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萬能教案模板(精選4篇)
小學語文萬能教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寫本課的10個生字,理解本課的生詞,積累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品讀語言,體會其含義,感情劉伯承、鄧小平的軍事才能及軍事家的風范。
學習文章表達順序上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知劉伯承、鄧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達順序上的特點。
教具準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和安排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
1.有誰知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歷史故事呢?請講給同學們聽聽。
2.同學們聽后,說說你們的體會吧?
3.提示課題:
我們今天要見識見識劉伯承、鄧小平是如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
4.板書課題:劉鄧大軍渡黃河。
二、了解內容
1.問題設置:文章寫了什么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理解詞義,了解文章的內容。
3.自學交流匯報。
(1)讀準字音,辨別字形。
駐(zhù)捷(jié)偵(zhēn)署(shǔ)偽(wěi)毯(tǎn)碟(diě)籌(ch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詞語。
廣闊無垠敏捷夜以繼日序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3)文章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注意文章中的相關住處如:時間、地點、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劉鄧的渡船向黃河南岸急駛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劉鄧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午認錯劉鄧大軍渡過黃河。
三、質疑、討論
1.學生自讀、思考:同學們在理清文章思路時,發現文章在記敘順序上有什么特點?
2.交流自己的發現,暢淡感悟。
文章運用了插敘,更體現了劉鄧部署的精心,讓我們感悟劉鄧的才能。
3.讀課文,感悟。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2.說說文章在記敘順序上的特點。
3.劉伯承、鄧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體現出來了呢?
二、學生品讀課文
1.學生自讀、思考:劉伯承、鄧小平的精心部署體現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學生自讀,在課文中圈點、批注。
(2)小組合作探究。
(3)班內交流匯報。
1劉鄧的輕松、胸有成竹。
a.“敵不怕我們渡河寂寞……渡河完畢了!”
b.“不明修棧道,怎么能暗度陳倉呢!”
c.渡河之前……準備工作。
2渡河順利。
a.船像離弦之箭,向黃河南岸急駛而去。
b.午夜時份……渡過了黃河天險。
c.本來……部隊根本未進入陣地。
2.激情朗讀,感悟劉鄧部署的精心。
3.想想歷史,看看今朝,我們想說些什么呢?
小組交流。
三、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學習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識、能力、思想觀念上的收獲吧,并與同學們分享。
小學語文萬能教案模板 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對普通勞動者的尊敬之情。
3、學習課文描寫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課文描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感受“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對普通勞動者的尊敬之情。
教學難點:
品味老人話語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習課文描寫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課文寫法描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設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偉大的。指名讀、齊讀。
2、為什么要讀這句話呢?因為這句話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學們學完這節課后就會明白這句話的道理。
二、導入新課。
1、大家都有過各種各樣的理想,比如做科學家、畫家、醫生、運動員等等。可是,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做這種工作呢?(板書:掃路人)
2、指名說說想不想,并陳述理由。
3、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為什么要寫“掃路人”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這樣的掃路人。(補全題目,板書:天游峰的)
4、齊讀課題,突出“天游峰”和“掃路人”。
5、從課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課文既寫了天游峰,又寫了掃路人)
6、課文洋洋灑灑幾百字,實際上就是寫了這兩個方面,那么天游峰是個怎樣的山峰,這位掃路人又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三、品讀課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險”。
1、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天游峰是個怎樣的山峰?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用畫出文中寫天游峰的語句,讀讀這些語句,想一想天游峰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2、學生帶問題默讀課文,自讀自畫自悟,師巡回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
3、交流:(指名說,相機出示第2節、第7節(第7節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天游峰的高、險)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險峰。”(險)“九百多級石梯”,(高,臺階多)“銀絲”、“拋”、“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險)。教學時抓住“拋”字用換詞法(落)指導學生朗讀感悟。
②“終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來反襯天游峰的高和險,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會“好不得意”)
③“頂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臺階多,要登上去很累)“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險)
④指導看圖體會。
4、整體出示第2、7兩節(第7節最后一句不出示)。聽課文配樂朗讀,體會天游峰的高、險。
5、齊讀這兩節。
6、天游峰是這樣的高這樣的險,臺階是這樣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卻要天天掃這些臺階——(紅色顯示第7節最后一句)
①齊讀。
②我為什么要倒抽一口氣?(因為天游峰又高又險,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掃路人這樣不怕危險,不顧勞累地掃石階,感到很驚訝!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級一級”改為“一級級”?你從中讀出了什么?(老人掃得很認真、一絲不荀)
④指導朗讀:“一級一級”要慢些,要讀出老人掃得很認真、一絲不荀,是一點一點掃的。省略號要慢兩拍,因為掃地掃得很累,“倒抽一口氣”要輕些。
7、過渡:天游峰很高很險,游人登上山都會氣喘吁吁、大汗淋漓,這位老人卻要每天重復做著這樣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老人呢?
