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選17篇)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26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選17篇)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教學重難點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小學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俺逼絻砂堕煛,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分析:此聯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一聯詩所寫的景致,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么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為“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幻燈片4,文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眻D片:出現江水和兩岸);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于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幻燈片4:出現懸著的帆)。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靠著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更是杳無音訊,越發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課后習題

  抄寫并背誦古詩。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王灣,洛陽人,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但今天我們仍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次北固山下》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啊。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

  (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投影:

 、糯危鹤∷,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

 、票惫躺剑涸诮窠K鎮江市北,下臨長江。

 、强吐罚斨阁A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惹嗌剑褐副惫躺。

  ⑸行舟:乘船前行。

 、示G水:長江。

 、饲埃合蚯昂叫。

 、坛逼剑褐赋迸c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惋L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螝堃梗阂股褮,指天將破曉。夜將盡而未盡的時候。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通過反復朗讀感知詩歌思鄉情感;

  2分析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把握詩人復雜的心理活動;

  3領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蘊含的哲理,學習詩人樂觀積極的進取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學們注意到“甘露寺”,這座寺廟坐落在某座山上,這座山,可以說是三國山,充滿著英雄豪氣,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于世,這座山叫做“北固山”,這座山,還成就了一位詩人,他就是王灣。

  王灣是唐代詩人,他流傳至今最有名的詩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傳這首詩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范。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樣的詩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題解

  同學們看題目,北固山我們知道是一座山名,這個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詞一次兩次呢,還是說是“僅次”呢還是“次品”的次呢?)我們還知道哪些題目中飽含景點的古詩詞啊?(望廬山瀑布、登鸛雀樓)這里的望、登都是作動詞解釋,所以,次也可能是動詞解釋,看注釋,對,是動詞“?俊钡囊馑肌

  解了題目,我們進入詩歌的內容。請同學們對照注釋,讀懂詩歌的內容。有不懂的請做好記錄。

  同學們,遇到難題了嗎?請提出來。

  (請學生回答,老師輔助)

  并補充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三、朗讀

  1憑印象初讀:請同學們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體會。

  同學們讀完了,你能說說你剛才讀的時候,是用怎么樣的情感去朗讀的?并說說原因。

  2教師范讀:老師也想以朗誦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請同學們聽聽,給老師點評點評。(教師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語氣語速停頓重音等等)

  學生點評:1節奏韻律 2情感表達

  3教師指導:既然大家都覺得老師讀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竅門告訴大家。

  4領會后再讀:同學們琢磨了幾分鐘,一定有所收獲了吧!不如來展示展示,誰愿意?

  4全班齊讀:請同學們再齊讀一遍。

  四、分析

  同學們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到了詩人的濃濃的思鄉之情,這種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況下被激發出來的呢?作者傳達的是單一的鄉愁嗎?我們對詩歌進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聯和頷聯中詩人的感情,品味頷聯。

  作者乘著一葉扁舟在綠水中前進,他要駛向青山,而思緒已飄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詩人為什么要寫他的道路還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氣如何?你從哪些詩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風吹拂,春意融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春潮涌漲,江水浩淼,兩岸之間的水面顯得很寬闊。和順的風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掛著。清代的王夫之贊這句“以小景傳大景之神”,你覺得它寫出了什么樣的大景?

  提示: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

  置身在青山綠水中,眼見潮平岸闊,風正帆懸,到處都是春天的氣息,詩人此時該是怎樣的心情?

  愉快,舒暢

  請帶著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氣,擴張心胸,朗誦前四句。

  2、品味頸聯

  不知不覺,已到殘夜。作者見到了什么景象?

  齊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有人說這兩句詩“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兩句詩的意境。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這兩句詩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時間過得太快,白天和夜晚,舊年和新春,為何這般匆匆啊?

  請帶著無限的感慨朗讀這兩句詩。語調要深沉舒緩。

  詩人在這兩句詩中表達的不僅是對時光易逝的感慨,請聽老師讀,注意聲調、重音。強調生,入。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提示: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所以,這句詩還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緒?

  提示: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朗讀時聲調可高一些。

  請用這種情緒朗讀。

  男女重讀,女感慨,男樂觀。

  你能從這兩句詩中知道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嗎?知道具體的時間嗎?

  提示:歲末臘殘之夜,歲末,正是旅人歸家的時間,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時候,此時的詩人卻停泊在北固山下,遙望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正因為徹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詩人此時的內心活動

  請學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兒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時能回家;想寫信……

  請再帶著這種思念朗讀,語調要憂傷一點。

  3.品味尾聯:

  請北歸的大雁捎個信吧!

