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師試講教案(通用3篇)
小學語文教師試講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憶鐵人》是一篇人物回憶,課文通過鐵人在一次檢查托兒所工作中知錯就改的事例,表現了鐵人關心群眾,勇于承認錯誤、嚴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質。全文可分兩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鐵人的情況。第二段(第2-4自然段)具體寫了鐵人去托兒所時發生的一件事。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課文多處寫了鐵人的實際言行,有些言行寫得十分細膩、含蓄,從平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反映出鐵人不閏凡的心靈美。
2."注意人物的言行"是本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寫入的文章,人物的品質特點、性格特點,總是通過人物具體的言行反映出來的。閱讀時要引導學生透過人物的言行,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概括出人物特點。
二、教學目標
1.懂得閱讀寫人的文章,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初步學會抓住人物的言行,看出人物的特點。
2.學會本課生字9個,理解22個詞語的意思。
3.感受鐵人王進喜關心群眾生活、嚴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質。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人物的言行、剖析人物品質。
四、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投影片。
五、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自學生字新詞。學會9個生字,讀準多音遼"得、咳、卷、數、還",理解詞語意思。
3.給課文分段,讀議課文第一段,完成部分書面作業。
(二)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出示課題:你知道"鐵人"是誰嗎?(簡介"鐵人")
"鐵人"名王進喜,是全國的勞動模范,大慶油田工人的英雄代表。他出身在甘肅省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給地主放牛,15歲就在玉門油礦做苦工。解放后,在開發大慶油田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帶領鉆井隊勘探石油,為我國石油工業作出了貢獻,"鐵人"的名稱就是在油田大會戰中流傳開來的。后來,他擔任鉆井指揮部副指揮,1970年因病逝世。
從課題來看,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寫人)
課文是一篇人物回憶,他回憶了鐵人的什么往事,我們一起聽課文的錄音。
2.聽課文錄音。
聽了錄音,你對鐵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自學課文。
(1)自學生字,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解釋帶點字的意思,并理解詞語的意思。
川流不息敦實淳樸過失
良師諍友排解輾轉反側
(2)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總得(dédéi)咳(hāikē)卷(juǎnjuàn)煙
歷數(shǔshù)還(huánhái)嘴輾轉(zhuǎn)
(3)讀通課文,說說課文寫了"鐵人"哪些事,著重寫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反饋。
(1)指名認讀生字,注意字形:矛、策、輾
(2)讀準多音字,結合完成作業1,并給別一個讀音的字組詞。
(3)朗讀課文,說說課文著重寫了一件什么事?是哪幾個自然段?
5.給課文分段。
6.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這一段有幾句話:分別告訴我們什么?
第1句:我和鐵人同往。
第2句:鐵人身邊人很多。
第3句:他們找鐵人的目的。
第4句:"我"對此的感覺。
第5句:鐵人的內心表白。
(2)你對哪句話的印象最深?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擔任了……仍舊像……在家……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出去……團團的人群"
"你走到哪兒,啊兒就是接待站。"
"有什么辦法?咱們是共產黨員嘛!這些不上串的事,總得有個人管嘛!家屬大嫂沒柴燒,十幾公里外的鉆工就覺得冷了。咱們不能把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光放在書架上文件夾里嘛!"
"家屬大嫂沒些燒,十幾公里外的鉆工就覺得冷了"真是這樣的嗎?是哪里覺得冷了?鐵人這樣說明什么?
"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是什么?
怎樣做是"把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光放在書架上文件夾里"?
"不能把馬列主義和黨我政策,光放在書架上文件夾里"又該怎么做?
句子中的"咱們""有個人""咱們"各指誰?(王進喜、共產黨員、共產黨員)
整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3)齊讀鐵人說話的話。
(4)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鐵人怎樣的思想品質?
