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精選13篇)
《不求甚解》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要訣、不求甚解、咬文嚼字、開卷有益”等詞的意思。
2、熟讀課文,知道作者是怎樣水到渠成的確立自己的主張,達到反駁對方的目的。
3、了解駁論文的特點,會寫一般的小駁論文。
情感價值態度:學會根據不同的文章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
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本文怎樣反駁對方的`。
教學重點:
引導理解本文的反駁方法
教學難點:
駁論文的反駁法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談讀書》,誰能說說文中哪種讀書方法你最喜歡?其實,我們讀書沒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來論哪種方法好哪種不好,有時得根據文章內容、個人習慣來論。就像我們平時說話,有時得留余地,否則,別人有會找出漏洞反駁我們。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當代作家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樣反駁對方的不當說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本文是反駁哪種錯誤觀點。
2、文中作者拿什么來反駁對方?
引導明確:
敵論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讀書”一事來反駁
(過渡)作者是怎樣反駁對方的?現在,我們繼續看課文
三、再讀課文,明白作者怎樣反駁
1、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1)課文說“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劃線。
(2)“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好嗎?課文是怎么樣論說的?
(3)文章說的哪些讀書方法類似于“不求甚解”?
2、小組代表自由回答,老師指點明白:
濤淵明讀書“不求甚解”,一是表謙虛,二是告訴人們讀書不要固執,不要咬文嚼字,只顧局部,不看整體。應該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課文為了反駁對方,列舉了正反兩個例子:“普列漢諾夫因為讀書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馬克思著作。”“諸葛亮能夠不求甚解,所以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另外,還引用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話來佐證。
文中的“觀其大略”“未曉處且放過”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讀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結合進而反駁對方。
4、作者反駁對方的觀點后,提出了什么主張?讀課文最后一段,劃出正面觀點的句子。
5、回頭修改課文一開始對方的話,讓它顯得合理。
通過學習,我們應該怎么修改對方的論點才顯得合適?(對有的問題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讀書)
小結:課文先不急忙反駁對方,而是從解釋“不求甚解”的意思開始,然后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用事實說明“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反駁對方“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說法的錯誤。達到反駁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讀課后第三題,明白本文的看法和葉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因為他們各代表著儒道兩家的讀書方法。
五、總結
由此可見:讀書方法沒有一定之規,主要看自己的習慣和文章內容。本文主要是為了反駁對方而說的一種讀書法,不是說凡是書都要用“不求甚解”法來讀。
六、拓展訓練
學習本文的寫法,對你身邊的說法進行反駁。比如:謙虛使人進步。
《不求甚解》教案 篇2
目的:
1、了解知識性雜文的特點;
2、掌握反駁的方法;
3、體會“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和方法。
重點:
了解知識性雜文的特點;掌握反駁的方法
難點:
歸納知識性雜文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思考:本文對什么觀點提出了質疑,作者對這個問題是什么態度?
三、自讀課文,思考:
1、本文的論證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種論證方法?
2、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3、舉有關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四、學生自由提問。
五、閱讀《閱讀文選》中的《燕山夜話》三則,思考。
1、《不要秘訣的秘訣》這個題目,又“不要秘訣”,又介紹“秘訣”,是否矛盾?
2、《歡迎“雜家”》這個題目中的“雜家”為什么要加引號?
3、“學問不可穿鑿”,那么,應該怎么樣?
六、總結鄧拓雜文的特點。
《不求甚解》教案 篇3
(一)談讀書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教學重、難點: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難點: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
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xx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明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不求甚解》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①主要內容是什么?
②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中的含義
4.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①“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
③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6.作業
①完成《課程探究》的相關練習。 ②背誦課文
《不求甚解》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指導學生整理文章的結構提綱
教學重點: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2、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2、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學重點: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2、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教學難點:初步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介紹文體
1、從平常人們對“不求甚解”的看法導入。
2、題解: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淵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為題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淵明的本義。
3、雜文是散文的一種,它題材多樣,形式靈活,有很強的針對性。
二、作者介紹
三、檢查字詞掌握狀況
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逐段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①作者針對什么說法進行論述?
②作者對此持什么態度?作者為什么要說的這樣委婉?
五、問題討論
①“不求甚解”最早是誰說的?那些持批評態度的人是完整地來理解這句話嗎?
②“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③想一下子完全讀懂所有的書容易嗎?那么真正的會意容易嗎?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
④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什么?
六、小結
板書設計
不求甚解
馬南村
作者:原名鄧拓,筆名馬南村,當代作家,著作有《燕山夜話》。
好讀書――(前提)――不求甚解――(要訣)――會意
①要虛心
不求甚解
②不要固執一點,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和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2、理清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課時所學資料。
二、問題討論
1、列寧為什么要批評普列漢諾夫?這個事例與“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有什么關系?對馬列主義著作我們就應抱什么態度?