  齊讀最后兩句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多么無奈的希望啊,這是多么惆悵的希望啊,請用惆悵而又無奈的語氣朗讀后兩句詩。

  大雁飛過,詩人會說些什么。

  提示:詩人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鄉愁,是歸意。

  帶著這樣的感情朗讀,男女重讀,男略高,女低

  五、小結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傳,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動人的不僅僅是他深深的思鄉之情,還有他樂觀積極的情緒,每當我們處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氣餒,想想王灣告訴我們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下課。

  六、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首聯:羈旅

  頷聯: 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寓情于景, 景中含理

  頸聯:理

  尾聯:情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的內容。

  2、欣賞詩中的名句。

  3、積累古詩詞。

  一、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學過的古詩詞,可以分兩組由一人帶領比賽。教師評價總結。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文學藝術的三座高峰,許多名篇佳句膾炙人口,源遠流長。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都成為了詩人吟誦歌詠的對象,并借此抒發思想情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次北固山下》(板書)

  二、介紹詩歌知識:投影

  三、解題、作者:

  1、學生看文中注釋,解釋題目。

  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2、介紹作者: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一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3、教師總結,指導朗讀要求:①節奏停頓②輕重緩急③抑揚頓挫④感情充沛

  詩歌的語言富于節奏,因此,朗讀時要注意劃分音節,分出輕重緩急,讀

  出來才抑揚頓挫。下邊把這首詩的前兩節標上符號示例(“/”表示節奏,有“/”

  線的地方應該適當的停頓或舒緩;“—”表示中重,“·”表示重讀),沒有符號

  的地方可以讀得輕一些。請按照朗讀詩歌的要求,朗讀這首詩。

  4、師范讀、練習讀、分組讀、齊讀。

  四、細讀揣摩:

  1、學生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歸納: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風向不便,一葉白帆好象懸掛在高遠江天。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沖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彌漫著溫煦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么思念親愛的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托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2、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

 。1)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色?請你從詩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詩傳神的描寫了北固山下綺麗的景色,首聯點明題目,詩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還很遠,頸聯、頷聯寫水漲江闊、日生春暖,本是尋常的江南景色,但詩人以一個北方人的眼光來審視這司空見慣的景象,便觀賞出種種奇異的美。

 。2)領會詩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說說理由。

  重點引導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小結:這首詩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寫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五、背誦課文。

  六、拓展閱讀:

  師:那些四處漂泊的游子們,有的有家不能歸,有的有家不愿歸。遠離親人,異鄉獨居,遙望鄉關,悲從中來。那關山萬里的阻隔,那思念親人的感傷,那壯志未酬的失意,那窮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游子們的一滴思鄉淚;掠卧谕獾奈娜,往往是鄉愁的主力軍。他們有的功業未成,無顏見江東父老。有的雖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兩全,念家思鄉也就在所難免了。

  1、張籍有一首著名的詩《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迸c《次北固山下》從內容和體裁上比較異同。

  2、同學們,你還能背出哪些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句?

  3、小結:從個人遭際上看,鄉愁無疑是令人同情的。而對于中國文學史來說,鄉愁曾經煥發出它持久而濃郁的芳香。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早已消解了人們的鄉思,和由此帶來的痛苦。千里之遙,往往朝發夕至;相距萬里,可以直接對話。這是社會的一種進步,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

  除此古詩詞還有寫母愛、送別、愛國等題材。同學們,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我們要多背誦、多積累,在詩的海洋中暢游,使自己具有豐富的文學積淀,成為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并熟練背誦兩首詩歌

  2、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把握詩歌的意境,并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對古詩文也比較有興趣!

  重點難點

  1、背誦兩首詩歌

  2、分析詩歌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小學時候學過李白的《靜夜思》,大家還記得吧?(請同學齊聲背誦該詩)詩歌體現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呢?(思鄉之情)古時候通訊、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思鄉之情。許多詩人將這種思鄉的感情傾瀉于筆端,留下了許許多多流傳千古的佳句,而鄉愁也成為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兩首關于鄉愁的詩詞。

  二、學習次北固山下

  (一)簡單介紹作者

  王灣,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間(712~713)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王灣“詞翰早著”,《全唐詩》存詩十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是詩人中進士次年出游吳地(今蘇州一帶)時,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所作。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逝,油然而生思鄉愁緒。

 。ǘ┞犆艺b讀,感受語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讀節奏。

 。ㄈ⿲W生自由朗誦詩歌

  (四)理解詩題“次北固山下”的意思

  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詩題即停泊在北固山下,點明詩歌的內容是寫人在旅途中,詩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ㄎ澹├斫庠姼柚黝},品味詩歌語言(該環節由老師邊讀詩邊講解,并與學生互動學習)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作者乘著一葉扁舟在綠水中前進,他要駛向青山,而思緒已飄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在這里,詩人為什么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ㄌ崾荆骸翱吐贰奔大A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鎮江后,詩人還要乘驛車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聯“鄉書何處達”,表達自己羈旅思鄉的感情。兩句詩表現了詩人一種迫切的行舟心情。)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漲,高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線也就開闊了。和順的風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掛著。