7.有感情朗讀第一段。
8.完成作業1、2、3題。
和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讀議課文第二段,結合課后2題,抓住人物言行體會鐵人關心群眾、勇于承認錯誤、嚴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質。
2.完成部分書面作業。
(二)教學過程
1.復習第一段主要內容。鐵人是怎樣"把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
落實到行運中去的?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實例。
2.讀議第二段。
(1)自由讀課文,完成填空:
課文第2、3、4自然段具體敘述了鐵人(去托兒所時發生的一件事)。鐵人到家屬基地去,聽見孩子哭聲(就急步推門進去氫阿姨批評了一頓),后來知道(那位阿姨抱的是別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是她的親骨肉,就讓司機把車開回托兒所表示歉意),到了晚上(他又深深責備自己做了低水平的事,贊揚那位阿姨的高尚品質,直到熄燈,他躺在床上還在思考)。
(2)從這件事中,體現了鐵人鐵人怎樣的品質特點呢?我來看看他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默讀課文,要求:
①用不同的符號分別劃出寫鐵人語言、行動和神態的語句。
②聯系上下文體會鐵人當時心里是怎第想的?
③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鐵人是怎樣的人?
和學習小組的同伴討論上述問題。
(3)集體交流:
①"剛踏進托兒所大門,就聽見哇哇的哭聲,鐵人急步推開保育室的門進去。"鐵人心想:怎么?這些鉆工的孩子在托兒所為什么哭?鉆工們在野外苦戰,他們的孩子得不到照顧怎么行?(體現了鐵人關心愛護鉆工子女,關心群眾生活。)
②鐵人激動地批評她說:"鉆工們在一線苦戰,你卻任由他們的孩子哭?……"("激動地批評"寫出了鐵人當時對托兒所阿姨沒有照顧好孩子的不滿和氣憤之情,表現了他對鉆工子女的疼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鉆工生活的關心。)
④鐵人睜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機喊道:"掉頭,回去!"
"哦?……咳!"兩個嘆詞加三個標點符號,寫出人鐵人聽了那位干部的話,明白了事情真相后的反應。"哦?……"表達了鐵了由驚疑到醒悟的心情:竟有這樣的事?我怎么說沒想到也不去了解一下?
"咳!"表達了鐵人從后悔到自責的心情:我怎么不調查清楚就亂批評人?我讓那位阿姨受委屈真太不應該了!我這急性子又做錯事了!……"掉頭,回去!"果斷而干脆的語言,表達了鐵人立即去向那位阿姨承認過錯的決心。表現了鐵人嚴格要求自己,勇于改正過錯的思想品質和擔率、直爽的性格。
⑤鐵人開完全回來,抖落了身上的雪花,坐著默默地卷煙抽。
"……坐著默默地卷煙抽"寫出了鐵人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休息時間,還在思索白天在托兒所的事。他在深刻反省自己的過錯,表現了他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和對自己思想作風的嚴格要求。
⑤好一陣兒,他還在床上輾轉反側。
"輾轉反側"寫出了鐵人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想自己該怎么向那些可敬的無名英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水平?表現了鐵人虛心、真誠、嚴以律已的好品質。
(4)有感情朗讀這幾句話。朗讀指導。
3.小結
小學語文教師試講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閱讀"學習提示",概括學習方法。
2.完成全部書面作業。
3.有感情朗讀全文。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從這篇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出鐵人怎樣的思想品質?鐵人的這種品質特點,我們是怎樣體會出來的?(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特點,這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
2.根據學習方法,學習"提示"。
(1)自讀"學習提示",劃出重要的句子。
(2)怎樣閱讀寫人的文章?
找出--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
體會--人物內在的心理活動
想想--反映人物怎樣的特點
3.小結:通過人物外在的語言、神態和動作描寫,我們可以體會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人物的品質特點。
4.練習:
(1)根據鐵人"默默地卷煙抽"這一動作,聯系上下文內容,想像他當時會想些什么?
(2)根據"他一把舉起了小娃,看著,看著,緊緊地摟在胸前。"這一動作描寫,想像,此時此刻,鐵人會想些什么?
(3)看到這里,身旁的那位阿姨又會想些什么?
