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和兔教案(精選4篇)
貓和兔教案 篇1
一、課文說明
貓和兔是我國各地普遍飼養的動物,也是兒童們所喜受的小動物。貓和兔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習動物知識,培養學生熱愛生物,以及發展學生觀察能力的較好材料。從本課開始,將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哺乳類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的知識。本課重點是認識貓和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學習這些知識可以為今后學習和建立“哺乳動物”的概念打下感性基礎,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從整體到部分的有順序的觀察方法。
本課與《鴿子和鷹》、《蝸牛》構成本冊的“動物”教學單元;從能力培養來看,屬于“觀察”的系列。
課文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觀察貓身體的外形特征。圖中畫的是貓的外形,貓的頭部和足。從課文中可以看到貓的全身長著毛,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貓的嘴里有尖銳的牙齒和長有倒刺的`舌。貓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縮,腳掌上長有肉墊。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觀察貓的運動。重點是觀察貓的走、跑、躥,以及上樹時的運動狀態。
第三部分指導學生觀察貓的食性。從課文中可以看到貓吃老鼠、吃魚,喝水,小貓吃奶。選擇這些內容主要是表示貓是肉食性的動物,貓是哺乳的動物,為以后建立哺乳動物、肉食動物等概念打下感性基礎。在本課不要求學生形成上述概念。關于貓的食物,教材里只講了貓吃老鼠、吃魚,但并不是說貓只吃老鼠、吃魚,而不吃其他食物。
第四部分指導學生觀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圖中畫的是家兔的外形,兔跳躍奔跑的動作,兔吃菜和小兔吃奶的情景。兔的外形特征是:全身長毛;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的運動方式是:跳著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時候吃奶,長大了吃青草、蔬菜。
由于有了研究貓的基礎,學生觀察研究兔可能會比較容易,很快便能完成。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和實物標本,再對貓和兔進行一次比較,重點是比較貓和兔的相同點:全身長毛;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時候吃奶。通過比較不僅復習鞏固了貓的外形特征,運動方式和吃食等方面的知識,而且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用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能力。
二、目的要求
1.指導學生認識貓和兔的外形、運動方式和吃食情況。(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長毛,小動物吃奶是重點)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重點是把整體分成若干部分,有順序地進行觀察)。
3.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小貓、小兔各一只(或貓和兔的標本若干個)。貓和兔的掛圖、幻燈片。
學生準備:有關貓和兔的圖片或照片。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提問:青蛙的身體分幾部分?螞蟻的身體分幾部分?鴿子的身體分幾部分?
2.講述:在以前的自然課里,我們學習了金魚、青蛙、螞蟻、蟋蟀、鴿子、鷹等動物的一些知識。在這節課里,我們再來觀察兩種動物——貓和兔。(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觀察貓的外形
(1)講述觀察目的:我們來觀察貓的身體是什么樣的。
(2)討論觀察方法:
①討論:根據我們以前觀察金魚、青蛙、螞蟻和蟋蟀等動物的經驗說一說,要觀察貓的身體是什么樣的,應該怎樣觀察?)
②教師小結:在觀察貓的時候,也應該像觀察青蛙、螞蟻等動物那樣,先看一看貓的整個身體是什么樣的,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然后再依次觀察各部分是什么樣的——什么顏色,什么形狀,長有什么等等。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結果:貓的身體分幾部分?貓的全身長有什么?
(5)教師小結:
(出示標有貓的身體各部分名稱的掛圖,或者用觀察時使用的小貓。)
貓的身上長有毛,毛的顏色各種各樣,身體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
貓和兔
(6)學生復述:貓身體的外形特征(要求能從整體到部分有順序地表述)。
(7)指導學生觀察貓身體的各個部分
①講解觀察重點:我們已經知道貓的身體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順序觀察這五個部分是什么樣的——什么形狀,長短大小如何,上面長有什么等等。
②小組觀察、討論。
③匯報觀察結果。
④教師小結:
(重點總結貓的牙、舌和足的特征)貓的嘴里有尖銳的牙齒,有長倒刺的舌。貓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縮,在腳掌上長有肉墊。
2.指導學生觀察貓的運動
(1)觀察貓的行走
①講解觀察目的和要求:我們來仔細地觀察一下貓是怎樣走路的?(觀察活貓走路有困難,也可以觀察圖片或幻燈片等)
②學生觀察、討論。
③匯報觀察討論結果。
(匯報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口述,也可以讓學生邊表述,邊表演。)
④教師小結:
貓在走路的時候,主要是靠腿和腳。貓在行走時,腳的移動規律是:如果右前腳先向前邁步,左后腳就會跟著往前走,接著是左前腳向前邁步,右后腳就會跟著向前走。
(2)觀察貓的奔跑
①講解觀察目的要求:下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貓是怎樣奔跑的?