  這句詩描寫了怎樣的情景?為什么說“風正”呢?(這里的“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 “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帮L正”,包含著一種溫和的意思,是說風從正面吹過來,而且很平正,很快速。風不是很猛烈,很溫順,所以帆便端直高掛了。)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東方碧空與海水相接處“生”了出來,在舊年還未消盡之時,春意的闖入,必將趕走嚴冬。

  這句詩被前人評價為“形容景物,絕妙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

 。ㄌ崾荆孩龠@一句煉字煉句極見功夫。作者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加以強調,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了它們人的意志和情思。(語言上煉字煉句)②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散黑暗;江春在舊年將盡時闖入人間,將趕走嚴冬。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拓展詩句與白居易《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里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表現出一種達觀的精神態度。

  4、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拓展簡述“鴻雁傳書”的典故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又名“飛鴿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在這里,詩人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由于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居他鄉,久不得歸,心中十分惆悵。正好此時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于是詩人觸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了。

  這是多么無奈的希望啊,是多么惆悵的希望啊。在此,詩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思鄉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華。)

 。┬〗Y

  整首詩籠罩著淡淡的鄉愁情緒,但又哀而不傷,明朗而又深沉,其中包含著自然的理趣。請同學們再次齊讀品味。同樣是寫鄉愁的詩詞,《次北固山下》寫得明朗而又深沉,那《天凈沙秋思》帶給我們的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滋味呢?我們進入詩歌來品味品味。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及學情分析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隨著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詩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詩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啟迪著,開拓著人們的思維,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詩文佳作,可以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訓練。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初中階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王灣的一首《次北固山下》。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引導學生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過程與方法:理解詩歌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難點分析:

  1、 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三、教法積學法

  1情境法(直觀畫面,音樂)2誦讀法(反復誦讀)3、討論法(交流體驗)4、競賽法(提高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小學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發言。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贰6烟瞥鲁霈F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 (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 (6)江春入舊年!獙ε悸

  尾聯:(7)鄉書何處達? (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 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 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俺逼絻砂堕煛,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 從字面上看,頷聯所寫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現的是寬闊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聯與首聯的聯系?

  分析: 此聯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一聯詩所寫的景致,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么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為“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于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靠著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更是杳無音訊,越發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 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 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 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小學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保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獙ε悸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獙ε悸

  尾聯:(7)鄉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 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 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主題。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王灣,洛陽人,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但今天我們仍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次北固山下》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啊。

 。ǘ├首x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

 。ɡ蠋熝惨,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投影:

 、糯危鹤∷,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

 、票惫躺剑涸诮窠K鎮江市北,下臨長江。

 、强吐罚斨阁A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惹嗌剑褐副惫躺健

  ⑸行舟:乘船前行。

 、示G水:長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惋L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螝堃梗阂股褮,指天將破曉。夜將盡而未盡的時候。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⑾舊年:未盡的一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袣w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燕l書:家書(家信),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ㄈ└形蚴闱

  1.氛圍創設: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例舉一些學過的寫鄉愁的詩歌嗎?

 。ㄈ缋畎椎摹鹅o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

 、倏吐非嗌酵,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于別處,可見得旅程介于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系。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里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并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里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诔逼絻砂堕,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边@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酆H丈鷼堃梗喝肱f年:“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吧焙汀叭搿钡倪x用的第一妙處,在于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吧焙汀叭搿倍值牡诙钐,又在于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吧焙汀叭搿倍值牡谒拿钐,還在于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為“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4.最后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么理解這種鄉愁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ㄋ模┩卣惯_理

  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本冊書還選錄了這樣一首詩,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筆下的鄉愁吧。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王灣,洛陽人,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但今天我們仍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次北固山下》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啊。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

  (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投影:

 、糯危鹤∷,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下臨長江。

 、强吐,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惹嗌剑褐副惫躺健

 、尚兄郏撼舜靶。

 、示G水:長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惋L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螝堃梗阂股褮垼柑鞂⑵茣浴R箤⒈M而未盡的時候。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吓f年:未盡的一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袣w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燕l書:家書(家信),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圍創設: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例舉一些學過的寫鄉愁的詩歌嗎?