5.有感情朗讀全文。
6.完成全部書面作業。
小學語文教師試講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寫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下來。
2、通過朗誦、書下注釋理解詩句的內容,激發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3、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思鄉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思鄉之情。
三、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體會到了詩人對家鄉的眷戀,哪位同學知道其他關于思鄉的詩歌呢?(學生自由回答)大家還記得我們之前學過的《靜夜思》嗎?那我們一起有感情地齊背這首詩。那么今天,老師將和大家一起再學習一首同類型的詩歌——《秋思》(學生齊讀題目,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張籍呢?學生舉手回答后,教師出示ppt中張籍的文學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自學生字詞,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3、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分小組比賽朗讀、男女生賽讀。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學生舉手朗讀。舉手說一說:這首詩歌名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明確:在秋天時的所見所思。
2、這首詩講了什么內容?
明確: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齊讀前兩句,學生思考回答:
①“洛陽城里見秋風”,僅僅是要說秋天到了嗎?
明確:
秋天大雁南歸,秋風蕭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鄉之情,增添悲涼的氣氛。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卻不可見。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客居他鄉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更能勾起羈泊異鄉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
②“意萬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確:要表達的東西很多。作者離開家鄉和親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離開家那么久,你會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自由回答,表達思鄉意思即可。
4、學生齊讀三、四句,分成小組討論:
①作者為什么會把封好的信又拆開了呢?
明確:
因為詩人要說的話太多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還怕落下什么沒有寫在信上,所以才會又打開來看,再多寫點。
②從這兩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濃濃的思鄉之情。
③作者想說的話能都寫下來嗎?為什么呢?
明確:
不能,因為作者想說的太多了,信紙根本不夠寫,不夠作者表達,而且“匆匆”也說明了寫家書時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時間讓作者把想寫的內容都寫下來。通過這個細節,我們仿佛看見了詩人急切地要與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鄉而紛亂,所以才出現了“又開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書信,是聯系游子親情的紐帶,所以詩人借家書寫思念家鄉之情的詩很多。如,唐代孟郊《歸信吟》中說的“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當書信被捎走的時候,詩人的心也隨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讓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與家書有聯系的詩歌,積累下來。
(五)小結作業
小結: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常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作業:
1、背誦《秋思》,積累與家書有關的詩句。
2、如果你也是離家很久的游子,請你寫一封家書給父母,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時,由于學生經驗不夠,對于思鄉類型的詩歌把握得不夠深刻,所以應該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思鄉的詩歌進行比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兩首詩的比較表格,對比分析,并在進一步的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總結思想類詩歌的特點。
《秋思》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好!
我這節課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語文上冊第二單元《5、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從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學法指導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簡單的談談自己的感受,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導、幫助!
一、明確教材地位
小語教材是按單元編排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教師要圍繞“主題”來設計和組織教與學的活動,做到心中有目標,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學生。
第九冊語文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濃濃的思鄉情”,單元單元訓練重點有三個:
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作者對家鄉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二是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領悟到都是抒發思鄉的情感,思鄉的方式、寄托的對象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景物或事物表達出來;
三是通過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情感積累。
《秋思》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詩人張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二、設計理念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里最亮麗的瑰寶,或喜或悲,或敘或議,濃縮在方寸之中,讀來令人神思激蕩。
《秋思》語言平實而情韻綿長,詩歌的語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發揮的空間,按照新課標提出的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要求,本節課旨在通過引領學生經歷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即: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詩人的內心感受,進入古詩描寫的意境,在朗讀吟誦中感悟古詩的意蘊和情感。
