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備課教案模板(精選3篇)
高中物理備課教案模板 篇1
【學習目標】
1、了解歐姆表的原理,學會使用歐姆表。
2、了解多用電表的電壓、電流、歐姆檔是共用一個表頭組合在一起的。
3、學會用多用電表測電流,電壓及電阻。
【學習重點】
歐姆表的原理和使用
【知識要點】
一、歐姆表
1、歐姆表的原理
歐姆表是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制成的測量電阻的儀表,可直接讀出電阻值,比用伏安法測電阻方便。
原理.如圖所示:
調零時,Ig=Er
測量時,I=Er+Rx
只要將對應Rx值的電流刻度I改為阻值Rx,即為歐姆表。
由于I與R的非線性關系,表盤上電流刻度是均勻的,其對應的電阻刻度卻是不均勻的且電阻零刻度在電流滿偏處。
2、注意:_____筆接歐姆表內部電源負極,而_____筆接內部電源的正極。
二、多用電表
1、原理:多用電表由一只靈敏的直流電表(表頭)與若干元件組成測量電路,每進行一種測量時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電路,其他部分不起作用。
(1)直流電流檔
直流電流檔的幾個檔位實際是由同一表頭________改裝而成的幾個量程不同的電流表。
(2)直流電壓檔:
直流電壓檔的幾個檔位實際是由同一表頭_________改裝而成的幾個量程不同的電壓表.
(3)歐姆檔(歐姆表)
2、多用電表的表面結構,多用電表可以用來測電流、電壓和電阻,其表面結構如圖所示。其表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表盤,共有三條刻度線,最上面的刻度線的左端標有“∞”,右端標有“0”,是用于測_______的.中間的刻度線是用于測________和________的,其刻度是分布______的,最下面一條刻度線左側標有“V”是用于測交流電壓的,其刻度是_________的。多用電表表面的下半部分為選擇開關,周圍標有測量功能的區域和量程。將多用電表的選擇開關旋轉到電流檔,多用電表就測量______;當選擇開關旋轉到其他功能區域時,就可測量電壓或電阻。
多用電表表面還有一對正、負插孔。紅表筆插____插孔,黑表筆插____插孔,插孔上面的旋鈕叫____________,用它可進行電阻調零,另外,在表盤和選擇開關之間還有一個____________,用它可以進行機械調零,即旋轉該調零螺絲,可使指針(在不接入電路中時)指在______端“0”刻線。
3、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
(1)使用前
①__________:調節歐姆表調零螺絲,使指針指向_______端O點;
②__________:將選擇開關置于歐姆表某一檔后,紅、黑表筆短接,使指針指向________的零(即右端“0”)。
(2)使用中
①使待測電阻和外電路_______。
②不能用手接觸表筆的金屬部分。
③使指針指在_______附近。
④換檔時________。
(3)使用后:
將選擇開關置于________檔或_______檔,并將表筆從插孔拔出,如長期不用應將電池取出。
4、回答問題
用多用電表測直流電流,直流電壓、電阻時,紅表筆和黑表筆分別是哪個電勢高?
