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精選3篇)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袁隆平為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奉獻的精神,感受他的可親可敬。
2、閱讀課文,學會加小標題。
教學重難點
了解課文內容,學習以抓主要內容加小標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師生:搜集袁隆平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可是,另外一個奇跡卻少有人知。你們知道是什么嗎?那就是我們僅用了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了全世界。
這偉大的奇跡是怎樣實現的呢?這完全依靠袁隆平為科學事業的認真奉獻、執著追求。為此,國家重獎了他。他是怎么獲得如此殊榮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一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的故事。引出課題,板書、齊讀課題。
二、交流資料,初步了解袁隆平
你們課前搜集了袁隆平爺爺的相關資料,現在分小組交流。說說通過這些資料,你對袁隆平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給時間讓學生充分交流)
三、自由讀文,運用抓住中心句閱讀課文的讀書方法讀懂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什么?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課文的內容,體現文章的思想?請用筆勾畫出來,多讀幾遍,并寫出自己的體會。
2、交流讀文后的收獲。
教師出示主要問題:袁隆平為什么學農?雜交水稻是如何培育成功的?為什么說袁隆平還是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者?文章分為三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請找出來做上記號。(讓學生圍繞主要問題和中心句進行交流,感受圍繞中心句展開描述,使文章條理清晰的寫作特點)
3、結合閱讀感受和搜集的資料,說說你心目中的袁隆平爺爺是怎樣的一個人?
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教師就給以鼓勵。對于說得特別好的要及時給予表揚。
4、你們能不能自己概括一下,試著給每個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
(1)教師提示學生,小標題要能反映這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并且盡量簡潔明了。
(2)學生自己練習。
在學生練習加小標題的時候,他們可能不那么盡如人意,教師要多引導,讓學生一次一次比較,在反復的練習和比較中逐漸懂得加小標題的方法和技巧。或者讓有困難的學生以縮句的方式進行,以達到減緩坡度、降低難度的目的。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5、創設情境,結合搜集的資料和錄像,再次深入感受袁爺爺的偉大和可親可敬。
播放袁爺爺領獎的現場錄像,展示當時新聞和媒體對袁爺爺的高度評價和贊譽,讓學生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激發他們為科學獻身的激情和自豪感。隨后話鋒一轉:“有人說袁隆平不過是種出了幾株水稻,不配受到這么高的贊譽,對此你怎么看?”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有意讓學生聯系我國60年代自然災害的資料,以及袁隆平培植雜交水稻的艱辛過程,引導學生感受袁隆平的偉大。
6、回顧全文,指導朗讀。
袁隆平爺爺多么偉大,相信大家的心里一定充盈著對他深深的敬仰與欽佩,請大家把這種感情融入朗讀中吧,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
四、拓展練習
學了本文,聯系生活學習實際,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學習和生活?
五、回顧全文,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全文
附:板書設計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大科學家
追求農業高產
改良水稻品種
可親可敬的長者
愛好廣泛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篇2
一、課程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人物通訊的特點。
2、幫助學生熟悉略讀的方法。
3、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教學策略:點撥法、問答法
三、重點難點:
1、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讀的方法。
2、難點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學觀,用科學的態度親近自然、理解社會。
教 學 活 動
一、導入課文
1.師:我國有句古話,叫作“民以食為天”,離開了糧食,也就沒有了我們這個活生生的世界,那么,為我們解決吃飯問題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與關注,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為了雜交水稻的增產增收,他耗費了大半生心血,從他的身上,我們能真正理解一個大寫的“人”字的含義。
2.介紹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二、閱讀課文,分析文章結構
1.讓學生閱讀課文,劃分段落并歸納段意。
2.師:人物通訊是用來報道特定人物的一種新聞體裁。本文就是一篇人物通訊,它向我們講述了什么?
思考回答:文章用事實說話,報道了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對中國和世界的卓越貢獻,贊頌了他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學精神。
三、略讀訓練
1.給學生講授略讀技巧(見參考資料)。
2.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里集中注意力默讀完課文。要求:
整體把握閱讀材料,捕捉關鍵信息;
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理解細節描寫和運用數據的作用;
理解課文所著力表現的袁隆平的科學
精神和卓越貢獻。
板書設計
1 分析結構,把握大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袁隆平簡介。
第二部分(從\\\'50年代末”到“袁隆平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寫激發袁隆平科學研究的一件事。
第三部分(從“袁隆平回到學校”到“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學試驗”),寫袁隆干確定研究課題和初步展開研究。
第四部分(從“1964年袁隆平邁出了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到“原來他發現那里面有幾棵秧苗”),寫“文革”期間袁隆平的不尋常遭遇。
第五部分(從“在黨的親切關懷和全國大力協作下”到“每畝增產八十四公斤”), 寫袁隆平科學研究的成功。
第六部分(從“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到結尾),寫袁隆平科學研究的世界影 響。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
教學執行時間:2005年10月19日
一、課程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人物通訊的特點。
2幫助學生熟悉略讀的方法。
3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教學策略:點撥法、問答法
三、重點難點:1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讀的方法。
2難點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學觀,用科學的態度親近自然、理解社會。
教 學 活 動
一、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1.師:本文選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形象。如袁隆平在得知農民取好稻種的不易時,開始思考“怎樣才能使人們不挨餓”的問題,表現了一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隨后,經過嚴謹的思考,他提出關于雜交水稻這一重大課題的科學設想,又不畏冷言,披掛上陣,毫不動搖,顯示了創造的才能和執著的精神。請在文中找出其他事例,分析它們傳達了什么信息。
生:在“文革”中不尋常的遭遇,充分地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艱難困苦的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又“帶領人馬投入到再越優勢關和攻克制種關的戰斗”,展現了袁隆平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息的奮斗精神。
2.師:全文還有多處細節描寫,加強了這 篇人物通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為文章增色不少。請在文中找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生:如寫“文革”中,袁隆平“守護秧田”和“奮身跳井”的細節,勾勒了一個遭受苦難而又執著追求理想、充滿獻身精神的科學家形象,令人難以忘懷。
