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精選8篇)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發布時間:2023-08-28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精選8篇)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積累本文的古今異義詞與多義詞,提高文言翻譯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查閱字典、朗讀、討論、比讀等環節來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初步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語言魅力,進一步明確“民言”關系到國家政事善敗好壞的道理及人民力量的偉大,樹立愛民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理解課文,翻譯課文;了解民本思想,探究勸說的藝術。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預習作業:

  1、借助注釋、工具書,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內容。查古漢語字典,說出“防、謗”的義項及在本文中的解釋。

  2、國人為什么“謗王”?王用什么辦法來“弭謗”?結果怎樣?

  3、認真閱讀第二段,分出它的層次,并說明分層的依據。

  4、召公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堵塞民言的危害性?

  5、召公又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宣之使言”的好處?

  6、召公全部諫詞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7、找出文中的一個成語并說出它的意思。

  8、找出文中古今異義的詞,活用的詞及特殊句式。

  9、翻譯“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10、“流王于彘”這四個字只點明厲王不聽勸告的結果,想一想,這中間至少隱含了哪些史實?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篇2

  1、訓練學生借助注釋自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課訓練重點中9個詞語的意義和4個詞的義項。

  3、理解召公諫辭的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體會《國語》質樸平實的語言特色。

  4、使學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召公諫辭的分析

  2、兩處比喻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數:兩課時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

  2、熟讀課文,背誦召公的諫辭。

  3、劃出不理解的字詞。

  第一課時

  序:背誦上一課

  一、簡介《國語》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采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祥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齊讀課文兩遍,正字正音。

  三、請同學默讀第一段,讀后質疑。

  師點拔“謗”“堪”“以”“道路以目”

  四、齊讀第二段。師生共同討論。

  1、請三位同學分別口譯三層意思。

  2、請其他同學糾正。

  3、師點拔“障壅訣導”;講解“瞽、史、師、螋、朦”

  (師箴:教參與課本對“師”的解釋不同)

  辯析“親戚”一詞古今的異義

  五、齊讀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詞多義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一段

  1、請找出描寫厲王的詞,分析厲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殺”暴虐兇殘、殘忍昏庸

  2、正由于厲王的行動,導致國人怎樣?從文中找出原句。

  謗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見國家處于什么形勢之中?

  朝政混亂,君民尖銳對立

  4、“國人莫敢言,國人真的沉默無語,俯首聽命了嗎?”

  沒有,而是即將“在沉默中爆發”,人民在沉默中孕育著反抗,這是高壓下的沉默,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可見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點?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說蠢話的自鳴得意樣

  2、給召公的勸諫之辭分層,看說了幾層意思?

  第一層:召公用概括性語句否定了厲王的弭謗措施

  第二層:具體論述怎樣對待民“謗”(怎樣“宣之使言”)

  第三層: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民謗”直接關系到國富民強的道理。

  3、此段話中,兩處運用比喻,請同學們分析這兩段比喻的本體、喻體各是什么?

  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泛濫成災,比喻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產出人民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可見“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范人民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4、這兩處比喻,分別從什么角度說明問題?

  第一個比喻說明民“謗”不能消極被動地“防”。

  第二個比喻說明“民”謗不但不能消極地“防”,還須積極主動地“宣”。

  前一層從消極方面打比方,后一層是從積極方面進行比喻,看似兩喻并列,實則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簡筆與繁筆》中學過的知識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點?

  (問題:“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詞)

  言簡意賅,只有三句話。一句說厲王,一句說國人,末一句說明厲王和國人之間的矛盾終于爆發,這中間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實的結避告訴了讀者,文章簡勁到無以復加,而讀來卻余味無窮。

  最后一段用語極為精煉,與第二段的反復闡述相映襯,形成筆法上的鮮明對比。

  四、完成課后練習二,鞏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五、總結文章的寫作特色

  1、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2、比喻生動形象;

  3、詳略得當。

  板書設計

  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虐、怒、殺、喜

  國人:謗——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謗不可防)

  怎樣“宣之使言”

  民謗必宣敬聽

  不聽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謗”是個古今異義詞。今意指無中生有,毀壞別人名譽,古義是實有其事,公開批評指責。(與之相應,“誹”指實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聲嘀咕,誣是現在的“謗”意)(板書“謗”)

  其次引發思考,如果一個“賢明的君主聽到謗,該如何對待呢?而本文厲王是如何對待謗呢?(板書:厲王弭謗,穿插分析厲王)”

  再次,對于厲王弭謗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諫(板書召公諫)

  通過三個問題,補全標題,同時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內容。

  學生質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別做什么成分?

  “瞽獻曲……親戚補察”文意斷斷續續,不連貫,此外“親戚”古今年內異義如何區分?

  第13、14課講完,發現文言文的教學把學生誤導了,由于課堂上摳得太細,語法現象過于關注,術語出現頻率高。導致學生養成逐字逐句條分縷析的習慣,下課后問題不斷,不出在對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詞的詞性、用法、術語的糾纏上。完全陷入舊講法的誤區,教師一古腦講,學生被動地聽。聽完后術語,詞性暈頭轉向。

  應突破這種填壓式教育,以誦讀為主,大膽地放開手腳,讓學生去理解,讓學生去琢磨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篇3

  教學目的及要求:

  1、訓練學生借助注釋自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課訓練重點中9個詞語的意義和4個詞的義項。

  3、理解召公諫辭的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體會《國語》質樸平實的語言特色。

  4、使學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召公諫辭的分析

  2、兩處比喻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數:兩課時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

  2、熟讀課文,背誦召公的諫辭。

  3、劃出不理解的字詞。

  第一課時

  序:背誦上一課

  一、簡介《國語》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采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祥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齊讀課文兩遍,正字正音。

  三、請同學默讀第一段,讀后質疑。

  師點拔“謗”“堪”“以”“道路以目”

  四、齊讀第二段。師生共同討論。

  1、請三位同學分別口譯三層意思。

  2、請其他同學糾正。

  3、師點拔“障壅訣導”;講解“瞽、史、師、螋、朦”

  (師箴:教參與課本對“師”的解釋不同)

  辯析“親戚”一詞古今的異義

  五、齊讀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詞多義

  六、布置作業: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篇4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一段

  1、請找出描寫厲王的詞,分析厲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殺”暴虐兇殘、殘忍昏庸

  2、正由于厲王的行動,導致國人怎樣?從文中找出原句。

  謗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見國家處于什么形勢之中?