【典型例題】
例1在使用多用電表的歐姆檔測電阻時,應
A.使用前檢查指針是否停在歐姆檔刻度線的“∞”處
B.每換一次檔位,都要進行重新電阻調零
C.在測量電阻時,電流從黑表筆流出,經被測電阻到紅表筆,再流入多用電表
D.測量時若發現表針偏轉的角度較小,應該更換倍率較小的檔來測量
解析若使用前檢查指針不停在歐姆檔刻度線的“∞”處,則應機械調零,A選項正確;每換一次檔位,都要進行重新電阻調零,B選項正確;在測量電阻時,電源是在表內,黑表筆接電源的正極,C選項正確;測量時若發現表針偏轉的角度較小,應該更換倍率較大的檔來測量,D選項錯誤。
例2如圖所示是把量程為3mA的電流表改裝成歐姆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電池的電動勢E=1.5V。改裝后,原來電流表3mA刻度處的刻度值定為零位置,則2mA刻度處應標為_______,1mA刻度處應標為_______。
解析r=EIg=1.53×10-3Ω=500Ω
2mA刻度處應標為R1=EI1–r=1.52×10-3=250Ω
1mA刻度處應標為R2=EI2–r=1.51×10-3=1000Ω
【達標訓練】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
A.歐姆表的每一檔的測量范圍是0~∞
B.用不同檔的歐姆表測量同一電阻的阻值時,誤差大小是一樣的
C.用歐姆表測電阻,指針越接近刻度盤中央時,誤越大
D.用歐姆表測電阻,選不同量程時,指針越靠近右邊誤差越小
2、有一個多用電表,其歐姆檔的四個量程分別為“×1”“×10”“×100”“×1k”,某學生把選擇開關旋到“×100”檔測量一未知電阻時,發現指針偏轉角度很大,為了減少誤差,他應該(D)
A.換用“×1k”檔,不必重新調整調零旋鈕
B.換用“×10”檔,不必重新調整調零旋鈕
C.換用“×1k”檔,必須重新調整調零旋鈕
D.換用“×10”檔,必須重新調整調零旋鈕
3、如圖所示的歐姆表刻度盤中,未使用時指針指A,兩表筆短接時指針指B。如果歐姆表的總內阻為24Ω,C是AB的中點,D是AC的中點,則C、D兩點的刻度分別為_____Ω、_______Ω。
24,724
4、使用多用表的歐姆檔測導體電阻時,如果兩手同時分別接觸兩表筆的金屬桿,則造成測量值(B)
A.比真實值大
B.比真實值小
C.與真實值相等
D.可能比真產值大,也可能小
5、如果收音機不能正常工作,需要判斷干電池是否已經報廢,可取出一節干電池用多用表來測量它的電動勢,下列步驟中正確的是……(C)
①把多用表的選擇開關置于交流500V檔置于OFF檔
②把多用表的紅表筆和干電池的負極接觸,黑表筆與正極接觸
③把多用表的紅表筆和電池的正極接觸,黑表筆與負極接觸
④在表盤上讀出電壓值
⑤把多用表的選擇開關置于直流25V檔
⑥把多用表的選擇開關置于直流5V檔
A.⑤③④①
B.②⑤①④
C.⑥③④①
D.⑥②④①
6、在如圖所示電路的三根導線中,有一根是斷的,電源、電阻R1、R2及另外兩根導線都是好的。為了查出斷導線,某學生想先將多用表的紅表筆連接在電源的正極a,再將黑表筆分別連接在電阻器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觀察多用表指針的示數,在下列選檔中,符合操作規程的是(A)
A.直流10V檔
B.直流0.5A檔
C.直流2.5V檔
D.歐姆檔
7、如圖為一多用電表的面板和指針所處位置,當此多用電表的選擇旋鈕分別置于
(1)歐姆“×100”檔時,示數為_______Ω.
(2)25mA檔時,示數為_______mA.
(3)5V檔時,示數為_______V.
2200,12.7,2.75。
高中物理備課教案模板 篇2
學習目標:
1.理解質點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種科學抽象,知道實際物體在什么條件下可看作質點,知道這種科學抽象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參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選擇參考系。
學習重點:
質點的概念。
主要內容:
一、機械運動
1.定義: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的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2.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運動,無論是巨大的天體,還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處在永恒的運動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二、物體和質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
①質點是用來代替物體的具有質量的點,因而其突出特點是“具有質量”和“占有位置”,但沒有大小,它的質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體的質量。
②質點沒有體積,因而質點是不可能轉動的。任何轉動的物體在研究其自轉時都不可簡化為質點。
③質點不一定是很小的物體,很大的物體也可簡化為質點。同一個物體有時可以看作質點,有時又不能看作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物體可以看成質點的條件:如果在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及物體上各部分運動的差異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體看做一個質點。
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將實際問題簡化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學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之一,這種思維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質點就是利用這種思維方法建立的一個理想化物理模型。
問題:
1.能否把物體看作質點,與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嗎?
2.研究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的運動,能否把汽車看作質點?要研究這輛汽車車輪的轉動情況,能否把汽車看作質點?
3.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質點嗎?