2、這些著作我們讀不懂的地方有很多,就要求我們不斷努力學習,要怎樣才能學得好?
3、諸葛亮是不是這樣做的呢?這個事例與“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又有什么關系?
4、此處作者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為什么單單要選這兩個例子呢?
5、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
6、引用陸象山的話有什么用意?
7、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本文主要討論了該怎樣正確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的問題。主要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比較論證和道理論證)
三、學生自主整理結構提綱
四、拓展延伸。
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②“班門弄斧”辯③“濫竽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狀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能夠翻出新意;根據實際狀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能夠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濫竽充數”這個成語,也能夠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作業
1、復習:抄寫字詞。
2、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結構提綱:
駁立
提出錯誤觀點―引原文闡釋關系―揭示正確含義―舉例說明―引例子進一步說明
該怎樣正確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
《不求甚解》教案 篇6
中學導學案 年 級:九年級語文 使用時間:、12、
課題
15、不求甚解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掌握“不求甚解、狂妄自大、豁然貫通”等重點字詞,并簡要了解作者。2、了解駁論文的常識。3、能說出本文的論證思路,并繼續鞏固論證方法。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課文,能說出本文的論證思路,并繼續鞏固論證方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會正確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重點:見上3
教學難點學習難點:見上述3
課 時1
教學方法引導點撥
教學用具常規 教學流程復備欄教學重點:能說出本文的論證思路,并繼續鞏固論證方法。教學難點: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會正確的讀書方法。教學過程:一、自主學習(課前、課中)1.、讀課文,了解駁論文。2、積累下列詞語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開卷有益 豁然貫通二、自我檢測1、作者要批駁的靶子是什么?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三、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展示)(一)小組合作,列出每段的提綱。第一段:擺出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對的”第二段:從“不求甚解”的出處入手,說明人們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兩層含義。第五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第六段:介紹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讀書的。第七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第八段:說明陸象山的語錄的意思。第九段:強調讀書要反復閱讀(二)小組再次合作,根據每段的提綱,看看那些段落寫的是一個內容,寫出本文的論證思路。v 首先,作者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v 其次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v 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v 接著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論證;v 最后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并板書思路。見課件)(三)作者的正面主張是什么?明確: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四、課堂評價教師寄語:古今讀書成大事者必經三境界:1、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3、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好好讀書吧!知識就是力量!五、鞏固練習(課中、課后作業)拓展訓練: 請同學們用“別人都說……而我覺得……因為……”的句式說一段話,學習運用駁論。可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 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 的新意。“濫竿充數” 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六、備課組交流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把握文中所闡述的正確道理。
2.學習道理論證和正反論證方法。
3.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表達效果。
4.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一、資料鏈接
馬南邨:(1912—1966)鄧拓的筆名,福建閩侯人。1930年參加“左聯”,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晉察冀日報》社長等職,全國解放后先后擔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及《前線》雜志總編輯和北京市文教書記等職。1962年3月,以“馬南邨”的筆名在《北京晚報》開辟《燕山夜話》雜文專欄一直寫到同年9月2日。鄧拓的雜文寓教于樂,針砭時弊,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要訣( ) 停滯( ) 咬文嚼字( ) 濫加粗暴( )
2.結合注釋,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要訣: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妙筆生花:
豁然貫通:
開卷有益:
3.作者一開頭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認為的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對此,作者又是怎樣看得呢?
4.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在講議論文的相關知識時,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個錯誤的觀點(樹靶子),然后加以論證,最終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從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確的觀點,我們稱這種文章叫什么文章?
三、探究賞析
1.作者是怎么駁斥那個“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錯誤觀點的呢?也就是說,作者是怎樣來論證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談談本文的論證思路。
2.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你能否談談你從這種論證上學習到什么寫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讀書”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關系?
4.你能否談談你從這種論證上學習到什么寫作方法。(讓學生學會寫作的方法)
方法鏈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寫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維過程;如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一定要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文章更具說服力,權威性;再如論證一定要完整,語言表述一定要嚴密、準確。還有,論證時一定要明確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見解或觀點。
四、拓展遷移
請同學們用“別人都說……而我覺得……因為……的句式說一段話,學習運用駁論。可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方法鏈接: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五、布置作業從“見風使舵”“班門弄斧”“濫竿充數”中任選一個詞,仿照本文,寫一篇小駁論文
《不求甚解》教案,僅供同學們和老師參考,希望老師們在做相關的教案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席相應的教學計劃!