3.師:數字是構成新聞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物通訊中,準確的數據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感人,使事實更具說服力。文中在說明奉隆平的雜交水稻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時,就多處運用了數字,這些數字有利地說明了雜交水稻的優越性,從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貢獻。
二、課堂討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組織課堂討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前段時間全國人民抗擊“非典”的實際情況,講講他們身邊發生的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事跡,也可以是反面的例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談談科學的重要性,應該怎樣利用科學為我所用的問題。只要學生的發言能言而有證,能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本課教學,關鍵在于使學生熟悉并掌握略讀法,鍛煉學生的略讀能力,對今后學的開展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是極有幫助的。
簡單的略讀技巧,有捕捉關鍵詞句法。所謂關鍵詞,就是那些能夠體現文章事線索或情感線索(記敘文)、說明順序(說明文)及邏輯順序(議論文)的詞語或
子。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可以點拔學生找出“50年代末”、“從1964年起”、“文化大革命”、“袁隆平為之奮斗九年的希望終于實現了”和“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還一猛之勢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這些詞句,從而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文章大意。有跳讀法,即告訴學生對于那些文章詳寫的細節段落,可以先跳過不讀,待讀完整課文后,視情況需要,再決定是否重讀(包括細讀和略讀),這樣也能保證節‘約時間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
課后體會 本課教學,關鍵在于使學生熟悉并掌握略讀法,鍛煉學生的略讀能力,對今后學的開展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是極有幫助的。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篇3
一. 本周教學內容: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口語交際:當一回小記者
寫作:寫一則本地或本校的消息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學習目標:
1. 積累字詞,感知課文內容。
2. 了解人物通訊的特點。
3. 理解典型事例、細節描寫和運用數據的方法。
4. 理解課文著力表現的袁隆平的科學精神和卓越貢獻。
文體常識:
1. 作者簡介
譚士珍,著名記者。
2. 背景資料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任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
3. 題目解說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了水稻雜交優勢的人,在國際上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4. 主題分析:
本文報道了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贊頌了他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學精神。
5. 結構分析
本文按總體簡介~研究歷程~突出貢獻可分三部分。
結構圖表如下:
6. 寫法分析
(1)運用典型事例來寫人.
這篇人物通訊選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形象。如寫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財餓著肚子來回爬過四十公里山路換回稻種后,心情很沉重,從而開始思考“怎樣才能使人們不挨餓”的問題,表現出一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隨后,他提出了當時世界上無人解決的大課題——雜交水稻。經過嚴謹的思索,又提出了與當時學術界流行的觀點大相徑庭的設想——通過“三系”來利用水稻雜交優勢,他不畏冷言,披掛上陣,毫不動搖,顯示了嚴謹的態度、創造的才能和執著的精神。尤其是寫他在文化大革命這特定環境中的一段極不尋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艱難困苦、矢志不移地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當奮斗九年,解決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決的重大課題后,他又帶領人馬投入再越優勢關和攻克制種關的戰斗”。作者精心選擇的這些典型事例,鮮明地展現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奮斗精神。
(2)生動的細節描寫
于細微處見精神。精彩的細節往往能加強通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具有動人的魅力。文中寫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將劫后余生的四缽秧苗發展到四分秧田時,他“像慈母似的守護在秧田邊”;而當這四分秧田又被掃蕩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發現了僅有的“幾棵秧苗”時,他竟奮不顧身“把衣服一脫,‘撲通’一聲跳了下去”。這些細節描寫,把一個遭受苦難而又執著追求理想、充滿獻身精神的科學家形象活脫脫地勾勒了出來,令人久久難忘。
(3)用數字說話
數字是構成新聞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物通訊中,準確無誤的數據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感人、更具說服力。文中在說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時,就多處運用了數字。如“十三年來,雜交水稻累計種植面積十二點五六億畝,增產糧食約一千億公斤,增收近三百億元。根據農業部統計,全國水稻平均畝產三百五十七公斤,而雜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畝增產八十四公斤”,“中國雜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結出豐碩之果,產量最高的比當地品種增產百分之五十,一般增產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這幾組數字有力地說明了雜交水稻的優越性,從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貢獻。
通訊的特點及其與消息的區別:
通訊也叫通訊報道。通訊和消息一樣,也是用事實說話,它是一種以寫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為主的新聞體裁。它和消息的不同點是:
(1)它在報道的時間上可以比消息稍從容,允許作者有較充裕的時間搜集材料。但也仍要求及時、迅速,可以在真實的前提下對材料進行選擇和組織,使其更典型、更系統、更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質。
(2)通訊與消息比,不僅需要六個新聞要素齊全,還要報道新聞事實的情節、細節;不僅要寫事,還往往要寫人;不僅要用敘述的方式,還要較多地采用描寫、議論、抒情等方式。
【勵志故事】
善良成就未來
高艷 王秀慧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里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里有人發出求救的哭聲。于是,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了里面,弗萊明忙把這個孩子從死亡的邊緣救了出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兒子的生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答。”
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從屋外走進來,紳士問:“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驕傲地回答:“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并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后來農夫的兒子從圣瑪利亞醫學院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青霉素)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且得到諾貝爾獎。
數年后,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是盤尼西林救活了他的命。那紳士是誰?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誰?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
一個農夫一點點善良,竟然給世界帶來了如此重大的變化,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