  朝政混亂,君民尖銳對立

  4、“國人莫敢言,國人真的沉默無語,俯首聽命了嗎?”

  沒有,而是即將“在沉默中爆發”,人民在沉默中孕育著反抗,這是高壓下的沉默,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可見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點?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說蠢話的自鳴得意樣

  2、給召公的勸諫之辭分層,看說了幾層意思?

  第一層:召公用概括性語句否定了厲王的弭謗措施

  第二層:具體論述怎樣對待民“謗”(怎樣“宣之使言”)

  第三層: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民謗”直接關系到國富民強的道理。

  3、此段話中,兩處運用比喻,請同學們分析這兩段比喻的本體、喻體各是什么?

  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泛濫成災,比喻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產出人民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可見“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范人民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4、這兩處比喻,分別從什么角度說明問題?

  第一個比喻說明民“謗”不能消極被動地“防”。

  第二個比喻說明“民”謗不但不能消極地“防”,還須積極主動地“宣”。

  前一層從消極方面打比方,后一層是從積極方面進行比喻,看似兩喻并列,實則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簡筆與繁筆》中學過的知識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點?

  (問題:“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詞)

  言簡意賅,只有三句話。一句說厲王,一句說國人,末一句說明厲王和國人之間的矛盾終于爆發,這中間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實的結避告訴了讀者,文章簡勁到無以復加,而讀來卻余味無窮。

  最后一段用語極為精煉,與第二段的反復闡述相映襯,形成筆法上的鮮明對比。

  四、完成課后練習二,鞏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五、總結文章的寫作特色

  1、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2、比喻生動形象;

  3、詳略得當。

  板書設計

  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虐、怒、殺、喜

  國人:謗——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謗不可防)

  怎樣“宣之使言”

  民謗必宣敬聽

  不聽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謗”是個古今異義詞。今意指無中生有,毀壞別人名譽,古義是實有其事,公開批評指責。(與之相應,“誹”指實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聲嘀咕,誣是現在的“謗”意)(板書“謗”)

  其次引發思考,如果一個“賢明的君主聽到謗,該如何對待呢?而本文厲王是如何對待謗呢?(板書:厲王弭謗,穿插分析厲王)”

  再次,對于厲王弭謗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諫(板書召公諫)

  通過三個問題,補全標題,同時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內容。

  學生質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別做什么成分?

  “瞽獻曲……親戚補察”文意斷斷續續,不連貫,此外“親戚”古今年內異義如何區分?

  第13、14課講完,發現文言文的教學把學生誤導了,由于課堂上摳得太細,語法現象過于關注,術語出現頻率高。導致學生養成逐字逐句條分縷析的習慣,下課后問題不斷,不出在對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詞的詞性、用法、術語的糾纏上。完全陷入舊講法的誤區,教師一古腦講,學生被動地聽。聽完后術語,詞性暈頭轉向。

  應突破這種填壓式教育,以誦讀為主,大膽地放開手腳,讓學生去理解,讓學生去琢磨。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篇5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記敘周厲王暴虐無道,用高壓手段乃至殺戮來鎮壓人民的批評,他不聽召公的勸諫,結果被人民放逐,遭到滅亡的下場。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寫厲王弭謗的方法,寥寥幾筆,便寫出王虐民怨的狀況。

  第二段,寫召公諫弭謗,從正反兩面反復闡明不可“防民之口”,懇切有力。

  第三段,寫弭謗的結果,“流王于彘”,完全應驗了召公的諫言。

  全文重點是記述召公勸諫之詞。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勸諫厲王不能壓制人民言論,應像治水那樣予以疏導,讓人民對朝政暢所欲言,擇善而從,改正失誤,實現人民的意愿。內容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障之也”至“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說明厲王弭謗的危害性,可謂振聾發聵!“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具體說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會引起決堤泛濫,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讓人民講話,也必然會引起類似江河決堤泛濫那樣的嚴重后果。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結論,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張:“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讓老百姓把話說出來,才是為政者的正確途徑。

  第二層(“故天子聽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聽政”一句總領,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召公認為,天子處理政事,首先要廣開言路,讓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說出來,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這就是通過大大小小的各種官員,用詩、曲、書、箴等形式進言。“瞍賦”照應并小結獻詩、獻曲兩句,“矇誦”兩字照應并小結獻書、師箴兩句。“百工諫,庶人傳語”,著重寫平民進諫。“近臣盡規,親戚補察”,著重寫親近者盡規補察。因為是近臣,接觸君王的機會較多,所以應盡規勸之責;因為是王親國戚,對政治的混亂有切膚之痛,更應該彌補君王的過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瞽史教誨”是說使太師、太史用禮樂之道來對自己進行教誨,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前十句著重寫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這句著重寫聽取教誨。“耆、艾修之”則是對來自各方面的意見、教誨加以整理,作為君王治理朝政時的參考。“而后王斟酌焉”是說君王對上述各種意見考慮取舍,斟酌損益,從而決定施政方針。“是以事行而不悖”,只要按上面所說的辦,就能使國家政治立于不敗之地,也是“宣之使言”的必然結果。

  第三層(“民之有口也”至“其與能幾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民謗”直接關系到國富民強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個比喻的深入。即對待民“謗”不僅不能消極被動地“防”,更要積極主動地“宣”。金圣嘆在《才子古文》中說:“前說民謗不可防,則比之以川;后說民謗必宜敬聽,則比之以山川原隰。”這就更增強了勸諫的說服力。這兩個分句說明了“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也就是說,讓老百姓用嘴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就能夠從這里體現出來。“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緊承、小結“財用于是乎出”和“衣食于是乎生”兩句,也說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接下來,作者又從反面說明民“言”只能“宣”而不能“壅”的道理。也就是說,即使國君不能“宣之使言”,而采取堵塞的辦法,也必然是徒勞的,最終也是注定要失敗的。“胡可壅也”,“其與能幾何”,連用兩個反問句,使結論既簡潔有力、不容置疑,又顯得語重心長。這一段寫召公的諫言,滔滔不絕,一氣呵成,把召公的主張抒發得淋漓盡致。

  閱 讀 鑒 賞召公諫厲王弭謗文中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已經成為歷代傳誦的名言。《荀子·王制篇》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朝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都來源于此,可見這一比喻對后世影響之大。