  (如李白的《靜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于別處,可見得旅程介于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系。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里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并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里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吧焙汀叭搿钡倪x用的第一妙處,在于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吧焙汀叭搿倍值牡谌钐,又在于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吧焙汀叭搿倍值牡谒拿钐,還在于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好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為“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4.最后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么理解這種鄉愁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一、反復誦讀,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感受中國詩歌中的思鄉旋律,進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再創造,再現詩歌中優美和諧的畫面,體會即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理解全詩意思及詩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據我了解,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是來自外地,有的已離別家鄉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來到深圳;遠離家鄉的學子們,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寂靜的長夜里,你們可有思念家鄉,想念家鄉的親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們回答,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是的,不僅你們,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鄉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著他們的故鄉,并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如我們都學過的李白的《靜夜思》,請同學們齊背一遍。其實,思鄉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

  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鄉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王灣的深情吟誦能否撥動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根思鄉之弦。

  二、解題及簡單介紹作者。

  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因為這首詩使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個別朗讀;

  (指導朗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教師范讀;

  5、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教師巡視,或參與一組)不能解決的難點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學生舉手回答。(全班分成兩組,互相提問,看哪組提的問題多,回答得好)

  6、請同學講述詩歌內容。(請一位同學讀一句,同桌講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許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詩歌思路,把握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2、朗讀指導:把握“詩眼”(如“平”、“闊”、“正”、“懸”等)的重讀和韻腳響亮、悠長(如每句最后一個字);

  3、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A、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嗎?

  (提示:講你最欣賞的一個畫面。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詩歌中描繪的優美景象,進行美的熏陶和審美教育。)

  B、這首詩哪些句子屬于寫景?哪一句直接抒情?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提示:前三聯寫景,后一聯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

  詩人為什么會起思鄉之情?

  (提示:1、時間臨近春節;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歸。)

  4、請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看誰改得好。(要求忠實于詩歌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點。)

  五、拓展達理: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鄉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思鄉的詩歌?學生發言,并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我們再來看一些其他的思鄉名句。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佳節剛過,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在重陽節的時候的思想之情。

  2、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夜里的春風吹動我歸鄉的夢,夢中的我又隨著春風回到故鄉洛陽。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照著我返回家園?

  作業:課外搜集、閱讀其他的思鄉詩歌。

  六、背誦體味: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后,主動背誦。

  七、結束語:

  鄉情、鄉愁時時陪伴著遠離故鄉的中國詩人,于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詩歌,這些詩歌穿越千年,給我們傳達了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要去繼承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我們在一首歌曲中結束這堂課,請聽根據詩人于光中的同名詩歌譜成的歌曲《鄉愁》。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律詩特點,讀出韻味。

  2、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過聯想,感悟情境。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

  【教學難點】

  品味意象,通過聯想,感悟情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檢測預習,請學生們齊讀詩歌。(學生齊讀)

  師:大家沒有讀錯字,節奏把握得還行。

  二、了解學習目標。

  幻燈片顯示學習目標:

  1、了解律詩特點,讀出韻味。

  2、理解詩歌內容,讀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過聯想,感悟意境。

 。ㄕ堃粋學生大聲朗讀)

  三、活動一:了解律詩,讀出韻味。

  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個“律”字,請學生們組詞。

  生:律師、法律、嚴于律己……

  師:《爾雅》中說:“律,法也!甭傻谋玖x是規定和法度。律詩又稱格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法度最為嚴謹的一種詩歌體裁。

  幻燈片展示: 律詩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ㄒ唬⑵卸ㄗ,句有定字:

  師:請同學們齊讀律詩的章法。(學生齊讀)。律詩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號為單位,數一數律詩是幾句?

  生:八句。

  師:不錯,八句以上的律詩我們稱之為“排律”!熬溆卸ㄗ帧,再請一個同學來理解“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生:“五言律詩”就是每一句是五個字的律詩;“七言律詩”是指每一句是七個字的律詩。

  師:“五言律詩”簡稱為“五律”;“七言律詩”簡稱為“七律”;他們八句分為四聯,請大家根據每一聯的名稱的意思,思考一下應該對應哪一聯,連連線。

  幻燈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聯

  第三四句 首聯

  第五六句 頸聯

  第七八句 頷聯(頷:下巴)

  (學生回答:老師提示根據人身體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記憶: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師:現在我說哪一聯,你們快速的讀出詩中的句子。(師生共同完成活動:或齊答、或開火車。)

  (二)、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1、律詩的平仄:

  師:“字有定音,音分平仄!逼截剖锹稍娭凶钪匾囊蛩。律詩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個字,該平該仄,必須逐字講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這樣分:

  幻燈片展示: 平聲:約為今音的一二聲 仄聲:約為今音的三四聲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師:平聲聲調漫長,有綿延之感;仄聲短促有力,含頓挫之意。請同學們在讀平聲時,延長聲調,一個平聲緩緩的晃一圈頭;讀一個仄聲時,晃半圈頭。我們用這種“搖頭晃腦法”把握韻律,還可以治療頸椎。(生笑)