四、品讀課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圖,師解說:這就是天游峰的掃路人,他手里拿著一把掃帚,頭發、胡須都是白的說明他的年紀很大,從他微笑的神態可以看出老人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也很快樂。課文中是怎樣描寫這位老人的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寫老人的句段,用標畫有關語句,并注明你畫的文字是從哪個方面刻畫老人形象的。
2、生自讀、自畫,師巡回,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3、交流:(指名說,相機出示相關段落文字,抓住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樣子的?指名說,出示第3、8兩節(寫外貌的文字用紅色強調)
②這樣的老人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褪色”“運動鞋”說明老人節約、樸素、辛苦、生活條件不優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說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勞。“慈善”說明老人很善良。
讀了這段文字,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說。
4、我為什么會注意到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聲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聽到了掃路聲)
讀第2節相關文字。
5、這兩段文字都是描寫老人外貌的,為什么要分開呢?兩次描寫有什么有不同?(從作者的角度看,第一處是粗看,因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作者是無意中聽見“嘩嘩”的掃路聲被吸引過去的,他對老人只是初識,并不了解。所以這時候只能從穿著等方面對老人有一個大體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處是仔細打量,因為“借著淡淡的星光,我仔細打量了他。”這次是因為老人和作者交談了很多,作者對老人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很佩服,這時他是懷著很深的敬意來看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細。)
讀這兩外文字(以藍色出示)
6、作者為什么要仔細打量這位老人呢?指名說(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樣談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節。指名讀。交流、體會:“沏茶”說明老人熱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上,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說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歡自己的工作,對這份工作很滿足,工作雖重但心情很好。“掃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凈,就沒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掃路當成了欣賞風景,一路掃來,風光無限,盡情欣賞,免費旅游。累在身上,樂在心里。
7、這位老人多大了?(70歲)出示第9—12節。讀。老人說這話時是什么神態?(悠然)老人會離開這里嗎?(不會)把“我能舍得走嗎?”改為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強烈語氣,更能從中體會老人對生活的熱愛)。為什么不想離開?(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體會老人對大山的情懷。)用“因為……所以……”進行說話練習。
練讀,讀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語氣。
8、過渡:這位老人的態度感動了我,所以我在臨走時————(出示第11、12節)
抓住“緊緊”“再”體會。(“緊緊抓住”說明作者感情深摯,握手表示友好,“緊緊地抓住”抓得更緊了,說明他們兩個人的心靠得越來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還要回來,30年以后還要來,這么長的時間都沒忘記這位掃路人,可見掃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為什么是30年后再來看老人?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祝福,對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表現了老人的自信和對生活充滿信心。老人能活到100歲嗎?為什么?(勤勞,天天這樣掃,鍛煉了身體;山上空氣好,環境好;老人不會離開這里更不會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歲)
引讀這兩節,體會老人的樂觀、自信、豁達的人生態度。
9、課堂練習。
①老人愛天游峰,愛自己的工作,不舍得離開這里,宿鳥也不舍得離開這里,它們撲棱棱地飛起來又悄悄地落在原外。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著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開筆記本,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②笑聲能持續這么長時間嗎?為什么說“笑聲一直伴隨著我回到住地”?(笑聲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隨”表示時間很長很久,說明掃路人對“我”的影響太深了,一輩子都忘不了。)
改寫課文最后一句話:“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
練寫。指名讀一讀。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讀3—12節。
五、拓展研討。
天游峰又高又險,臺階又多,游人登上山都會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掃臺階,他累不累呢?(出示相關語句)學生讀一讀、議一議。
交流:身累心不累。累:天游峰高、險、臺階多,天天掃當然累。不累:習慣了;不舍得離開;掃干凈了路心里高興不覺得累;以苦為樂,熱愛生活;愛上了這里愛上了這個工作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從老人輕輕松松的語氣、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從老人對生活的態度(樂觀豁達)可看出。
六、總結課文。
正因為老人這種豁達開朗的心胸,他才會在這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上風里來,雨里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正是這種平凡卻偉大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也讓我們接受了一次難忘的心靈洗禮,可見————(出示:平凡的就是偉大的)齊讀。我們都是平凡的,但我們要向這位老人學習,學習他以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就讓我們記住這位老人吧—————齊讀課題。
七、作業。
1、仿照課文寫法(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側面烘托),觀察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用準確生動的詞句寫一段話,反映人物的特點。
2、閱讀相關的文章:《峨眉鋪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小學語文萬能教案模板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按照一定順序復述課文。
3、聯系課文情境,進入角色,展開想像,寫一段話。
4、默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同學間純真豐厚的友誼,懂得體貼關愛別人。