②學生觀察、討論。
③匯報觀察討論結果。
④教師小結
奔跑是貓最快的一種運動方法。奔跑時,貓的四只腳常常是只有一只與地面接觸,甚至是四只腳一起離地。貓在奔跑時,四只腳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驟研究貓怎樣躥(往高處跳)?貓怎樣爬樹?
研究貓的運動,不要求學生記住貓的運動規律,只是給兒童打開一個思路,引起他們以后隨時注意觀察各種動物運動規律的興趣。
3.指導學生觀察貓的食性
(1)談話:貓吃什么?怎么吃?
(讓兒童根據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來敘述,教師根據情況再加以補充。)
(2)講述:小貓剛生下來時,還不會吃食物,是靠吃貓媽媽的奶長大的。貓長大后能吃魚和老鼠。貓吃食物時,用爪子幫助,用牙咬肉,用舌頭舔骨頭。貓捉老鼠時,先用耳朵聽,再用眼睛看,然后輕輕走近老鼠,突然一撲,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個捕鼠能手!
(3)討論:貓為什么能成為捕鼠能手?它的身體有哪些適于捕鼠的特點?
(4)講述:老鼠常常晚上出來尋找食物。貓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變得又大又圓,能看清出來尋食的老鼠。貓的耳殼能轉動,能隨時轉向聲音的來處,可以聽到老鼠活動的聲音。貓的牙齒銳利,便于吃肉,舌頭上長有倒刺,能把骨頭上的肉舔光。貓的爪子很尖銳,可以伸縮,腳掌上有肉墊,貓走路時把爪子縮回,走路沒有聲音。貓有這些特點,所以能成為捕鼠能手,我們要愛護它。
4.指導學生觀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出示兔的標本或掛圖,也可以看課本第24頁插圖。)
(1)提問:這是什么動物?你看見過兔嗎?
(2)小組討論:兔在外形特征,運動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
(3)匯報討論結果。
(4)小結:兔的外形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長毛。兔的運動方式是:跳著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時候吃
奶,長大了吃青草、蔬菜。
5.指導學生觀察比較貓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時間允許,學生能夠接受,可以組織學生對貓和兔進行比較。
(1)比較貓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講解比較重點:我們比較貓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從這幾方面進行:外形上的不同,運動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
②學生觀察、比較、討論。
貓和兔
標簽:幼兒園小班教案,幼兒園中班教案, 貓和兔,
③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④教師小結:貓的尾巴長,兔的尾巴短。貓的四肢長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長。貓和兔身體表面的主顏色不同,長短不同。貓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長。貓的嘴唇沒有裂開,犬齒和臼齒發達,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間裂開,門齒發達,舌上沒有倒刺。貓的爪銳利,兔的爪不銳利。貓吃魚和肉,免吃青草、青菜。貓走路時,四只腳先后著地,兔是“跳”著行走的。
(2)比較貓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講解比較重點。
按比較貓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時所提出的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②學生觀察、比較、討論。
③匯報討論結果
④教師小結:貓和兔全身表面長毛;身體都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貓和兔都用奶喂小動物。
鞏固
簡單概括本課教學內容。
布置作業
觀察貓和兔的生活,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貓和兔
貓和兔
貓和兔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氣體也容易溶解于水。
過程與方法: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進行氣體溶解于水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溶解實驗中認識到細致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意識到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
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難點】
研究氣體在水中的溶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裝30毫升水的燒杯2、筷子1、小勺2、食鹽20克、蘇打20克、汽水1、開瓶器1、注射器1。
【教學過程】
1、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學生觀察:打開桌上的紙包,說說知道里面是什么嗎?
2.教師提問:給20克的食鹽和20克的小蘇打同時放在同樣多的水中做溶解實驗,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誰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
3.引導實驗設計:怎樣進行這個對比實驗比較公平?
4.組織學生實驗: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5.匯報交流:
2、觀察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師出示汽水一瓶,搖一搖請學生觀察液體中出現的氣泡。
2.教師解釋:我們在搖瓶子時從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知道是些什么氣體嗎?
3.學生實驗:觀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紹操作步驟: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5.提問: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6.整理本節課的認識記錄到科學筆記本上。
拓展:怎樣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貓和兔教案 篇3
一、題目
大班科學活動:自制小茶壺
二、活動目標
通過自制小茶壺,發現茶壺的壺嘴高度要比壺身略高一些,但不能過高;通過操作,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和科技小制作的興趣;教師引導幼兒獨立完成制作活動,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塑料瓶、吸管、橡皮泥、透明膠帶、錐子、蚊香、牙簽、剪刀等。
五、活動過程
解決的問題:怎樣做個小茶壺?