《不求甚解》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從理解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入手,進而正確理解“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精髓在于“會意”“活讀
2、了解駁論的特點,了解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3、了解本文論證的層進結構
教學重點:
1、了解駁論的特點,了解舉例論證的方法。
2、了解本文論證的遞進結構
教學難點:
從理解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入手,進而正確理解“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精髓在于“會意”“活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導入新課: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著馥郁的書香,我們一天天長大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的詞語,對于“不求甚解”一般性的理解是怎樣的?引出新課。
二、速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1、2兩個問題結合起來)
1.根據“導學案”要求,明確各個自然段主要內容
2、問題探究:
(1)文章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理由。
(2)作者如何結合陶淵明的讀書態度來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
明確:A、“不求甚解”出處B、全面分析陶讀書態度:養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C、“不求甚解”含義: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一點,而要了解大意。
(3)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作者持什么態度?他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贊同提倡。普列汗諾夫,諸葛亮(一正一反,一中一外)
(4)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我們該如何全面理解?
明確:“不求甚解”不是讀書馬馬虎虎,很不認真;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
(5)作者最后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
明確:書要反復讀。
三、總結全文,把握結構層次(板書):
樹靶子——引出處——釋新意——舉例證——結上文(遞進結構)
四、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②“班門弄斧”辯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
“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課文小結: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萬不可忽略:“好讀書”,其不可斷章取義。我們應該要全面地分析問題,理解理解問題。
六、布置作業:練習冊
七、板書設計:(見PPT)
《不求甚解》教案 篇9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中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的運用。
2、了解論證的 兩種方式,立論和駁論。
能力方法目標:
1、運用例證法,道理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
2、用文章作者的 觀點來解釋、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 情感態度世界觀目標: 聯系文章中的觀點,反思自己對讀書的方法和認識。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初讀課文,思考:
1、一般人認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態度?
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據是什么?作者對“不求甚解”持什么態度?
3、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兩個例子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4、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什么?
(二)討論明白:
1、一般人認為“不求甚解”對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對“不求甚解”持否定態度。
2、作者認為一般人的觀點不盡然,對“不求甚解”持肯定態度。 他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要虛心,不要以為書一讀就懂,另一層含義是“讀書不要固執一點,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確立這兩層含義的依據是陶淵明《五柳先生》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兩句話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聯系。
3、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兩個例子是為了證明讀書要活讀。
4、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馬馬虎虎卻對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對于“不求甚解”的觀點嗎? 沒有,作者是說“一般人”的觀點不盡然。也就是說不完全對。
2、為什么說“不盡然”,體現了本文語言的的什么特點?舉例證明不盡然對。 表明文章語言具有準確性的特點。科學中有許多事情需要人們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又需要人們“不求甚解”比如,我們應該學會原諒別人的過錯,要學會包容,所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本文中所說的,我們讀書,應該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3、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首先擺出一般人不太正確的觀點,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二部分:解釋“不求甚解”的確切含義。 第三部分:“活讀書”的必要性和怎么樣“活讀書”。
4、從本文題目來看,“不求甚解“不能表明作者的態度,請你為本文的標題加上合適的詞語或者短語,使作者的意思或情感更加明白。 如《不求甚解新解》《不求甚解辨》《不求甚解正義》等或者是《正確理解不求甚解》
5、《不求甚解》中說: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說“不求甚解”,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順著作者思路就可以把握本意,對這兩種意見,你是怎么看的。
(四)拓展: 辯論 甲方:“不求甚解就是囫圇吞棗,該貶” 乙方:“不求甚解”就是不拘泥于局部而是著眼整體,該揚。
(五)、你覺得對待問題一般應該采取怎樣的辦法?
對待重大問題,關鍵性問題要求甚解,一技微末節的事則不必認真,特別是在與人交往上。
小結:(六)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是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見解或主張的文章。
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即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謬論同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并不能由論據推出。
《不求甚解》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字詞文常知識。
2、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過程與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從中反思自己對讀書的目的、態度、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展示學習目標:
1、識記字詞文常知識。
2、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二、自學過程:
1、簡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2、朗讀課文,體味文章的意蘊,感知文章的內涵。
怡情 傅彩 藻飾 矯情 詰難 尋章摘句 咀嚼 狡黠 倫理 味同嚼蠟 滯礙 睪 闡證 吹毛求疵
3、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總結。)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
(2)后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缺陷。
三、交流展示,探究課文內涵:
1.讀書要有哪些好處呢? 明確:怡情、傅彩和長才。
2.讀書與經驗的關系是什么?
明確:經驗不讀書之不足,經驗范書中所示,互相補充。
3.什么人才可讀書用書?用書的智慧從何而來?
明確: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憑觀察得之”
4. 理解“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義。說說比喻說理的好處。
明確:人要揚長避短,不斷進步,就要讀書明理,明智,不斷完善自己,努力趨于完美。生動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與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用的是哪種議論方法?另舉一例。明確:對比論證,正反全面,對比有力。
6.作者介紹哪些讀書的方法?并談一談你的看法。
明確:
①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對不同的書,要不同的讀。
③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
7.讀書會有哪些功效呢?試舉例說明。
明確: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8.結合課文談一談你的讀書感悟。
四、當堂訓練:交流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趣聞和逸事:
你能說出幾條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讀書的趣事嗎?