為了引導學生能從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讀出詩人潛藏的濃郁情感,領悟詩人復雜深沉的鄉情,教學中,教者力求通過主線問題的探究,引導學生讀、思、議,并展開豐富的想象,很快進入特定的思鄉懷親的情境,營造出濃烈的思鄉氛圍,使學生、教者、作者融為一體。在品讀感悟、合作交流中訓練學生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背誦,積淀優秀經典文化的興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能有所發展和提升。
三、內容確定
單元訓練重點和本課教學重點,本節課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并會背誦、默寫。
2、結合注釋,邊讀邊想象,讀懂古詩大意。
3、在具體的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學習作者敘事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詩意,品味詩句,在反復誦讀中積累語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在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學習作者敘事抒情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策略的選擇
本節課,我綜合運用以下教學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1、讀思結合法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課采用誦讀為主,讀思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多層次,多形式朗讀課文的方法,幫助學生領會古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同桌之間討論問題,交流看法,充分發揮同伴的智慧,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互助中進步,在交流中成長。
3、情境教學法
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積了一些生活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一些具體生動的場景,可以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內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達,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和語言表達得到發展和鍛煉。
五、學習方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個別朗讀、互相讀、自由讀、默讀、放聲誦讀,反復吟誦,教師富有感染的范讀、引讀,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觸文本,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以讀增智。學生在朗讀中仔細咀嚼語言文字的“味道”,體味語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語言文字的魅力,讀出語言文字的精彩!營造出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的古詩詞教學氛圍。
六、教學思路和流程。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朗讀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名句導入新課,理解詩題的意思。
因為這首詩學生前面已經學過了,所以就將同學們熟知的詩句歸類整合到一塊兒,通過誦讀,把學生帶到思鄉詩的氛圍中來。
(二)讀古詩,在讀的基礎上,練習讀出節奏,再讀古詩了整體把握古詩大意,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三)品詩、入境。
在這個環節,首先是以一個大問題“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作者的思鄉之情?”抓住詩中“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等關鍵詞來啟發學生默讀思考,深入文本內容,為學生找準思維的支點,也是作者情感生發,教學重難點內容的突破點。
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導學生展開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聯系生活實際,訓練學生語言,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對比遷移,明白張籍在洛陽見到的是什么,見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復雜的內心,指導學生在誦讀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從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鄉之情的濃烈,寫封家書的艱辛與不易。
在充分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通過不同層次的引導語,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將濃烈的思鄉情流露出來,表達出來,古詩誦讀自然有了韻味,學生的感受也更豐富了,這既是學生體會古詩表達情感的過程,也是對古詩的意思和內容的再認識。
(四)主題升華,悟詩情
補充了孟郊的《歸信吟》中的詩句,更加凸顯了詩人的無奈,凄涼,甚至還有對捎信人的囑托。最后,在配樂反復吟誦整首詩和詩題,學生早已熟讀成誦了,情感得到升華,再度彰顯秋思主題,與導入呼應,結構完整。寫作手法的探討自然明了,點到為止,沒做過多分析。
(五)拓展閱讀
補充閱讀了古人思鄉名句,在誦讀積累的基礎上,簡單比較了詩人表達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勵學生讀更多的思鄉詩,提前印發的閱讀材料,讀一讀,背一背。激發學生主動背誦古詩詞的興趣,輕輕開啟誦讀經典的大門,幽幽書香伴隨還成長。
(六)作業設計
課后作業設計體現了分層、開放式作業的要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設計了基礎性的默寫,難度較大的習作練習,小學主要是練習寫記敘文,古詩中已經提供了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教師提醒學生在寫作時注意,習作的內容就會更具體,明白。
選做題,唱一唱思鄉的歌曲,背一背思鄉詩詞屬于實踐性作業,鼓勵學生自主實踐,全面發展。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成功的板書設計,可以突出知識的重點與關鍵,給學生以啟迪,本課的板書設計是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的,主體由古詩重點詞語主要內容組成,古詩表達的思鄉情及敘事抒情的寫作特點,整個板書簡潔、明了。
七、教學反思
(一)目標達成情況
本節課,學生的朗讀、誦讀練習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讀、背誦目標。在回環往復的誦讀中,感悟了作者的思鄉之情,了解了敘事抒情的寫作方法。默寫古詩和改寫故事在第二節課上得到落實,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課件制作及運用
課件選用了和秋天很協調的深色圖片做幻燈片的背景,設計簡潔樸素,呈現的是本課重難點,較好地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這節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問題,懇請各位領導、老師們針對這節課和古詩詞教學方面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