新領域。
一、填空:通過這次對話,梁惠王從“好戰之君”變成了“仁義之君”,孟子由考慮“自身之安”而設喻的思想家變成了為“天下之安” 而拼死勸諫的思想家。
二、寫作訓練:閱讀以下文字,運用課文的內容,展開想象,以“ 的選擇”為題寫一篇作文。
2002年全國高考優秀作文欣賞:
《小重山》后的選擇
江蘇考生 得分:60分
提問:讀文時注意,文中哪些地方寫了岳飛艱難的心靈選擇?
營中的梆子敲了三下:三更天。我卻絲毫沒有睡意。面前的幾案上,一端放著直搗黃龍的地圖,一端卻是傳令退兵的十二道金牌。火盆里的炭火只剩下零星的幾點,一陣風裹著雪
花沖進營帳來,火熄了,更冷。硯中的墨凍了磨,磨了又凍。我該如何選擇?
今夜很靜,往日士卒總會三五成群圍成一圈,點上篝火,高唱我填寫的《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但是今夜什麼聲響也沒有,他們都睡了嗎?我披了件衣服走出帳外,頓時呆住了:所有的士卒整整齊齊地站在雪地上,雪花一片一片落在他們的盔甲上、兵刃上。一個士兵顫聲問我:“元帥,我們要退回去嗎?”我無法回答,正是他昨天笑著對我說:“城中有我的老母,打進去就會見到他老人家了,我要給她帶好多好吃的,因為他到現在還沒吃上一塊肉……”我看到他的臉上沖出兩道雪槽,我伸手抹去他臉上的雪。哪個熱血男兒不為無法保護自己的母親而感到屈辱,哪個母親會相信自己的兒子是個臨陣脫逃的懦夫?我不由得感到背后母親刺下的字越來越燙!我沉聲問道:“誰說要退兵?牛首山下,朱仙鎮中,那麼多回合的生死考驗,我們誰想過后退?如今中原正隱現久違的王氣,我們會退兵嗎?”我把士兵勸回營帳,自己步入山中。
路很難走,稍有不慎就會跌下崖去,摔個粉身碎骨。“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聽我想到了汴京城頭的李綱,保衛了汴京卻被朝廷撤了職,病死歸鄉的途中。我想到了宗澤,一心收復失地,卻在病榻上三呼“渡河”,悲憤而死。我想到了自己,朝廷會怎樣對待我呢?是下獄,還是絞殺?我拼死拼活,百戰穿金甲,為的是誰?“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眠”的祖訓,早被輕歌曼舞泡軟了“腰骨”,這樣的昏庸之君保他何用?退兵,退兵,我不由得憤懣起來。但是,趙家的精美畫舫如何敵得過金賊的堅船利炮?肥得邁不開步子的千里馬又如何充當胡虜鐵騎的對手?我仿佛聽到了寡母孤子的呼喊,仿佛看到了滿地橫尸,母親在指著我的鼻子責罵。我驚出一身冷汗,叫道:“中軍!”“在。”是一個壯實的北方小伙子。我拍拍他的肩膀,說:“傳令,拔寨進軍!”