【例一】下列情況中的物體,哪些可以看成質點
A.研究繞地球飛行時的航天飛機。
B.研究汽車后輪上一點的運動情況的車輪。
C.研究從北京開往上海的一列火車。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運動的木箱。
課堂訓練:
1.下述情況中的物體,可視為質點的是
A.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研究地球自轉運動的規律。
C.研究手榴彈被拋出后的運動軌跡。
D.研究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
2.下列各種情況中,可以所研究對象(加點者)看作質點的是
A.研究小木塊的翻倒過程。
B.研究從橋上通過的一列隊伍。
C.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運動的木箱。
D.汽車后輪,在研究牽引力來源的時。
三、參考系
1.定義: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處在永恒的運動之中,在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擇另外的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來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做參考系。一個物體一旦被選做參考系就必須認為它是靜止的。
2.選擇不同的參考系來觀察同一個運動,得到的結果會有不同。
【例二】人坐在運動的火車中,以窗外樹木為參考系,人是_______的。以車廂為參考系,人是__________的`。
3.參考系的選擇: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選取參考系時要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使之對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的簡單。在不說明參考系的情況下,通常應認為是以地面為參考系的。
4.絕對參考系和相對參考系:
【例三】對于參考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參考系必須選擇地面。
B.研究物體的運動,參考系選擇任意物體其運動情況是一樣的。
C.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
D.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參考系。
課堂訓練:
1.甲物體以乙物體為參考系是靜止的,甲物體以丙物體為參考系是運動的,那么,以乙物體為參考系,丙物體是
A.一定是靜止的。
B.一定是運動的。
C.有可能是靜止的或運動的
D.無法判斷。
2.關于機械運動和參照物,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A.研究和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定參照物。
B.由于運動是絕對的,描述運動時,無需選定參照物。
C.一定要選固定不動的物體為參照物。
D.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地球為參照物。
高中物理備課教案模板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電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電,知道摩擦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
3.知道靜電感應現象,知道靜電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
4.知道電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初中知識的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
重點:電荷守恒定律
難點: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
預習導學→引導點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典型例題分析→鞏固知識→達標提升
【自主預習】
1.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即電荷和電荷.
2.原子核的正電荷數量與核外電子的負電荷的數量一樣多,所以整個原子對表現為電中性.
3.不同物質的微觀結構不同,核外電子的多少和運動情況也不同。在金屬中離原子核最遠的電子往往會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中自由活動,這種電子叫做自由電子。失去這種電子的原子便成為帶正電的離子,離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動而不移動,只有自由電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屬導電時只有在移動.
4.物體的帶電方式:
(1)摩擦起電:兩個不同的物體相互摩擦,失去電子的帶電,獲得電子的帶電。
(2)感應起電:導體接近(不接觸)帶電體,使導體靠近帶電體一端帶上與帶電體相的電荷,而另一端帶上與帶電體相的電荷。
5.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也不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轉移的過程中,電荷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6.電子和質子帶有等量的異種電荷,電荷量e=C。實驗指出,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都是電荷量e的。所以,電荷量e稱為。電荷量e的數值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測得的。
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摩擦起電是創造電荷的過程
B.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兩個導體接觸后電荷會消失,這種現象叫電荷的湮沒
C.接觸起電是電荷轉移的過程
D.玻璃棒無論和什么物體摩擦都會帶正電
8.關于元電荷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電荷就是電子B.元電荷是表示跟電子所帶電量數值相等的電量
C.元電荷就是質子D.物體所帶的電量只能是元電荷的整數倍
【互動交流】
思考問題
1、初中學過自然界有幾種電荷,兩種電荷是怎樣定義的?它們間的相互作用如何?電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2、電荷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呢?
一.電荷
1.電荷的種類:自然界中有種電荷
①.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上所帶的電荷,叫電荷;
②.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所帶的電荷,叫電荷。
2.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同種電荷相互,異種電荷相互。
二.使物體帶電的三種方法
問題一:
思考a:一般情況下物體不帶電,不帶電的物體內是否存在電荷?物質的微觀結構是怎樣的?
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電,為什么摩擦能夠使物體帶電呢?實質是什么呢?