  二、問題探究

  1.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1)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這篇課文句句相銜,邏輯嚴密。如第一段:“厲王虐,國人謗王。”“虐”是“謗”的原因,“謗”是“虐”的結果。下文的“民不堪命矣”,也源于“虐”和“謗”。而王的“怒、監、殺”是聽了召公勸告后的反應,由怒而監,由監而殺,具有內在聯系。“莫敢言,道路以目”又是“怒、監、殺”的結果。全文不過二百余字,卻具有“反、正、反”的兩次轉折。多用短句,每句大多三五字,最多也不過九句,句句擲地有聲,讀來有一種緊迫感,增加了課文的氣勢,也使課文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2)比喻生動形象。

  召公針對厲王的暴政,以“為川”為喻,警誡厲王要尊重民意,體察民情,弭謗猶如壅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寓說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把“民之有口”比喻為“土之有山川也”,從積極的方面指出,應當正確認識民“謗”,才能做到“行善而備敗”。

  (3)詳略得當。

  課文主要寫召公的兩次進諫,但詳略不一。前一次進諫,只用“民不堪命矣”五個字,可謂惜墨如金,是略寫;后一次進諫,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和類比、對比等論證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灑灑,是詳寫。對諫辭詳寫,對勸諫的原因和結果則略寫。詳者不嫌其繁,略者不顯其簡,恰到好處。就人物來說,召公詳寫,厲王和國人略寫。

  2.本文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

  召公

  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西周開國同姓功臣的后代,這時任厲王的卿士。作為西周王室重臣的召公,目睹了厲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亂局面,他不得不仗義直言,“民不堪命矣”,雖只有簡短的五個字,卻包含著召公內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哪知厲王變本加厲,采取了嚴厲鎮壓的措施,造成了“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這時,周王朝的統治危如累卵,在眾大臣緘口不言的情況下,召公不得不第二次進諫。他這一次進諫,一反原先的委婉之辭,而是直陳利害,嚴厲斥責厲王的做法是“障之也”。語氣的變化反映了形勢的變化,也是召公心情的變化。他的第二次諫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為喻,說明統治者如何對待百姓言論,關系著國家的興衰。先用“川壅必潰”,指出弭謗的危險性。這決不是召公故意夸大其辭,危言聳聽,而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再用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猶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讓人民講話,可以“行善而備敗”,達到“阜財用衣食”的目的。這段諫言,表現了他作為一個社稷重臣的遠見卓識,也反映出召公的良苦用心。

  當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觀點,顯然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為維護周王朝統治者的利益服務的。但他能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主張“宣之使言”,反對鎮壓措施,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厲王

  厲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課文刻畫了這個暴虐兇殘、剛愎自用、拒不納諫的獨夫形象。他不僅認識不到危機,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現了他的殘忍和昏庸。召穆公直言勸諫,厲王不但不聽,反而派衛巫監視敢于批評厲王的人,堵塞言路,屠殺謗者。他的暴虐和頑固,最終落得個“國人流王于彘”的下場。

  國人

  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國人”是與“野人”相對而言的。住在田野小邑的農夫叫“野人”,住在通都大邑里的工商業者叫“國人”。課文多次寫到國人,處處與厲王相對照,又暗合了召公的諫言。“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形象描寫,從側面表現了厲王的暴虐與國人的怨忿。最后的“莫敢出言”,不僅不敢議論國事,就連日常生活也不敢多言了,極寫國人受壓抑之深、沉默之至,恰似萬馬齊喑、山雨欲來之狀。

  關于練習

  一、本文重點是記敘召公勸諫之詞,清人余誠評點說:“諫詞只天子聽政一段在道理上講,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講;而正意又每與喻意夾寫,筆法新警異常。”通讀課文,說說召公是怎樣從正反兩方面講述弭謗的危害的。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重點閱讀文章主要段落,經過分析,概括要點。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二、歸納下列多義詞的義項。

  與

  1.失其所與,不知

  2.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3.秦伯說,與鄭人盟

  以

  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以告,則殺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猶

  1.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3.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流

  1.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2.三年,乃流王于彘

  3.三教九流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整理積累已學過的文言詞的義項。

  參考答案:

  與:1.幫助;2.贊許;3.和、跟。

  以:1.認為;2.依據,按照;3.因為,“是以”即“以是”。

  猶:1.如同,好像;2.尚且;3.還、仍。

  流:1.流動;2.放逐、流放;3.流派、派別。

  教學建議

  一、本文語言上代表了《國語》質樸平實的特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有些詞語與當時的典章制度有關,如“衛巫”“列士”“獻詩”“瞽”“瞍”“矇”“百工”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較少,屬于比較冷僻的詞語,教學中重在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的意思,不必在這些詞語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有關資料

  一、作者、作品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東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采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詳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國語》的編寫意圖,是“求多聞善敗以監戒也”(《國語·楚語下》)。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韋昭《國語解·敘》、劉熙《釋名》)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背景材料

  《左傳》稱厲王為“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在厲王統治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者的危機日益嚴重。《國語》中有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篇,說榮夷公擅長搜刮財物,殘酷欺壓百姓,而厲王卻偏偏重用“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和虢公長父等佞臣,對內封山占水,壟斷了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漁獵,斷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計。對外興師動眾,征伐鄰邦,不斷加重老百姓的負擔。他的倒行逆施、橫征暴斂,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朝野上下,危機四伏,民怨沸騰。這自然引起像召公這樣有識之士的憂慮。

  三、補充注釋

  1.衛巫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天命鬼神,每事必求神問卜而后決。到了周代,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但統治者仍幻想用鬼神來愚弄人民。所以“巫”在當時具有特殊的作用。韋昭《國語注》說:“以巫有神靈,有謗必知之。”意思是說,巫能通神,他能覺察到誰是謗者。其實,課文中的“衛巫”,已完全變成了厲王的耳目和幫兇,是厲王用來鎮壓人民的工具。

  2.公卿至于列士

  周代大臣的等級分公、卿、大夫、士四等,而士又分上士、中士和下士,故稱“列士”。

  3.獻詩

  當時周王朝及各諸侯國搜集的歌謠和士大夫撰寫的詩篇。流傳到今天的《詩經》就是從周代保留下來的這類詩篇的一部分。

  4.瞽、瞍、矇

  他們都是盲人。這里也兼指官職。《國語·楚語上》:“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矇不失誦,以訓御之。”在先秦文獻中,瞽與史,有時合稱,有時又分而言之。如《國語·周語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古代樂官皆以盲人充任,據說是由于他們的聽覺敏銳,善于辨別音律。但這幾種盲人又略有差別。從等級上講,“瞽”是樂官中的太師(下文“師”是少師,比“太師”級別略低,也是盲人),地位比“瞍”“矇”高。從失明的情況講,眼睫間有縫隙,內有眼珠而不能見物者叫“瞽”;眼中空洞無眼珠者叫“瞍”;眼中有珠,雙睫也能開合,但不能見物者叫“矇”,有人認為就是現在的青光眼。