[評點]這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絕的考場奇文。題材來源于一首古詞,這實際上是,開拓了作文的內容領域;編述故事的寫法,已讓人眼前一亮;以岳飛的第一人稱視角從容的展開敘述。則表現了極強的自信。更為出奇的是,作者著眼于特定情境所激發的心靈沖突,以大膽的想象和虛構,重新安排歷史,顯示了鮮明的個性和過人的膽識。這樣的構思,顯然需要平時積累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才氣作為依憑。
此外,作者描寫的功力也值得稱道:整篇文章,字里行間蘊滿深情;主人公的心底波瀾、情意涌流,被刻畫得異常逼真;一切的感覺、一切的思緒仿佛都已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意境之中;風雪等自然環境的描寫,雖寥寥數筆,卻有效的渲染了氣氛。讀這樣的佳作,如飲醇酒,酣暢痛快。
附: 小重山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街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寄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注]蛩:古指蟋蟀。本詞上片寓情于景,寫作者思念中原、憂慮國事的心情。下片抒寫收復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全詞表現的是,不滿“議和”,反對投降的艱難的心靈選擇。
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 篇4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離實際,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一個最大的儒學大師,一向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他曾拒楊墨,反縱橫,維護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
《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風格;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辯論,邏輯謹嚴。其中最多的是各種發問的方式方法,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邦國的主權在民。
孟子與梁惠王談話,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問:“孰能與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與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君王不嗜殺戮,那么,天下沒有不愿意把政權交給這個君王的人。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萬章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又說:“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萬章上》)是說堯把舜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雖然在孟子看來,歸根到底天有決定權,但是天還是把事情告訴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過孟子說法的唯心論霧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來,一個政權的建立是要通過百姓認可的。范文瀾同志稱這種思想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 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還有,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回答:“于傳有之。”齊宣王問:“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孟子看來,國君對臣民不仁,臣民對國君也可不義;國君既“賊仁”,又“賊義”,則臣民就可以誅此獨夫,這是合情合理的。這一點,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4.政事以民為歸宿。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雖然孟子的主張歸根到底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利,但是,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5.用人以民意為準。
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孟子·離婁上》)又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張選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殺掉某些人,光聽左右大臣及諸大夫的話不行,應以“國人”的意見為出發點,這種觀點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
孟子主張君王應做到“不擾民”,反復強調“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的重要性;又分析君與民的相互關系,“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
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認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齊宣王又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孟子說:“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稱贊周初古公亶父帶著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說:“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張如果進行戰爭.也應“解民倒懸”。這種思想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減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人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示范教案】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使農民有規定數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孟子》的文章很雄辯,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②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③準確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詞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 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紹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問答。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參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2.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3.分類整理古漢語常識。
二、整體感知
孟子善于雄辯,并氣勢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觀點鮮明,明確,學習時要研究其具體的方法。
對于古漢語常識,要注意準確把握,探尋規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題討論式
討論題:
(1)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參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
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對孟子“仁政’內容應如何理解?
[參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這里闡述了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2.以訓練式,完成分類歸納古漢語現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句意是: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
涂有餓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餓死的人。)
(2)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3)一詞多義
于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
寡人之于國(對,介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
王
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
請以戰喻(讓,介詞)
可以無饑矣(憑借,介詞)
以時入山林(按,介詞)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食
狗彘食人(吃,動詞)食而不知檢(食物,名詞)
之
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
五畝之宅(“的”,助詞。)
中之以孝悌之義(代詞,代百姓。)
(4)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裝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賓語前置,應“未有之也”。句意是,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
省略句
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
四、總結、擴展
文言文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準確地解釋文言實詞,是學好文章的關鍵。判斷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應做到以下幾點:
1.牢記實詞的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及課文中例句及文言詞法句法。
2.從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義。
3.利用文言句法特點判斷詞義。
4.利用詞的構成方式判斷詞義。
5.從具體語境出發,顧及上下文去判斷詞義。
理解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的意思。(選自《孟子·盡心下》)
[參考答案]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數
(1)愿令得補黑衣之數 (數目)
(2)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幾,若干)
(3)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讀shuò,屢次)
(4)數罟不入洿池 (讀cù,密)
發
(1)百發百中 (發射)
(2)發閭左滴戍漁陽九百人 (派遣)
(3)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打開)
(4)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花開)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僅)
(3)系向牛頭充炭直 (價值)
兵
(1)非我也,兵也 (兵器)
(2)窮兵黷武 (戰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軍隊)
(4)草木皆兵 (兵士)
勝
(1)驢不勝怒,蹄之 (能承受)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盡)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優美的)
3.給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譯成現代漢語。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是何異于……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闡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