教學重點:
體會同學間純真豐厚的友誼。
教學難點:
理解同學們不留痕跡的幫助,及進入角色,展開想像,寫一段話。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及新詞。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按時間順序分段
教學重點:
1、學會9個生字。
2、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并分段。
教學難點:
分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正音:同桌互相檢查生字表里的生字的讀音。
2、交流本課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拓展生字組詞
4、掌握字形:請你仔細觀察“惡”、“享”誼三個字,提出書寫時注意事項,并在每個字下面寫一遍。
5、學習多音字
三、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并分段。
1、獨立總結:教師提示: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三方面總結,每一方面用一句話。
2、集體交流。
3、理請課文的順序:默讀課文,劃出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
4、交流明確:出發前一天出發那天第二天后來
5、按時間的不同給課文分段
(1、2)(3)(4、5)(6)(7、8)
說一說每部分的主要內容。
6、同學總結: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找到哪一種分段依據?
五、作業。
讀課文,預習思考題。
板書:15六個饅頭
宣布出發前一天出發那天第二天后來
小學語文萬能教案模板 篇4
教學目標設計
1、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小組自主合作,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并用自己的話講講。
2、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復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3、學生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學生能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一步了解體會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積累成語,文言文成語故事,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方法設計
教法:運用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采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組塊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
寓言兩則
寓言兩則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正確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含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教師小結:寓言故事中都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舉例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寓言故事。首先我們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二、學習新課
1、自讀《揠苗助長》,學習生字
2、檢查自學生字的效果。
3、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再讀課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5、根據寓言內容,思考問題,讀懂課文。
(1)種田人見到自己田里的莊稼總是不長,他的心情怎樣?在文中畫出最能表現心情的詞語(焦急)引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把種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現出來)
(2)種田人怎樣做的?指名朗讀課文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6、小組討論:種田人覺得這種做法怎樣?你覺的他這種做法怎樣?
從“總算”“一大截”理解種田人的心情。
7、這則寓言最后的結果怎樣?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組交流,指名在班上說一說)
三、拓展學習
你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像故事中種田人那樣的人?你想對那個種田人說點什么?
(先在小組里說說,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結課文
引導學生總結這則語言的含義。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發展的規律,如果違反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就會把事情弄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
2、說說《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學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1、自由讀課文。
根據題目大致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理解“亡”丟失。“牢”這里指羊圈。
2、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出示生字,指名讀。開火車讀。
3、朗讀課文,探究學習。
那個養羊人為什么丟了兩次羊?后來為什么沒再丟羊?
同桌互相說——全班交流。
4、評一評:你對這個牧羊人有何評價?
5、感情讀故事。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接下來讓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個故事。
養羊人丟了羊他什么態度?我們在朗讀時怎樣把他滿不在乎的樣子讀出來?第二次丟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決定改正過來,怎樣把他這種后悔的心情讀出來?
(學生自己體會,教師加以點撥)
三、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亡羊補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組里講,再派代表在全班講。
四、拓展活動
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出現類似的問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小組內展開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況講給小組同學聽,并提出改進設想。
五、總結
我們主張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包括時間、空間和鍛煉的機會等。具體到語文課堂上,包括讀的權利,寫的權利,交流的權利、討論的權利、評價的權利等。在這節課上,我讓學生評價那個牧羊人,學生談得頭頭是道,對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這種效果遠比問學生:你懂得了什么學生感興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們要做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最佳方案,保證教學扎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