 。ɑ顒泳毩暎豪蠋煋u頭晃腦的范讀首聯,學生各自模仿亦搖頭晃腦的讀,選一兩個讀得好的表演一下)

  師:這樣平仄相間,形成了詩歌均勻而多變的節奏,抑揚頓挫,婉轉和諧,下面我們用“搖頭晃腦法”將這整首詩的平仄讀出來。大家看黑板的板書,為了方便大家區分把握平仄。老師用“─”表示平聲,用“│”表示的仄聲。

  黑板板書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綠水 前。

  │ │ ─ ─ │ ─ ─ │ │ ─

  潮 平 兩 岸 闊,風 正 一 帆 懸。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殘 夜,江 春 入 舊 年。

  │ │ ─ ─ │ ─ ─ │ │ ─

  鄉 書 何 處 達,歸 雁 洛 陽 邊。

  ─ ─ ─ │ │ │ │ │ ─ ─

 。ɑ顒泳毩暎簩W生各自模仿亦搖頭晃腦的讀,老師搖頭晃腦的范讀,然后學生單個、齊讀表演。)

  2、律詩的押韻:

  師:律詩的音韻之美除了平仄婉轉和諧之外,在詩歌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個字,都是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這叫押韻。

  幻燈片展示: 押韻:全首詩通押一韻,通常壓平聲韻。

  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

  師:現在請同學們在詩歌中找出押了韻的韻腳字是哪些。

  生:應該是:前、懸、年、邊。

  師:看看韻腳字都在哪幾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師:對的,這就是押韻的一個規律即: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請同學們在讀韻腳字時,聲音適當的延長,這樣能使朗誦吟詠時,產生音韻和諧之感。

 。▽W生活動:學生先自己體會讀有韻腳字的詩句,然后加上平仄的“搖頭晃腦法”,一起齊讀詩歌。)

  師:這一次的吟詠韻味十足,比課前的第一次讀得棒多了,但感覺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們進入到今天的第二個活動。

  四、活動二:理解詩意,讀出情感

  1、談初讀感悟:

  師:請同學們結合你的初讀感悟,思考一下這首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生:對家鄉的思念。

  師:很棒,你把詩歌的大致意思讀懂了。

  2、知人論世:

  師:讀詩還講究知人論世,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資料,并結合詩人的情感,思考詩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幻燈片展示: 王灣,唐代詩人,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寫這首詩時,詩人經過鎮江到江南一帶去。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詩人的形象:一個漂泊羈旅、思念家鄉的游子。

  3、深入研讀:

  師:請找出體現詩人漂泊外地、思念家鄉的字句,談談你的理解。

 。▽W生活動:學生小組交流討論,五分鐘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題目的意思是作者暫時停泊在北固山下。

  師:是啊,這僅僅是詩人旅途中的一個驛站,不是最后的港灣。

  生:詩人在綠水之上乘著“行舟”,駛向青山之外的“客路”,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羈旅在外,車馬勞頓。

  師:你言簡意賅,很好的詮釋了首聯的含義。

  生:作者思念家鄉,寫了一封“鄉書”,希望“歸雁”能夠幫他帶回洛陽。

  師:“鴻雁傳書”是古詩歌中經常用的典故,同學們要把“歸雁”和“小燕子”這兩個“yàn”字區分開來。

  師:這首詩寫于什么時候?哪一句詩點明了寫作的時令?

  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結合注釋看,這首詩應該是寫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師:是啊,這個時候一般的人家都是親人團聚,其樂融融。而詩人卻孤身漂泊在外,且時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頓生思鄉之情?

  五、活動三:品味意象,聯想意境。

  1、師:詩歌一般來說是“詩中有畫”,你覺得哪一聯最有畫面感?

 。▽W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簡單的語言勾勒詩歌的圖畫。)

  2、師: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描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漲起來了,風吹著船帆鼓鼓的。

  師:是這樣的嗎?同學們,要描述詩歌的情景,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首先,請同學們找出這句詩寫了哪些景物?

  生:潮、兩岸、風、帆

  師:根據詩人的描述,想象一下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回答,老師點撥:兩岸闊是潮平的結果,我們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漲,江水浩渺。風 “正”, “正”應該理解為“和、順”,微風和順;帆“懸”,“懸”是端端直直的高掛著,可見波平浪靜。

  師:那么看到這樣的景物,詩人的心情會是怎樣?

