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精選3篇)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 篇1
《假如沒有灰塵》一文,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這篇課文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加上學生已經有了前面課文的學習基礎,因而,教學時,我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以學生自學為主,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讀書、自學、討論、交流,把課文讀順、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探究灰塵的興趣。
領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這一環節我重在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啟發學生注意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認真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讓他們緊扣課文內容思考,從重點詞句質疑,向表達方式發難,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是開發學生潛能的重要途徑,也是積累語言的最佳方式。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 篇2
《假如》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兒童西西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愛心。
在課堂上,我先采取齊讀、指名讀等形式反復帶孩子誦讀課文。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讀起來瑯瑯上口。
在熟讀的基礎上,孩子們更容易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各種愛心。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敘述了“給小樹>溫暖”,“給小鳥食物”,“給西西健康的身體”這些文中提到的愛的行為。借助最后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來進行拓展說話訓練,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我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學生發言相當積極。
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有許多生動的句子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每個中國人畫些武器,把侵略我們的敵人都打敗,保護釣魚島;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病床上的張新宇同學畫一個好醫生,醫治好他的病;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畫一個沒有污染的世界,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地球畫上更多的森林,讓空氣更加清新孩子們天真的話語里也蘊含著深深的教育意義,我看到了他們心靈里美好的愿望和對周圍事物甚至是政治問題的關心,這一切都是難能可貴的。
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也見證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在課后布置了一項仿寫詩句的作業,讓他們也當小詩人,仿寫文章,積極的寫作,使他們的思考形成文字,語文內涵更深。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 篇3
1、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敘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于創設各種直觀情境。
我首先以《神筆馬良》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輕松的談話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題。在學習正文的過程中,我主要通過聲情并茂地描述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學習語言。
無論是老大綱,還是新課標,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范的詞、詞組。細細研讀這篇課文,對學生群體而言,生字、新詞不少,但是對基礎較好學生來說,字表中所謂的生字早已不是生字,因此,生字教學主要以自學為主,采用先學后教、互教互學的形式。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
本課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單個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對生字的識記沒有適當點撥;過渡語不夠精辟。總的來說,這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較高的,而且能夠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樂于學習,積累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