  5.百工

  古代的“百工”有三種用法,一可指各種手工藝者,二可指百官,三可指各種樂工。這里,我們認為晉杜預的解釋較為確切,即指“各種樂工”,不僅合乎情理,避免了上下文意思重復,而且可通過“樂”字與上文的盲樂官相聯系,通過“工”字與下文的“庶人”相聯系,在內容上與前后句密切相關。

  四、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老百姓都指責他的暴政。召公告訴厲王說:“人民忍受不了這樣的暴政了!”厲王發怒了,找來衛國的巫師,派他監視那些指責朝政的人。根據衛國巫師的報告,厲王就把被告殺掉。老百姓都不敢說話了,在路上遇見,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責議論了,人們再也不敢說什么了。”

  召公說:“這是阻塞人們的言論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嚴重。河流壅塞而崩潰泛濫,傷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要挖開水道,使它通暢流淌;治民的人也應開導他們,使他們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公卿以至列士進獻諷諭詩,讓盲樂師進獻樂曲;讓史官進獻史籍;讓太師進獻勸諫的箴言;讓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讓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讓各種樂工進諫,讓平民百姓把他們的話傳上來;讓近臣盡力規勸,讓王室成員彌補天子的過失,監察朝政;盲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之言教誨天子;讓國內元老將這些意見加以歸納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處理。這樣做事就不致違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財物用度都從這里出產;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澆之田,衣服、食物也從這里出產。人民用嘴發表意見,政事的好壞就列舉出來了。推行好的防止壞的,就能使財用、衣食增多起來。老百姓內心考慮的事能說出來,就應照著實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還有多少人會關心政事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說話了。過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厲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五、助讀材料

  1.關于《國語》作者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漢書·司馬遷傳》

  左丘明……復采錄前世穆王以來,迄魯悼智伯之誅,邦國成敗,嘉言善語……以為《國語》。

  ──韋昭《國語解·敘》

  昔左丘明將傳《春秋》,乃先采列國之史,國別為語,旋獵其英華,作《春秋傳》。而先采集之語,草稿具存,時人共傳習之,號曰《國語》,殆非丘明本志也。故其辭多枝葉,不若內傳之簡直俊健,甚者駁雜不類,如出他手。蓋由當時列國之史,材有厚薄,學有淺深,故不能醇一耳。不然,丘明特為此重復之書。何也?

  ──《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三“經籍十”引

  2.關于《國語》的評價

  《國語》記諸國君臣相與言語謀議之得失也。

  ──《釋名·釋典藝》

  《國語》一書,深厚渾樸,《周(語)》《魯(語)》尚矣。《周語》辭勝事,《晉語》事勝辭。《齊語》單記桓公霸業,大略與《管子》同。如其妙理瑋辭,驟讀之而心驚,潛玩之而味永,還須以《越語》壓卷。

  ──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九引陶望齡語

  吾讀《國語》之書,蓋知此編之中,一話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辭宏深雅奧,讀之味猶雋永。然則不獨其書不可訾,其文辭亦未易貶也。

  ──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九引戴仔語

  左氏《國語》,其文深宏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柳宗元《非國語·序》

  六、讀《國語·召公諫弭謗》(吳小如)

  《國語》是先秦史籍,相傳它的作者和《左傳》的作者是同一個人(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由于兩書內容比較接近,故《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有人甚至認為《左傳》和《國語》本是同一部書,原與《春秋》并存,互不相干,后人為了要把它同《春秋》拉上關系,便把其中與《春秋》有關的史實抽出來,分別附在《春秋》的各條之下,稱之為《左傳》;而容納不進去的剩余部分,便是現存的《國語》(參看近人錢玄同《〈新學偽經考〉序言》。這個說法我以為不可信。第一,從內容看,今本的《左傳》和《國語》有不少重復的地方,個別敘述還有出入,不可能出于同一個作者之手;而《國語》更不是被編寫《左傳》的人挑選之后的剩余部分。第二,從文筆看,《左傳》的作者顯得才華洋溢,文思暢達,因此在敘述史實時文學味道很濃,有不少夸張虛構的描寫,韓愈在《進學解》中稱為“左氏浮夸”,是有道理的。而《國語》的文章樸實無華,謹嚴拘束,沒有《左傳》那樣鋒芒外露,才氣縱橫。從文章風格來看,《左傳》往往出奇制勝,而《國語》則多以平正見功夫,顯然不是一個作者寫的,更不是一部書的兩個部分。這篇《召公諫弭謗》系從《國語》選出,足以說明其文章平正樸實的特點,以見出它與《左傳》異趣之處。

  這篇文章的確寫得簡潔樸實。召公進諫的一段話懇切扼要,并不像《左傳》中的外交辭令或《戰國策》中的游說之詞那樣變化馳騁,縱橫捭闔。他只是要把闡述的意見老老實實、有條有理地講了出來,這同樣也起到應有的感人作用。周厲王暴虐無道,沒有接受召公的勸諫,所以遭到可恥的下場;但作者記載這段歷史,卻是為了警告后來的統治階級(特別是最高統治者),應該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點,多聽聽底層社會的意見,天下才能長治久安。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第一段寫弭謗的由來。厲王所以要“弭”謗,是由于“國人謗王”;而“謗”的由來則緣于“厲王虐”,可見亂由上作,社會真正動亂的原因仍出于高高在上的專制君主。這一段寫厲王共四層,只用了四個字,暴君的面目就勾畫得一清二楚了。一是“虐”,二是“怒”,三是“殺”,四是“喜”。作為矛盾對立面的“國人”,作者著墨更少。開始是“謗”,不過是口頭上的不滿而已;而在厲王的淫威之下,人們最后只能用“道路以目”來表達內心的憤怒和悲怨。至于這些被迫害者身受的痛苦,作者卻借召公的口說出“民不堪命”來點明,筆墨經濟而有力。由于厲王用殺頭的辦法堵住了“國人”的口,從而感到高興,正寫出昏暴的統治者因取得暫時的成功而心滿意足的淺見陋識。厲王得意忘形地說的那句“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的狂妄之言,正與上文的“道路以目”相呼應。把一場嚴峻的社會矛盾只用這短短幾句話交代得如此周詳而深刻,不能不說作者的文字素養是相當卓越的。