幼兒討論:用盒子做茶壺的身體,用吸管做茶壺的壺嘴。
做一做:小茶壺。
戳洞:可提供蚊香、剪刀,引導幼兒用蚊香燙洞,用剪刀調節洞的大小。也可以用牙簽、錐子等工具戳洞;安裝壺嘴(用吸管作壺嘴);用橡皮泥(或透明膠帶)封住洞口。
試一試。
(1)壺嘴口的高度沒有壺身高。
(2)吸管在紙杯的上部,壺嘴口太高。
(3)吸管在紙杯的下部,壺嘴口和紙杯口一樣高。
說一說:我的實驗結果。
(1)還沒裝滿水時水就從壺嘴里出來了。
(2)水沒有從壺嘴里流出來,壺嘴口太高了。
(3)倒水時,水正好從壺嘴里流出來。
六、注意事項
1、引導小朋友給塑料瓶戳洞時,要注意安全,可以讓孩子用蚊香燙。
2、中班幼兒操作該活動,教師可事先在塑料瓶上戳好洞。
七、拓展思路
科學文藝:茶壺―一音樂律動(大班幼兒)
情節介紹:
幾個小朋友看見一只大茶壺覺得很好玩,一不小心打爛了。大家一起來做小茶壺,小茶壺做好了,倒上水試一試。呀!糟糕!茶壺漏水了,快來想辦法。經過大伙兒反復試驗,茶壺終于做得既好看又適用,大家唱著歌為客人倒水喝……
動作說明:
前奏時,六個小朋友手拉手小跑步上場,發現大茶壺,大家驚奇地指一指茶壺。
第一遍音樂,大家圍成圈抱起茶壺,你爭我奪,一個小朋友摔倒在地,茶壺摔爛了。
第二遍音樂,大家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對他搖兩次手,勸他別哭了,指一指小茶壺,拍一拍胸脯。
第三遍音樂,大家站成一排扮作小茶壺,前兩小節左手叉腰兩次,作壺把。右手自然下垂,手指微向上翹,身體隨之左右微微搖擺兩次。后兩小節左手叉腰,右手屈伸兩次,擺成小茶壺形狀(壺嘴低一些)。
第四遍音樂,一個小朋友為茶壺加水,前4小節扮作茶壺的小朋友把手中的銀紙屑隨音樂節奏撒出,作壺嘴漏水狀。后4小節大家慌忙調整壺嘴,右手屈伸抬高,身體隨之夸張地搖擺兩次(把壺嘴調得過高)。
第五遍音樂,小茶壺向兩邊傾斜,作倒水狀。前4小節小朋友把銀紙屑從肩膀處摔出兩次,作壺口漏水狀。后5小節大家再次慌忙調整壺嘴,右手屈伸降低些,身體隨之夸張地搖擺兩次(把壺嘴位置調得正好)。
第六遍音樂,前5小節大家邊唱歌互相欣賞自己扮作的小茶壺。后5小節,隨著音樂,向舞臺四個方向隨音樂作倒水請喝茶狀下場。
八、背景資料
連通器原理:將兩根兩端開口的玻璃管的下端用橡皮管連通,物理學中把這種上端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靜止在連通器內的同一種液體,各部分直接與大氣接觸的液面總是相平的,這就是連通器原理。
活動點評
小茶壺方案是根據連通器的原理利用簡單易得的材料巧妙地設計了小茶壺的活動。從內容的選擇上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操作簡單易行,取材方便,目標確定恰當,活動過程以幼兒探究壺嘴位置為線索,不斷改進茶壺的制作程序,最后完成成品的制作。整個活動注重了幼兒主體作用,開發了幼兒的原創力。
在制作的基礎上,教師在拓展方案中引導幼兒用舞蹈語言表現制作小茶壺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形式新穎,是以藝術的形式體現科技產品功能的一種嘗試和創新。
貓和兔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艾瑪的體色和大森林的關系。
2、獲得動物體色是保護色的經驗。
3、萌發對動物的興趣,樂意親近小動物。
活動準備:
課件、每人一張大象圖片。
活動過程:
一 、出示課件,引起興趣。
1、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件禮物,是什么禮物呢?
2、什么是捉迷藏?
師:今天艾瑪和小動物一起捉迷藏,你們看看艾瑪是什么樣子的?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怎么玩游戲的。
二、觀看課件,分段理解故事。
1、艾瑪可能會躲在什么地方呢?小鳥找到艾瑪了嗎?
2、小鳥發現了誰?它為什么一下就發現了熊貓和七星瓢蟲?
小結:原來我們發現一個秘密,這些小動物都找了一個顏色跟自己身體很接近的地方躲起來,這樣就不容易被發現了。小動物們也就是利用這個本領來保護自己,躲避天敵。
4、故事中的艾瑪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5、在生活當中,艾瑪還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三、拓展
1、觀看圖片中有誰躲起來來了?他們躲的好嗎?
2、小結:原來解放軍叔叔也是向動物學來的本領,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也是從動物那學到的本領,我們回去再發現發現。
四、幫助艾瑪的朋友躲起來。
1、出示大象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你喜歡哪只大象?為什么喜歡它?它們身上的顏色怎么樣?
小結:原來這些大象身上的顏色都是相近色。
2、請你們去想辦法,讓艾瑪的朋友躲起來。
3、展示幼兒作品。說說哪知大象藏的最好,哪知大象最容易被發現?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