板書設計:
談讀書
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
第一層: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
第二層:闡述讀書的方法:仔細推敲細思、不同的書,不同的讀、“3結合”
第三層: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第二課時
一、展示學習目標:
識記積累字詞文常知識;感知《不求甚解》的內容;反省讀書的.態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二、自學過程:(一)快速閱讀《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那他的有怎樣的態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兩層含義?
明確:態度:養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一點,而要了解大意。
3.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作者持什么態度?他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贊同提倡。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
4.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我們該如何全面理解?
明確:“不求甚解”不是讀書馬馬虎虎,很不認真;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
5.作者最后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 明確:書要反復讀。
(二)列出閱讀提綱(板書):
提示:按三段論的模式進行
分析陶淵明讀書態度,指明“不求甚解”含義
樹立靶子 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
強調書必須反復讀 表明態度 全面解釋“不求甚解”
三、展示交流討論:文章是駁論文還是立論文?駁論文又是如何駁的?談一談你的理解。
明確:駁的是“論點”,先全面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而提倡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又從“會意”角度,列舉古人讀書的例子,并闡明自己的正確論點: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最后又強調了“書必須反復讀”的主張。這樣通過樹立自己正確的觀點從而駁倒敵論。
四、當堂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
“濫竿充數” 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補充內容:
(1)名言警句:腹有詩書氣自華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卡萊爾)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英】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
一面幫著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了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會沉沒在這片爛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蘇】高爾基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德】馬克思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德】歌德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3)名人讀書的趣事:
韋編三絕、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
《不求甚解》教案 篇11
一、導入新課
⒈導語同學們,俗話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從小到大,我們都……誰能說說你讀過哪些書,又有什么收獲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大作家培根是怎么說的。
(教師設問引疑, 以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⒉字詞注音:藻飾 詰難 豁然貫通滯礙 傅彩 味同嚼蠟看意思說詞語:⑴增添光彩⑵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⑶狡詐。(狡黠)
(識記、理解生字難詞,為學習理解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二、通讀《談讀書》,感知內容。
⒈學生朗讀課文⒉思考:課文圍繞“讀書”這一核心話題談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訓練學生提取課文的主要信息。)
3、學生找出課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積累名言警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點出立論
三、比讀《不求甚解》,把握文意。
1、速讀課文
2、邊讀邊思考:
(1)“不求甚解”在課文中是什么含義?
(2)課文中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為比較學習打基礎)
四、討論比較
1、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點出駁論
3、談收獲
(區別立論和駁論,并歸納個人感悟。使學有所得。)
《不求甚解》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要訣、不求甚解、咬文嚼字、開卷有益”等詞的意思。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 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理解本文的反駁方法
教學難點:駁論文的反駁法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②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
4、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①“好讀書”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關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
③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 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 的新意。“濫竿充數” 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業
① 完成《課程探究》的相關練習。
② 背誦課文
短文兩篇————談讀書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教學時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讀書時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時不好(hǎo)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名人讀書的趣事: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
列寧讀書趣聞
馬克思讀書趣聞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
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學生集體回答)
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學生通過看書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
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采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明確: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nb
sp;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說理方法。
明確:排比說理、歸納說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討論與交流:
(1)學習本課后,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
(2)本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
五、總結、歸納:
六、布置練習:摘抄有關“讀書”方面的名句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不求甚解》教案 篇13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不求甚解》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不求甚解
鄧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
③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④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到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此外,還告訴我們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⑤在讀書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⑥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而對那些經典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選自《燕山夜話》,有刪改)
《不求甚解》題目:
15.請簡要分析第③段的論述思路。(3分)
16.閱讀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4分)
17.第⑤段中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贊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讀書觀?為什么?(2分)
《不求甚解》參考答案:
15.首先提出本段的觀點: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然后通過正反對比來論述好讀書的益處(正反對比內容也可以分開論述);最后用陶淵明的事例進一步論述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這一觀點。
16. (1)讀書的態度,要虛心不要驕傲自負(虛心的讀書態度);(2)讀書的方法, 不要固執一點,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讀書方法)。
17.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用諸葛亮“觀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務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證明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是沒有充分理由的這一觀點(或有力地證明讀書不求甚解照樣能取得成功)。
18. (1)贊同。一下子想要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這是不可能的;讀書應該前后貫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認真反復閱讀,才能真正讀懂。(2)不贊同。讀書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實際上就是精讀,強調的是讀懂讀透,這也是讀書的一種方法。(3)以上兩種讀書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在讀書過程中應靈活應用,因人因時因書因需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