  第二段的一、三兩節先后用了兩個比喻,這是借助于形象思維加強說服力。金圣嘆在他選批的《才子古文》中說:“前說民謗不可防,則比之以川;后說民謗必宜敬聽,則比之以山川原隰。”前一層以“川”喻“民之口”,是從消極方面打比方;后一層以“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是從積極方面進行比喻。看似兩喻并列,實則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即不僅不應消極被動地“防”,而且應該積極主動地“宣”。前一喻以“防川”與“防民之口”對舉;后一喻則把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分作兩層說,以與“宣言”對舉,文勢亦見出畸側之姿態。從修辭用字看,“防”有雙關義,擋水稱“防”(由名詞堤防轉為動詞),堵嘴也稱“防”(用其引申義);召公說“防”,以與厲王所說的“弭”相對照,其所以用“防”而不用“弭”,正是借“防”字的雙關義為喻以闡述防民之口的危害性。然后更用“壅”“潰”和“決”“導”為喻:“壅”和“潰”與“宣言”的性質是對立的,是從反面對照著說;而“決”和“導”與“宣言”的道理是相通的,是從正面對照著說。最后一節是結論,總承以上三節全部的內容,說明民之“言”只能“宣”而不能“壅”,在上文“弭”“障”“防”“壅”這幾個詞義近似的字里獨選出“壅”字來用,其目的在于暗中點醒厲王,“壅”的結果乃是“潰”,一潰則不可收拾,王朝的政權也就不存在了。這正是作者用字遣詞大費斟酌、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

  第二節是正面陳述,用以結上一喻,啟下一喻,最見出說理文邏輯嚴密,層次分明的特點。“故天子聽政”句以“故”領起,是承上啟下;接著用了個“使”字,然后羅列若干結構相同的并列句,至“耆艾修之”,用一“之”字截住。再用“而后”“是以”兩個轉折連詞把道理講完,顯得很周密完整。這里面又分幾個小層次。“獻詩”“獻曲”“獻書”,這是使王覽讀的;“箴”“賦”“誦”“諫”,這是使王聆聽的。這些見和聞的內容,都是在正常情況下提供的一般性意見,是從正面指出一個做國王的應當怎樣怎樣做。下面的“傳語”“盡規”“補察”以及帶有小結式的“教誨”和“修”,卻是由于國王有了過失而進言,是在非常情況下不得不講的特殊性意見,從反面指出做國王的一定不能怎樣怎樣做。可見這些句子雖同屬于并列的動賓句型,依舊有微細的差別,卻又層次井然,有條不紊。如果“聽政”的統治者真能把這些意見“斟酌”采用,自然會“事行而不悖”。至于相反的情況則略去未說,這是由于第一節已用比喻點透,無須重復了。

  召公說的“天子聽政”一節話,我以為是有根據的。這大約是西周初年為了鞏固王朝政權,統治階級才如此周詳地設官立法,從各個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對“天子”加以告誡和監督。到厲王時,這些規定可能早已廢墮不修了。召公之所以不憚煩地仔細陳述,其目的不外兩個:一是希望周初的既定之法重新恢復,二是對“文武之道”、“成康之治”有所憧憬,看似“發思古之幽情”,實帶有理想愿望的成分。具有正統儒家思想的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提倡“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與此正是一脈相承的。

  最后一段寫厲王不聽召公之諫而一意孤行所造成的后果,只有三句話。一句說厲王,一句說國人,最末一句說明國人和厲王之間的矛盾終于爆發,被統治階級的各個階層聯合起來對暴君進行了懲罰制裁。這中間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實的結局告訴了讀者,文筆簡勁到無以復加,而讀來卻余味無窮。魯迅先生提倡寫文章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這實際上意味著文章應該“濃縮”,即用最精練的語言寫出最豐富的內容來。這篇文章在這一方面適足以成為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范例。

  (選自《古文精讀舉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有刪節)

  七、《召公諫厲王弭謗》賞析(陸明)

  本文選自《國語·周語上》,是《國語》中的名篇之一,體現了《國語》記言重于記事的藝術特色。

  文章以明快而簡潔的筆調記述了春秋時期一則歷史事件:周厲王施行暴政,激起國人的不滿和指責。召穆公勸諫周厲王不能壅民之口,要“宣之使言”,而周厲王“弗聽”,繼續用高壓政策強禁輿論,結果國人奮起反抗,把周厲王流放到彘地。這一歷史事件,文章敘述完整,不僅有事件發生的前因,而且有發展和結果。但是作者并不滿足于敘述,而是立足于對歷史事件的評述,表達了“民言不壅”,必須“宣之使言”的真理。基于這樣的立意,文章把立意放在召公的諫詞上,充分發揮了對話與記言的藝術功力。全文共260多字,用于對話和記言的多達200來字,而召公的諫詞又是潑墨的重點所在,是全文的精華之筆,體現了《國語》用記言來評述人物與事件的特色

  [1] [2] 下一頁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國語》的相關知識。

  2、讀準“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讀音。

  3、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和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召公諫辭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虛心聽取批評的情操。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及省略句式。

  教學難點

  感受召公諫辭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

  體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二、結合注解,了解《國語》的相關知識。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從此一般都認為《國語》乃左丘明所作。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三、教師范讀。

  四、學生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召公(shào)       弭謗(mǐ)     

  瞽獻曲(gǔ)      瞍賦(sǒu)  

  矇誦(méng)      耆(qí)    

  隰 (xí)         阜(fù)

  五、學生結合注釋再讀課文、理解掌握文言實詞和文言句式。

  1、召公諫厲王弭謗

  諫:動詞,勸說,勸告。(鄒忌諷齊王納諫,)

  弭:消除,阻止

  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

  譯文:

  2、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目:用眼睛看看,名詞用作動詞。表示敢怒不敢言。

  譯文:

  3、是障之也

  障:防水堤壩,名詞用作動詞,堵住、阻隔。

  4、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親戚:古今異義。古:族內外的親屬;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譯文:

  5、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為:治

  譯文:

  (省略句,例子如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醫,使監謗者。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六、結合講解和譯文,學生三讀課文,分析內容。

  (一)解析第一段內容 

  1、請找出能體現厲王性格特征的詞語,說說厲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虐、怒、殺”暴虐兇殘、殘忍昏庸

  2、正由于厲王的行動,導致國人怎樣?(從文中找出原句)

  謗王——道路以目

  3、“國人莫敢言”,是國人真的沉默無語,俯首聽命了嗎? 