  生:應該是心胸開闊,心情愉快。

  師:對的,這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3、總結提升:

  師:現在,我們歸納總結,如何品味詩歌意象,描繪情景。

  幻燈片展示: 品味詩歌意象,描繪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點——悟情感

  第二步:發揮想象,綴連成文。

  六、學以致用:(課后作業)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發揮你的想象,描繪頷聯的情景。

  七、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三個活動,吟詠詩歌的韻味,品味詩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規律,希望同學們能將所學,應用到以后的詩歌學習中去,謝謝大家!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味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旋律。

  教學重難點:

  目標1、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你了解唐詩嗎?說說你熟悉的唐代詩人和他們的詩歌。

  2、王灣,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因為他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這首詩就是《次北固山下》。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出示課題)

  3、解題次

  二、讀詩味

  1、自讀

  2、讀詩有哪些要求?

  朗讀指導一: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朗讀指導二:讀出節奏

  朗讀指導三:讀出韻味,找出韻腳

  3、聽范讀,要求:閉眼傾聽,邊聽邊想,聽時你的頭腦中出現了什么?從哪一句中出現的?

  三、品詩境

  1、這封家書寫給誰的?猜猜他會寫些什么呢?

  2、詩中哪些句子寫的是他看到的美景?王國維說:“詩中有畫”,請你在頷聯、頸聯中選擇你喜歡的一聯讀讀,邊讀邊想象畫面,然后用文字描述出來。(小組合作學習)

  3、賞析名句

 。1)這兩種景物有相同的地方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時序交替的景物。

  悟詩情

 。2)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愁有關嗎?

  4、如此一天天地過去,一年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這群大雁正要經過洛陽啊,怎么不引發我的思鄉之情呢?因此在尾聯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5、出示“鴻雁傳書”故事

  朗讀指導四:讀出感情。

  四、話鄉愁

  1、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無數的詩人創作了無數的鄉愁佳作,你能想起表達鄉愁的古詩嗎?我們一起分享吧!生展示積累的古詩。

  2、師出示鄉愁詩歌,生齊讀。

  五、作業

  1、背誦詩歌;

  2、積累表現鄉愁主題的詩歌五首(積累本);

  3、推薦閱讀余光中的《鄉愁》。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 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 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 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小學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 (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 (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 (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 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 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 從字面上看,頷聯所寫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現的是寬闊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聯與首聯的聯系?

  分析: 此聯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一聯詩所寫的景致,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么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為“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幻燈片4,文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圖片:出現江水和兩岸);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于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幻燈片4:出現懸著的帆)。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著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更是杳無音訊,越發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 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4

  教材簡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誦讀為基礎,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教學過程以“思鄉”為主旨,緊緊抓住詩里流露出的思鄉情感這一中心,通過朗讀明義——感悟抒情——拓展達理——背誦體悟四個環節,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進行學習活動,并由此而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情感。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旋律。

  多媒體運用:電腦教學平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王灣是洛陽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他曾往來于現在的江浙一帶,在途經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時,寫下了一首詩《次北固山下》。王灣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呀。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

  (提供舒緩背景音樂:馬思聰的《思鄉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

  (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投影:

 、倏吐,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诔逼剑赋迸c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埏L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軞堃,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菖f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圍創設: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例舉一些學過的寫鄉愁的詩歌嗎?

  (如李白的《靜夜詩》、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賞配樂朗誦詩flash動畫《靜夜詩》。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于別處,見得旅程介于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系。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里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并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里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诔逼絻砂堕煟L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边@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酆H丈鷼堃,江春入舊年: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于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吧焙汀叭搿倍值牡诙钐,又在于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吧焙汀叭搿倍值牡谌钐,又在于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吧焙汀叭搿倍值牡谒拿钐帲在于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為“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4.最后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么理解這種鄉愁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四)拓展達理

  1.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在我們語文七年級下冊里,還推薦了這樣一首詩,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大詩人筆下的鄉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的內容表述: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么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在一開始,詩人并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凄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詩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于衷,那是因為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問答:你是如何認識中國詩歌的思鄉情感的?

  理解參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訊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鄉游玩,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使得那時人們的思鄉意識很濃。鄉情像親情、友情和愛情一樣,是人類自身正常而又獨特的一種情感,但可以這么說,鄉情是放大了的親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變化了的愛情。

  這種由鄉情而轉變成的鄉愁,時時陪伴著遠離故鄉的中國詩人,于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詩歌。這些詩歌超越時空傳達了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2.當歷史的車輪轉到了今天之后,我們有了火車、飛機,有了電話、網絡,我們的神州五號也順利“上天”了,地球已經變成地球村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思鄉情感又怎樣呢?有還是沒有?多還是少?淡還是濃?

