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會課教案(精選3篇)
小學班會課教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為了讓學生感受濃濃鄉情和融融親情,增強學生與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親和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在端午節文化的搜尋、思索和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熏陶。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合作意識,鍛煉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活動時間
6月6日下午第二節課
三、參加人員:
一~六年級學生
四、活動內容
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寫一寫、學一學、縫一縫等方式,走進端午節,感受端午文化。
1、“秀秀我的小巧手”:一二年級縫制香囊、做五絲等;
2、“端午節知識知多少”:三年級學生做以“走近端午”為主題,重點反映端午的習俗,自己的`心聲、生活的體驗。
3、走進屈原詩詞:四年級學生通過誦背詩詞來理解端午文化。
4、 “我跟老師學一技”:五六年級學生重點學習粽子的名種包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用各種豆物作為佐料包粽子,并品嘗不同地方、不同的風格、不同特色的粽子。
活動結束后,綜合實踐活動老師6月8日之前(一二年級班主任)將活動方案電子稿發送教務處郵箱,字體四號宋體。活動期間,一、二、四、五年級進行拍照,每班選兩張最佳照片,由大隊輔導員收集后拷到教務處電腦。三年級每班上交五份手抄報。
小學班會課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等,體驗端午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活動時間】
6月12日
【活動地點】
本班教室
【活動準備】
收集與端午節有關的資料、準備材料。
【活動流程】
(一)走進端午。
主持人A:又到一年粽飄香,你們是否對華夏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呢?(生答)
主持人B:是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吧!
合:“粽葉飄香——話端午”主題班隊會現在開始!
(二)話說端午。
1、端午說由來。
主A: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那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別名嗎?關于端午節,你們又知道哪些傳說故事呢?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愛國詩人屈原因為擔憂國家興衰,憤而抱石頭投汨羅江自盡,而感動天下百姓,百姓為怕魚兒吃掉屈原尸體。于是用竹葉包成肉粽投入江中,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生講《曹娥救父的故事》、黃巢及伍子胥的故事)
2、端午話習俗。
主B: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
(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線、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等。)
主B:那你們知道在我們安慶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
(吃粽子、吃咸鴨蛋、劃龍舟、懸艾葉菖蒲、吃綠豆糕、撮五彩線等。)
主B:那大家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賽龍舟)
主B:誰能說說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
(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主A: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那你們知道粽子的由來嗎?
(屈原跳江后,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主B: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除了這些,你們還知道端午節哪些習俗的由來呢?(生結合屈原和黃巢的故事談喝雄黃酒、懸艾草的由來)
主B:端午的時候,人們還要佩香囊、撮五彩線呢,你們知道五彩線由哪五種顏色組成呢?人們為什么撮五彩線呢?
(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這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
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五彩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
3、端午賽詩會。
主A:我們知道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稱作“詩人節”。現在誰來朗誦一首與端午節有關的詩篇。(生可以選擇其他與端午節有關的.詩篇)
(1)七律《端午》(老舍)
(2)《浣溪沙》(宋·蘇軾)
(3)《端午》(文秀)
(4)《漁家傲》(宋·歐陽修)
主B: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4、端午習俗小游戲。
主A:今天,我們的許多活動也與端午節密切相連,我們先來猜個謎語:三角四棱長,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請問是什么呢?(謎底:粽子)
(1)包粽子比賽。
主A:下面我們就來個包粽子比賽,怎么樣?
(主持人講規則:每個小組選兩名同學,準備好材料,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小組包得又快又好。)
(2)撮五彩線比賽。
主B:接下來我們進行撮五彩線比賽。
(規則:每組兩人合作,把各自準備好的五彩線拿出來,待主持人喊“開始”,自己動手開始撮,看哪個小組合作的最好。
(三)描畫端午。
主A:為了紀念我們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我班的同學們都辦了手抄報,請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手抄報,并評選出優秀的手抄報。
(分小組展示手抄報)
合: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主B:“粽葉飄香——話端午”主題班隊會到此結束。現在請輔導員老師講話。
輔導員講話:看了剛才的主題班隊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們記住了屈原,記住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天,我把屈原的這句話送給同學們,希望你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勉勵自己,不斷進步!
小學班會課教案 篇3
步驟一:
學習王金戰、隋永雙的《英才是怎樣造就的》并歸納:學生需要養成多個好習慣,最后才能形成綜合優勢。
步驟二:
師生歸納總結:
(1)學習的習慣:
第一要刻苦,要舍得花時間。
第二要講究方法,要少走或者不走彎路。
(2)行為習慣:
第一是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
第二是開好頭。
第三是咬牙堅持。
第四是創造好環境。
第五是不找借口。
第六是要利用一切機會來鍛煉自己,習慣于為他人服務。
步驟三:點評幾位同學的習慣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問題,倡導大家這學期培養一個好習慣,對自己提出要求。
(學生可以談論,向別人咨詢,自身沒有發現的缺點。每位同學針對自己的缺點,提出一條自己認為培養的好習慣,作為本學期的一個目標。并把它以黑板報的形式公布出來,以便大家互相監督。)
步驟四:同學自由暢談——我要養成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不說話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不說話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不插嘴、不講話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不插嘴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珍惜時間、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做作業細心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做作業準確率高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做作業細心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學習認真刻苦,上課不開小差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積極發言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積極發言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按時做值日的習慣。
我要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不開小差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心平氣和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上課積極舉手發言的好習慣。
我要養成與同學和諧相處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