  沒有,而是即將“在沉默中爆發”,人民在沉默中孕育著反抗,這是高壓下的沉默,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

  (二)瀏覽第二段

  本段主要是召公的諫辭。

  1、召公對厲王弭謗的方法有何批評?(原文)

  明確:是障之也。(隨后用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來說明堵塞言論的危害性。并指出“為水”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導”,“為民”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宣”。)

  2、古代天子聽政如何廣開言路?

  明確:直接的:①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②瞽獻曲,③史獻書,④師箴,⑤瞍賦,⑥曚誦,⑦百工諫。

  間接的:①庶人傳語,②近臣盡規,③親戚補察,④瞽、史教誨,⑤耆、艾修之

  3、結合本段,說說天子聽政為什么要廣開言路?

  明確: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即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范人民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三)瀏覽第三段

  召公如此精辟的論斷,收到了應有的效果嗎?

  明確: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十、討論題。

  結合現實生活,談談課文對你的啟示。(假如你是一個領導者,面對群眾的意見你該怎么做?我們每一個面對別人對你的批評和意見,該怎么做?)

  十一、小結全文。

  《召公諫厲王誹謗》是先秦散文中的現實主義名篇。文章描寫了周厲王得知人民不滿后,不僅不加悔改,而且變本加厲地對人民進行鎮壓,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終于“流王于彘”,也從側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偉大,從而揭示出壓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歷史規律。更向領導者提出一個真理理:要廣開言路,多聽群眾的意見,聽不同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促進我們學習、工作、事業的順利健康發展。

  十二、作業布置

  下課后,請同學給我們提提意見,聽聽他們對我們都有什么樣的意見;回家后,請爸爸媽媽給我們提提意見,聽聽他們對我們又有什么樣的意見。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篇7

  召公諫厲王弭謗

  《國語》

  一:語言積累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和字形全正確的一組是[  ]

  a.弭(ér)  服貼(tiē)  拗開(ǎo)  鞠躬盡瘁(cuì)

  b.瘐斃(yǔ)  搭訕(shàn)  惦量(diàn)  召公(shào)

  c.兩訖(qì)  愜意(qiè)  壅(yǒnɡ)  輕手躡腳(niè)

  d.燥熱(zào)  晦氣(méi)  打烊(yànɡ)悚(sǒu)

  二:課堂點擊

  1、《國語》是我國最早的    體史書,共21 卷。傳為     所著。全書按不同國家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別是《國語》分別寫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則按年代編寫,長于記事。

  2、對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    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違背

  c、故天子聽政            聽:處理,判斷

  d、國人謗                謗:毀謗

  3、與“師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  )

  a、晉軍函陵

  b、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c、越國以鄙遠

  d、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4、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1)以告,則殺之。         (2)道路以目。

  (3)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

  (4)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a、(1)句和(3)句相同,(2)句和(4)句相同

  b、(1)句和(4)句相同,(2)句和(3)句相同

  c、(1)句和(4)句相同,(2)句和(3)句不同

  d、(1)句和(3)句不同,(2)句和(4)句相同

  以下兩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  ) 

  a、人民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財富、用度,于是就產生出來了。

  b、人民的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財富、用度,于是就產生出來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樣,人的財富用在這里,也產生在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樣,人的財富、用度是從山川中產生出來的。

  6、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誰與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們與你能在一起多長時間嗎?

  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幾個人和你在一起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與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召公是當時具有政治眼光的統治者之一,他已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

  b、文章的重點是召公的勸城之辭,說理運用“川壅而潰”的比喻,形象而貼切。

  c、本文是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對人民持不同態度的結果,很有說服力。

  d、周厲王是個極其殘暴的統治者,對于敢指責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殺了他們,因此人民都不敢說話了。

  8、一詞多義

  與    1.失其所與,不知 

  2.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3.秦伯說,與鄭人盟

  以   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以告,則殺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猶  1.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3.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流   1.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2.三年,乃流王于彘 

  3.三教九流

  三、選段在線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吾能弭謗矣  弭謗:消除批評

  b、是障之也    障:堵塞

  c、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    決:決定

  d、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違逆

  2、下列句式與其他三組不同的是

  a、防民之中,甚于防川

  b、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c、長于臣

  d、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3、下列句中加點詞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組

  a、親戚補察

  b、虢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

  c、為民者宣之使言

  d、猶土之有山川也

  四:延伸拓展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身體昳麗①。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②也;妾之美我③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練習

  1、下列注音正確無誤的一項是

  a、鄒(zǒu)忌   朝(zhāo)服衣冠(guān)   形貌昳(yì)麗

  b、謗(bàng)譏    期(qī)年之后   皆朝(cháo)于齊   八尺有(yǒu)余

  c、進諫(jiàn)  門庭(tíng)若市   時時而間(jiàn)進   復問其妾(qiè)

  d、窺(kuèi)鏡   王之蔽(bì)甚   由此觀(guān)之   孰(shóu)視之

  2、選出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

  a、明日,徐公來,孰視之。

  b、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c、 鄒忌修八尺有余。

  d、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3、下列加點字的用法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 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 吾妻之美我者也,私我也。

  c、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d、 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用法與“能面刺寡人之過者”中的“面”字相同的一組是(     )

  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殫其地之出

  ④君將哀而生之乎       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⑥木格貯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王之蔽甚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暮寢而思之。

  b、 燕、趙、韓、魏聞之。

  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 宋何罪之有?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以”與“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 以勇氣聞于諸侯。

  b、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c、 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

  d、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召公諫厲王弭謗

  一、語言積累1、b

  二、課堂點擊

  1、國別  左丘明 2、d  3、a  4、c  5、d  6、c  7、d 8、與:1.幫助;2.贊許;3.和、跟。  以:1.認為;2.依據,按照;3.因為,“是以”即“以是”。