  現在我想讓大家先欣賞一首詩人于光中先生寫的現代詩,題目叫做《鄉愁》

  投影:

  鄉愁

  于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插播于光中的《鄉愁》朗誦)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離”讓讀者由遠而近,再由近及遠,遠近間鄉愁畢現,遠近間體味出鄉愁的無奈,遠近間主題實現,遠近間才真正品味出鄉愁的內在。因為本詩真正要表現的不是纏綿悱惻,也不是兒女情長,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壯愛國情懷。

  如果沒有四個精練的物象,我們難以感受到鄉愁的存在;如果沒有“距離”我們便無法體味到“鄉愁”的真諦。

  《鄉愁》詩美,《鄉愁》中的“距離”使得“鄉愁”更美。

  討論:信息社會中的我們還擁有鄉愁嗎?

  教師的理解: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放大一點,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再放大一點,它同人類的家園也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作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

  鄉愁依然存在我們現代人的心中,只不過不像古代那樣,由于條件的限制,而變得單純、狹窄和濃厚,作為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一員,我覺得應該要樹立“大家鄉”意識,樹立全球意識,樹立人類意識,甚至樹立宇宙意識,讓鄉愁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博大,更加宏偉。

  (五)背誦體味

  自由朗讀背誦。

  (附:音樂背景《送別》)

  (六)拓展作業

  到圖書館找一首表現思鄉主題的詩,并把它背下來。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5

  教學設想

  教學目標:

  1、 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 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 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 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我們小學早已學過的《登鸛雀樓》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燈片1:河、樓、太陽等。文字:《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保┱l來說說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含義?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保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 (4)風正一帆懸!獙ε悸

  頸聯:(5)海日生殘夜, (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 (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 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 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俺逼絻砂堕煛保@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 從字面上看,頷聯所寫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現的是寬闊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聯與首聯的聯系?

  分析: 此聯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構圖,我們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一聯詩所寫的景致,也許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景色看成一幅畫,那么這副畫的構圖如下:因為“潮”水漲滿,幾乎平了兩岸,所以其實可以將“潮”與“岸”看成一條水平面,而這就是這副畫中的主體——“面”,它幾乎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幻燈片4,文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眻D片:出現江水和兩岸);而“帆”其實是一葉扁舟,由于風的順和正,所以帆取直線造型,不過這一條直線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個點(幻燈片4:出現懸著的帆)。同學們可以嘗試想象,詩人正在這艘船上,他倚*著船欄,極目遠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岸在很遠的地方,而家鄉更是杳無音訊,越發覺得自己在這個世間的渺小了,怎能不產生思家戀鄉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保!叭丈鷼堃埂薄ⅰ按喝肱f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 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ɑ脽羝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ㄔ撜n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6

  【教學目的】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2、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庇猩,比“大!毙蜗,所以不能換。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芭R”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昂椤保蟮囊馑。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倍鴮懙。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通過反復朗讀感知詩歌思鄉情感; 2.分析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把握詩人復雜的心理活動;

  3.領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蘊含的哲理,學習詩人樂觀積極的進取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學們注意到“甘露寺”,這座寺廟坐落在某座山上,這座山,可以說是三國山,充滿著英雄豪氣,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于世,這座山叫做“北固山”,這座山,還成就了一位詩人,他就是王灣。

  王灣是唐代詩人,他流傳至今最有名的詩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傳這首詩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范。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樣的詩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題解

  同學們看題目,北固山我們知道是一座山名,這個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詞一次兩次呢,還是說是“僅次”呢還是“次品”的次呢?)我們還知道哪些題目中飽含景點的古詩詞啊?(望廬山瀑布、登鸛雀樓)這里的望、登都是作動詞解釋,所以,次也可能是動詞解釋,看注釋,對,是動詞“?俊钡囊馑肌

  解了題目,我們進入詩歌的內容。請同學們對照注釋,讀懂詩歌的內容。有不懂的請做好記錄。

  同學們,遇到難題了嗎?請提出來。

  (請學生回答,老師輔助)

  并補充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三、朗讀

  1憑印象初讀:請同學們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體會。

  同學們讀完了,你能說說你剛才讀的時候,是用怎么樣的情感去朗讀的?并說說原因。

  2教師范讀:老師也想以朗誦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請同學們聽聽,給老師點評點評。(教師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語氣語速停頓重音等等)

  學生點評:

  1節奏韻律

  2情感表達

  3教師指導:既然大家都覺得老師讀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竅門告訴大家。

  4領會后再讀:同學們琢磨了幾分鐘,一定有所收獲了吧!不如來展示展示,誰愿意?

  4全班齊讀:請同學們再齊讀一遍。

  四、分析

  同學們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到了詩人的濃濃的思鄉之情,這種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況下被激發出來的呢?作者傳達的是單一的鄉愁嗎?我們對詩歌進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聯和頷聯中詩人的感情,品味頷聯。

  作者乘著一葉扁舟在綠水中前進,他要駛向青山,而思緒已飄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詩人為什么要寫他的道路還在青山之外呢?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氣如何?你從哪些詩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風吹拂,春意融融!俺逼絻砂堕,風正一帆懸。”

  春潮涌漲,江水浩淼,兩岸之間的水面顯得很寬闊。和順的風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掛著。清代的王夫之贊這句“以小景傳大景之神”,你覺得它寫出了什么樣的大景?

