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4篇)
初中歷史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通過問題設置、歷史情景再現、自學概括等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具備初步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件在以《大漢天子》主題曲《守業更比創業難》為背景音樂中開始。
師:為什么我們的華夏族會改稱“漢族”?為什么我們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我們的語言被稱作“漢語”?中國文字又被稱為“漢字”。
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實際上這一切都跟漢朝有密切關系,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際威望高。正因為漢朝的強大,不僅影響到世界,而且對中國后來的發展同樣影響深遠,因此,很多同中國有關的稱呼被冠以“漢”字而固定下來。)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漢朝的強盛情況。
(三)講授新課:
1.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展示史料: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漢書·王吉傳》
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天人三策》。
引出探究問題一:
你認為“大一統”的含義是什么?漢武帝在位時期如何實現漢朝的大一統的?
學生討論后發言,教師總結:
這里所說的“大一統”不僅僅指領土的統一,它還包括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
展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回答工“漢武帝在位時期如何實現漢朝的大一統的?”并理解什么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后教師可歸納以下幾點并板書:
(1)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國勢力
(3)軍事:北擊匈奴,鞏固邊疆
(4)經濟:統一鑄幣,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第3、第4點在后面的第13、第14課會祥細學習)
課堂練習1、2題,由一個小組作答,分值可由教師決定。
教師小結:
這種大一統局面是在漢武帝時期實現的,我們一起通過一個片斷了解一些漢武帝。
2.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展示“漢武帝”視頻材料引出。
探究問題二:為什么漢武帝在位時能實現這個大一統局面?(對于本問題估計同學們發言會比較踴躍,可讓同學們暢所欲言,最后引導學生將實現大一統的條件歸納為兩大類: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
主觀條件:漢武帝本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客觀條件、物質基礎:漢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為漢朝帶來了經濟繁榮的局面;
小結:這人問題提醒我們,分析問題要注意全面,要注意多角度思考問題。下面我們繼續探究漢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為漢朝帶來了經濟繁榮的局面的具體情況。
3.文景之治:
展示史料:
材料一:民失作業,而大飽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海內安寧,家給人足。 ――《資治通鑒》卷15
材料三: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 ――《漢書·食貨志》
引出探究問題三:材料二、三描述的是怎樣的社會狀況,這種狀況與材料一所描述的社會狀況相比,有何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是由漢朝政府推行的哪些具體措施來實現的)?學生討論活動后各抒己見,教師總結:
良好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文帝景帝時期政府推行輕徭薄賦、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具體措施有:(1)輕徭薄賦;
(2)獎勵農桑;
(3)提倡節儉;
(4)重視以德化民。
課堂練習3、4題(由沒能選題的小組作答,分值由教師決定)
課堂小結:
本節課是我們身邊的一些縮影把我們帶到了幾千年前的繁榮安定的社會,圍繞“繁榮安定的社會局面”這個中心,我們也知道了:這個繁榮安定的社會是怎樣實現的?為什么在漢武帝時期能夠實現?這個繁榮安定的社會不僅僅影響到當時的中國社會、影響到當時的中國普通老百姓,它同樣影響到中國社會未來發展,影響到我們今天。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學如何會全面分析問題,客觀辯證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初中歷史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2
一、課程目標
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
討論:如果你是皇帝,你將如何選拔人才為你所用?
科舉制的誕生:
學生對比學習: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和科舉制
科舉制的完善:
學生設計:科舉制發展線索圖
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方案一:討論:在此之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現今的選官制度對比
方案二:課堂小論文:科舉制度之我見
方案三:同學們了解了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以后,請你想一想: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議嗎?能否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有關的建議書或計劃書。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初中歷史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在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顯著對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提高用數字、數據、圖片、圖像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從中理解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勝利。實行能者上崗,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并不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而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人才競爭的需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
【難點】對改革開放后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放成龍從小到大照片,請學生發現照片之間的區別和變化。
教師小結:你們想了解成龍小時候到現在這期間人們生活的變化和變遷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1、服飾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圖片,讓學生發現并總結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特點,并進行對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顏色非常單調、單一,改革開放后名牌服裝爭奇斗艷,而且服裝不但成為人們穿著、用的東西,還是顯示人們個性、風格的一種亮麗的風景線。
2、飲食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糧票、油票和廚房的圖片,教師講解糧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糧票就是當時改革開放前的那段時間的錢,只有用這個才能買到吃的、喝的,實行著統分統配的政策,規定了你一個人一個月能有多少規定量,油有多少斤,糧食有多少斤。學生總結改革開放前物資非常緊缺。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后人們飲食的圖片,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談談現在飲食的特點。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之前匱乏單調,甚至溫飽都困難,之后講究營養均衡、綠色食品、粗細搭配。
3、居住條件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居住條件圖片,學生觀察居住條件循序漸進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對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識。
教師總結:外部:改革開放前就是看看哪邊的風水好就在哪邊建,現在要整齊規劃,粉刷漂亮。內部:從舊“四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到新“四大件”(汽車、手機、電腦、數碼相機)。
4、出行方式的變化
詢問學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開放前,人們是怎樣出行的。幻燈片放改革開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圖片,通過蒸汽火車使學生聯系已學過知識。對比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出行圖片,學生總結變化趨勢。教師總結:道路設施逐漸完善,出行方式多樣化。
教師提問:從這些圖片中能發現什么問題?應如何解決?
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教師提問:人們生活方式變化有哪些原因?給學生2分鐘討論。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改革開放后是由于經濟迅速發展、物資豐富、城鄉居民收入極大增加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
5.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學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討論,完成改革開放前后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對比的表格。
教師最后總結。
教師提問:就業制度的變化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
教師提問:自主擇業帶來個問題是弱勢群體,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弱勢群體呢?
學生思考,互相討論回答。
(三)鞏固提升
通過隨堂練習,學生對本課的重難點尤其是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加深理解。
(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教師引導小結,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學生完成練習作業。
板書設計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變化
服飾;飲食;居住條件;出行方式。
2.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初中歷史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澤鄉起義的過程;張楚政權的建立;項羽的巨鹿之戰;劉邦進逼咸陽和秦的滅亡;楚漢之爭及其后果。
2.能力與過程:從眾多的史實中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愛國、愛民的教育,體會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統治的經過。
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閱讀指導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這場雨一連下了十幾天,淹沒了道路,雨剛停歇,就有許多人聚集在大澤鄉的山坡上,因為這場雨延誤了他們去漁陽守邊的行期,按秦法規定,誤期當斬,面對著死亡的威脅……(他們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結果如何?同學們想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歷史。
二、新課探究:
1、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導入框的文字和圖片。(媒體顯示圖片)
學生思考: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學生們自然會想起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古代修建這樣龐大豪華的宮殿群,需要怎樣的艱辛勞動?
2、分組討論(四人為一組)
話題: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
各小組討論后派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引導)收集歸納整理。(媒體顯示)
秦的暴政表現在:徭役和賦稅很重,刑法殘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舉例說明)不僅如此,宦官趙高掌權,政治變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3、學生自主思索:
在這種情況下,你知道人民會怎么樣?最初點燃戰爭的“導火線”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媒體顯示)
戰爭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組學習:“陳勝、吳廣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