(1)原子的核式結構及摩擦起電的微觀解釋(原子:包括原子核(質子和中子)和核外電子。)
(2)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不同.
實質:電子的轉移.結果: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帶上了等量異種電荷.
1.摩擦起電
產生?結果?
實質:摩擦起電實質是電子從一個物體到另一個物體上。得到電子,帶;失去電子,帶
例1.毛皮與橡膠棒摩擦后,毛皮帶正電,這是因為
A.毛皮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了B.毛皮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了橡膠棒上了
C.橡膠棒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了毛皮上了D.橡膠棒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毛皮上了
問題二:
思考a:接觸帶電的實質是什么呢?
思考b:兩個完全相同的帶電導體,接觸后再分開,二者所帶電量怎樣分配呢?
電中和現象及電荷均分原理:
a.兩個帶電荷的物體相互接觸后都不顯電性,這種現象叫做電中和現象。
b.兩個相同的帶電金屬導體接觸后,電荷要重新分配,這種現象叫做電荷均分原理。
2.接觸帶電
產生?結果?
實質:自由電子在的轉移。
例2.兩個完全相同的金屬球,一個帶+6×10-8C的電量,另一個帶-2×10-8C的電量。把兩球接觸后再分開,兩球分別帶電多少?
問題三:
(1)思考a:金屬為什么能夠成為導體?
(2)【演示】
思考a: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導體A,箔片有什么變化,現象說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
思考b: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箔片什么變化,這種現象又說明什么呢?
思考c:在上一步的基礎上,再讓A和B接觸,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呢?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呢?
(3)什么是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感應起電的實質什么呢?
3.感應起電
⑴靜電感應:當一個帶電體導體時,可以使導體帶電的現象,叫做靜電感應。
⑵感應起電:利用靜電感應使金屬導體帶電的過程。
實質:自由電子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規律:近端感應種電荷,遠端感應種電荷。
靜電感應的原因?
分析物質的微觀分子結構,分析起電的本質原因:把帶電的球C移近金屬導體A和B時,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使導體上的自由電子被吸引過來,因此導體A和B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感應起電也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是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電荷守恒定律.
例3.如圖所示,將用絕緣支柱支持的不帶電金屬導體A和B接觸,再將帶負電的導體C移近導體A,然后把導體A、B分開,再移去C,則
A.導體A帶負電,B帶正電
B.導體A帶正電,B帶負電
C.導體A失去部分負電荷,導體C得到負電荷
D.導體A帶正電是由于導體B的部分電子轉移到A上,故A、B帶等量異種電荷
小結:使物體帶電的方式及本質
三.電荷守恒定律
1、電荷守恒定律的兩種表述:
表述一:
表述二: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總是保持不變。
例4.關于電荷守恒定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一個物體所帶的電量總是守恒的;
B.在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情況下,一個系統所帶的電量總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系統內的等量的正負電荷即使同時消失,但是這并不違背電荷守恒定律;
D.電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著帶電系統一定和外界沒有電荷交換;
四.元電荷
閱讀課本并回答
(1)電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單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電荷?一個電子就是一個元電荷嗎?
(3)元電荷的數值是多少?它的數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學家測定的?
(4)什么是比荷?電子的比荷是多少?
1.電荷量:電荷的多少,簡稱電量。單位:,符號:
2.元電荷是一個電子或質子所帶的電荷量,它是電荷量的最單位。
元電荷的值:e=,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測定。
注意: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數倍。就是說,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
3.比荷(荷質比):帶電體的與其的比值。
比荷:電子的電荷量e和電子的質量me的比值,為C/㎏
例5.關于物體的帶電荷量,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帶的電荷量可以為任意實數
B.物體所帶的電荷量應該是某些特定值
C.物體帶電+1.60×10-9C,這是因為該物體失去了1.0×1010個電子
D.物體帶電荷量的最小值為1.6×10-19C
例6.5個元電荷的電量是________,16C電量等于________元電荷.
五.驗電器和靜電計
1、人們選用什么儀器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閱讀課本了解驗電器和靜電計的結構和功能靜電計(指針式驗電器)
2、思考:是否只有當帶電體與導體棒的上端直接接觸時,金屬箔片才開始張開?解釋看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