  猶:1.如同,好像;2.尚且;3.還、仍。     流:1.流動;2.放逐、流放;3.流派、派別。

  三、選段在線

  1、d  2、b  3、d 

  四、延伸拓展

  1. c   2、d  3、c  4、b  5、c  6、c

  參考譯文

  鄒忌身高六尺有余,儀表俊美,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對著鏡子端詳,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徐公比,誰美?”妻子說:“您太美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比,誰美?”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來了一位客人,坐下交談時,他就問客人說:“我和徐公比,誰美?”客人回答說:“徐公可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一番,自認為不如徐公,又對著鏡子照了照,覺得相差很遠。晚上,睡在床上,心里琢磨著,認識到:“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她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人有求于我。”

  于是,他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偏愛我,我的妾割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們便都說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個城邑,嬪妃、近臣都偏愛大王;朝廷大臣都害怕大王;全國人民都有求于大王。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實在太深了。”威王說:“好。”于是下令:“文武大臣,官吏百姓,能當面指出我的錯誤的,給上賞;書面提出勸諫的,給中賞;在大庭廣眾之中議論批評我,傳到我耳朵里的,給下賞。

  命令剛剛宣布,文武百官紛紛前來提出批評意見,好象市場和廟會那樣擁擠。幾個月以后,有時偶爾有人來提意見。過了一年,雖然想提意見,但是也提不出什么了。  燕、趙、韓、魏四國聽到這種情況,都來朝拜齊國,這就是所謂:身在朝廷,修明國內政治,不用出兵,就能戰勝敵國,使別國臣服。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 篇8

  一、整體把握

  本文記敘周厲王暴虐無道,用高壓手段乃至殺戮來鎮壓人民的批評,他不聽召公的勸諫,結果被人民放逐,遭到滅亡的下場。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寫厲王弭謗的方法,寥寥幾筆,便寫出王虐民怨的狀況。

  第二段,寫召公諫弭謗,從正反兩面反復闡明不可“防民之口”,懇切有力。

  第三段,寫弭謗的結果,“流王于彘”,完全應驗了召公的諫言。

  全文重點是記述召公勸諫之詞。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勸諫厲王不能壓制人民言論,應像治水那樣予以疏導,讓人民對朝政暢所欲言,擇善而從,改正失誤,實現人民的意愿。內容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障之也”至“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說明厲王弭謗的危害性,可謂振聾發聵!“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具體說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會引起決堤泛濫,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讓人民講話,也必然會引起類似江河決堤泛濫那樣的嚴重后果。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結論,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張:“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讓老百姓把話說出來,才是為政者的正確途徑。

  第二層(“故天子聽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聽政”一句總領,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召公認為,天子處理政事,首先要廣開言路,讓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說出來,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這就是通過大大小小的各種官員,用詩、曲、書、箴等形式進言。“瞍賦”照應并小結獻詩、獻曲兩句,“矇誦”兩字照應并小結獻書、師箴兩句。“百工諫,庶人傳語”,著重寫平民進諫。“近臣盡規,親戚補察”,著重寫親近者盡規補察。因為是近臣,接觸君王的機會較多,所以應盡規勸之責;因為是王親國戚,對政治的混亂有切膚之痛,更應該彌補君王的過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瞽史教誨”是說使太師、太史用禮樂之道來對自己進行教誨,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前十句著重寫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這句著重寫聽取教誨。“耆、艾修之”則是對來自各方面的意見、教誨加以整理,作為君王治理朝政時的參考。“而后王斟酌焉”是說君王對上述各種意見考慮取舍,斟酌損益,從而決定施政方針。“是以事行而不悖”,只要按上面所說的辦,就能使國家政治立于不敗之地,也是“宣之使言”的必然結果。

  第三層(“民之有口也”至“其與能幾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民謗”直接關系到國富民強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個比喻的深入。即對待民“謗”不僅不能消極被動地“防”,更要積極主動地“宣”。金圣嘆在《才子古文》中說:“前說民謗不可防,則比之以川;后說民謗必宜敬聽,則比之以山川原隰。”這就更增強了勸諫的說服力。這兩個分句說明了“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也就是說,讓老百姓用嘴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就能夠從這里體現出來。“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緊承、小結“財用于是乎出”和“衣食于是乎生”兩句,也說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接下來,作者又從反面說明民“言”只能“宣”而不能“壅”的道理。也就是說,即使國君不能“宣之使言”,而采取堵塞的辦法,也必然是徒勞的,最終也是注定要失敗的。“胡可壅也”,“其與能幾何”,連用兩個反問句,使結論既簡潔有力、不容置疑,又顯得語重心長。這一段寫召公的諫言,滔滔不絕,一氣呵成,把召公的主張抒發得淋漓盡致。

  閱 讀 鑒 賞召公諫厲王弭謗文中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已經成為歷代傳誦的名言。《荀子•王制篇》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朝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都來源于此,可見這一比喻對后世影響之大。

  二、問題探究

  1.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1)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這篇課文句句相銜,邏輯嚴密。如第一段:“厲王虐,國人謗王。”“虐”是“謗”的原因,“謗”是“虐”的結果。下文的“民不堪命矣”,也源于“虐”和“謗”。而王的“怒、監、殺”是聽了召公勸告后的反應,由怒而監,由監而殺,具有內在聯系。“莫敢言,道路以目”又是“怒、監、殺”的結果。全文不過二百余字,卻具有“反、正、反”的兩次轉折。多用短句,每句大多三五字,最多也不過九句,句句擲地有聲,讀來有一種緊迫感,增加了課文的氣勢,也使課文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2)比喻生動形象。

  召公針對厲王的暴政,以“為川”為喻,警誡厲王要尊重民意,體察民情,弭謗猶如壅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寓說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把“民之有口”比喻為“土之有山川也”,從積極的方面指出,應當正確認識民“謗”,才能做到“行善而備敗”。

  (3)詳略得當。

  課文主要寫召公的兩次進諫,但詳略不一。前一次進諫,只用“民不堪命矣”五個字,可謂惜墨如金,是略寫;后一次進諫,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和類比、對比等論證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灑灑,是詳寫。對諫辭詳寫,對勸諫的原因和結果則略寫。詳者不嫌其繁,略者不顯其簡,恰到好處。就人物來說,召公詳寫,厲王和國人略寫。