  提示: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

  置身在青山綠水中,眼見潮平岸闊,風正帆懸,到處都是春天的氣息,詩人此時該是怎樣的心情?

  愉快,舒暢

  請帶著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氣,擴張心胸,朗誦前四句。

  2、品味頸聯

  不知不覺,已到殘夜。作者見到了什么景象?齊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有人說這兩句詩“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兩句詩的意境。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這兩句詩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時間過得太快,白天和夜晚,舊年和新春,為何這般匆匆啊?

  請帶著無限的感慨朗讀這兩句詩。語調要深沉舒緩。

  詩人在這兩句詩中表達的不僅是對時光易逝的感慨,請聽老師讀,注意聲調、重音。強調生,入。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提示: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所以,這句詩還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緒?提示: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朗讀時聲調可高一些。

  請用這種情緒朗讀。

  男女重讀,女感慨,男樂觀。

  你能從這兩句詩中知道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嗎?知道具體的時間嗎?

  提示:歲末臘殘之夜,歲末,正是旅人歸家的時間,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時候,此時的詩人卻停泊在北固山下,遙望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正因為徹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詩人此時的`內心活動

  請學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兒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時能回家;想寫信……

  請再帶著這種思念朗讀,語調要憂傷一點。

  3.品味尾聯:

  請北歸的大雁捎個信吧!

  齊讀最后兩句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多么無奈的希望啊,這是多么惆悵的希望啊,請用惆悵而又無奈的語氣朗讀后兩句詩。

  大雁飛過,詩人會說些什么。

  提示:詩人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鄉愁,是歸意。

  帶著這樣的感情朗讀,男女重讀,男略高,女低

  五、小結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傳,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動人的不僅僅是他深深的思鄉之情,還有他樂觀積極的情緒,每當我們處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氣餒,想想王灣告訴我們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下課。

  六、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首聯:羈旅

  頷聯: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頸聯:理

  尾聯:情

  【教學總結】

  這節課為了體現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為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

初中《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選7篇)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68頁。教材簡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

  • 次北固山下(精選17篇)

    一、導入。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于天下。...

  • 次北固山下教學反思

    為了貫徹我校的課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 次北固山下說課稿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詩人王灣的作品。此詩以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了冬末春初時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

  • 《次北固山下》人教七上

    教學目標:1、整體把握詩的內容。2、欣賞詩中的名句。3、積累古詩詞。一、導入新課:學生背誦學過的古詩詞,可以分兩組由一人帶領比賽。教師評價總結。...

  • 次北固山下說課稿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詩人王灣的作品。此詩以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了冬末春初時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

  • 次北固山下教學反思

    《次北固山下》是蘇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誦讀欣賞《古代詩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洞伪惫躺较隆肥且皇孜逖月稍姡饕獙懺娙嗽诼猛局械乃娝小...

  •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 上冊)第68頁。 教材簡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

  •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

    (第一課時)教學目的1.學習前三首詩,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1.重點:(l)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 《次北固山下》教案5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68頁。教材簡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

  •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1

    詩詞五首重點: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樣融情于景,通過創造出一種意境來表達自己的胸襟、情懷或生活情趣的。②把握關鍵詞的準確詞義,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學設想教學目標:1、 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2、 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3、 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重難點分析:1、 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2、 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 次北固山下

    王灣

  • 次北固山下

    一、導入。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于天下。...

  • 七年級下冊語文《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選15篇)

    教材簡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影视9999 | 玖玖在线精品 | 亚洲图片日本V视频免费 | 天堂а在线地址8最新版 | 老子影院午夜久久亚洲 | 91精品免费在线 |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AV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 91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黄色小说 | 十九岁大学生日本在线播放 | 日韩高清片 | 亚洲精品欧美在线 | 亚洲色无码中文字幕YY51999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 欧美一级欧美一级 |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 青青草97国产精品麻豆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动漫 |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丝袜高跟麻麻浓精受孕人妻 | 亚洲精品无码AV在线观看 | 欧美97 |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 |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网站不卡 |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 欧美日本午夜一区二区 | 亚洲夜夜夜| 色情国产成人小说在线观看 | 福利社老司机 | 日本无遮挡吸乳呻吟视频 | 天天色综合色 | 视频在线日韩 | 黄瓜视频入口永久免费观看 | 加勒比婷婷色综合久久 | 污污汅18禁在线无遮挡免费观看 | 噜噜噜久久亚洲精品国产品小说 |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碰碰看 | 国产在线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全免费高清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