  2.本文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

  召公

  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西周開國同姓功臣的后代,這時任厲王的卿士。作為西周王室重臣的召公,目睹了厲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亂局面,他不得不仗義直言,“民不堪命矣”,雖只有簡短的五個字,卻包含著召公內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哪知厲王變本加厲,采取了嚴厲鎮壓的措施,造成了“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這時,周王朝的統治危如累卵,在眾大臣緘口不言的情況下,召公不得不第二次進諫。他這一次進諫,一反原先的委婉之辭,而是直陳利害,嚴厲斥責厲王的做法是“障之也”。語氣的變化反映了形勢的變化,也是召公心情的變化。他的第二次諫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為喻,說明統治者如何對待百姓言論,關系著國家的興衰。先用“川壅必潰”,指出弭謗的危險性。這決不是召公故意夸大其辭,危言聳聽,而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再用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猶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讓人民講話,可以“行善而備敗”,達到“阜財用衣食”的目的。這段諫言,表現了他作為一個社稷重臣的遠見卓識,也反映出召公的良苦用心。

  當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觀點,顯然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為維護周王朝統治者的利益服務的。但他能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主張“宣之使言”,反對鎮壓措施,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厲王

  厲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課文刻畫了這個暴虐兇殘、剛愎自用、拒不納諫的獨夫形象。他不僅認識不到危機,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現了他的殘忍和昏庸。召穆公直言勸諫,厲王不但不聽,反而派衛巫監視敢于批評厲王的人,堵塞言路,屠殺謗者。他的暴虐和頑固,最終落得個“國人流王于彘”的下場。

  國人

  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國人”是與“野人”相對而言的。住在田野小邑的農夫叫“野人”,住在通都大邑里的工商業者叫“國人”。課文多次寫到國人,處處與厲王相對照,又暗合了召公的諫言。“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形象描寫,從側面表現了厲王的暴虐與國人的怨忿。最后的“莫敢出言”,不僅不敢議論國事,就連日常生活也不敢多言了,極寫國人受壓抑之深、沉默之至,恰似萬馬齊喑、山雨欲來之狀。

  二、歸納下列多義詞的義項。

  與

  1.失其所與,不知

  2.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3.秦伯說,與鄭人盟

  以

  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以告,則殺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猶

  1.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3.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流

  1.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2.三年,乃流王于彘

  3.三教九流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整理積累已學過的文言詞的義項。

  參考答案:

  與:1.幫助;2.贊許;3.和、跟。

  以:1.認為;2.依據,按照;3.因為,“是以”即“以是”。

  猶:1.如同,好像;2.尚且;3.還、仍。

  流:1.流動;2.放逐、流放;3.流派、派別。

  教學建議

  一、本文語言上代表了《國語》質樸平實的特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有些詞語與當時的典章制度有關,如“衛巫”“列士”“獻詩”“瞽”“瞍”“矇”“百工”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較少,屬于比較冷僻的詞語,教學中重在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的意思,不必在這些詞語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高中語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優秀范文(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高中語文《邊城》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學會專業的、探究性的閱讀小說。2、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情,品味洋溢著詩情畫意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描寫。3、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如翠翠、祖父。探尋人性之美。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品味民俗風情之美,探尋人性之美。...

  • 高中語文《項鏈》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目的:一、學習對小說情節進行分析說明,學習小說中通過心理描寫反映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方法。二、了解女主人公瑪蒂爾德悲劇產生的原因,并說明這一藝術形象在今天仍然具有的認識價值。...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 高中語文《琵琶行》說課稿模板(精選12篇)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琵琶行》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一、說教材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設計匯編(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 理解意象,通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2. 把握本課思想內容,在課堂上背熟一部分課文3. 體會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教學重點,難點1.朦朧詩的特點2.把握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義4.真正做到課堂背誦教學方法1.朗讀法:朗讀課文,...

  •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精選15篇)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我是,今天非常榮幸有這么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說課的內容分別是說教材,說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4篇)

    我于9月13日舉行了校內教學大比武《荷塘月色》第二課時課堂教學。《荷塘月色》是第三單元“走進自然”單元主題的一篇課文,它意蘊深厚,是幾代人傳誦傳教的名篇,可算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了。...

  • 高中語文《病梅館記》說課稿模板(通用2篇)

    一、關于教材《病梅館記》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外自讀課。作者龔自珍。由于作者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因此本文將淺顯易懂的易和思想內容深刻、藝術性強的難融為一體,從而使學生課外自...

  •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范例(精選15篇)

    教學目標:初步了解什么是語文、高中語文課本的特點、學習高中語文的方法和要求教學過程:一、歡迎你們:歡迎大家來到新洲一中陽邏校區。這兒將會成為未來三年大家生活和學習的地方,但愿這兒也能成為三年后的未來的日子里時時入夢鄉的地...

  •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公開課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并掌握雜文的特點;2、理解魯迅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態度【教學設想】雜文,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在中學教材中所剩無幾《拿來主義》是一篇比較集中體現雜文特點的佳作,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需要刪繁就簡,瞄準雜文...

  •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精選10篇)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幾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下面,我將會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部分來進行我的說課。一、說教材教材簡析:本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幾第幾冊第幾單元第幾課的課文,是一篇什么體...

  • 高中語文《飲酒》優秀教案設計(通用13篇)

    一、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悠然灑脫的心境,讀出詩歌的情感。2.將誦讀與傳統吟誦相結合,通過品讀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3.體悟陶淵明擺脫世俗名利的羈絆,回歸自然田園,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 高中語文《我不是個好兒子》教案匯總(精選2篇)

    課前播放閻維文的《母親》一、導入:同學們,課前我們欣賞了一組溫馨的畫面,還有閻維文一首深情的《母親》,歌詞中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

  •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重點知識點(精選2篇)

    1.乃①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②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

  •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優秀范文(通用13篇)

    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于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于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3d | 打开腿让我添你下面小污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浪潮网站 | 麻花豆传的最新一期内容是 | 国产乱妇乱子视频在播放 | 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 久操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按摩精油 | 粉嫩av蜜臀一区二区三区 | 色婷婷综合久色aⅴ | 女人被强╳到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 国产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色av成人 | 天天玩天天操天天干 | www.久久艹 |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浪潮的隐私保护 |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热 | 中国丰满熟妇AV | 丁香花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 | 久久国产中文娱乐网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夜色 | 亚洲一级在线播放a | xxxxx日本69| 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免费 | 天堂网91av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 小雪好紧好滑好湿好爽视频 | 久久亚洲精品小早川怜子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日日干日日操日日射 |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国产欧美成αⅴ人高清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噜 | 好男人社区神马WWW在线影视 | 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