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勞動課程教案(通用2篇)
中學勞動課程教案 篇1
課時目標
1、了解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艱難
2、賞析重點句子、反復品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者是一個懂事、勤勞、堅韌的孩子
教學重難點:
體會第一次挑煤的艱難
教學安排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孩子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勞動的開端》這一課。誰能概括一下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破題深入,初步理解課文。
你的回答告訴我你是一個讀書很仔細的孩子。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再讀題目(讀)。課文中有一句話照應了題目,是那一句?
生:從此,我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板書)
不錯,就是這句,齊讀這句話(讀)。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生:我從那時候開始走上了打工賺錢的道路。
“我”指的是?
生:吳運鐸
“從此”是指?
生:從我第一次挑煤開始。
“艱難”是什么意思呢?
生:艱難就是非常的艱苦、困難。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呢?
生: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衣食住行。
那你的生活是怎樣的?
生:我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有好吃的,漂亮的衣服,出門可以坐車,還有爸爸媽媽疼愛我,周圍的人都關心我。
那當時的吳運鐸小小朋友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呢?
生:當時的吳運鐸家里窮得都揭不開鍋。
什么叫揭不開鍋?
生:就是沒米做飯了,全家都吃不飽。
生:他們只能喝野菜粥。還要受欺侮。
說得太正確了!你還能看出當時的窮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嗎?
生:工人進出連腰都伸不直,像狗一樣······把煤從窯里拖出來。
說說你對這個比喻句的理解。
生:當時的人民很苦,就像狗一樣,說明地位之低下,勞動環境之惡劣,而且窯主隨便挑個地方,挖個斜洞就叫人下去采煤了。
想象一樣,人們像狗一樣爬進去,又像狗一樣爬出來,這個比喻是多么生動形象啊。
所以,作者從此(生接讀)——我走上艱難的生活道路。
這就是他(讀題):勞動的開端!
而這樣的勞動是(生接):艱難的。到底艱難在哪呢?現在請你們翻開書,仔細閱讀第四到第二十八自然段,找出描寫作者挑煤艱難的句子,反復品讀,批注你的感悟。
三、全班交流
好,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生:“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像個瘦猴子,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當時的作者身體很瘦弱,不堪重負,所以挑煤對他來說非常艱難。(板書:身體瘦弱,不堪重負)
是啊!要是對于一個強壯的成年人來說,還有沒有那么艱難?
所以,作者說,從此(生接讀)——我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生:“睡的`正熟好像落在萬丈深淵里渾身疼痛。”
老師把這一句話變了一下,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來,重重地摔在地上,渾身疼痛。“
體會一下這兩句話,有什么感受?
生:用打比方的說法進一步說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就像掉進了萬丈深淵。
“掉進萬丈深淵”是一種怎樣的疼痛啊?帶著你們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話(讀)。
從你們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那種仿佛調入萬丈深淵的痛。但是為什么作者會突然摔到地上呢?
生:因為桌子被人抽調了。
從這個:“抽”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辦事人員的冷漠,窮人到哪里都要受欺負。(板書:人情冷漠,備受欺侮)
讀到這里,你是怎樣的心情?
生:對于辦事員,我很憤怒,對于作者,我很同情他。
那么,把你的憤怒和同情讀出來好嗎?(讀)
所以,作者說,從此(生接讀)——我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好,繼續談。
生:“不一會兒又要爬山。這山原來沒有路······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打秋千。”從這句話我體會到了山路很難走,擔子又很重,作者挑得很辛苦。
這也是一句比喻句。孩子們,你們走過山路嗎?你們背著重物走過山路嗎?
生:很累、很難走,一不小心還要摔倒。
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老師來讀一讀這段話,你們想象畫面。(教師讀)。告訴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小小年紀的作者挑著沉重的擔子,一步三滑地走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很艱難。(板書:路途崎嶇,一步三滑)
所以,他說,從此(生接讀)——我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繼續。
生:“紅腫的肩頭跟滾水燙過一樣疼”作者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肩頭疼痛難忍的程度,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苦。
孩子們,你們能夠想象被滾水燙過的感受嗎?那是一種怎樣的疼痛啊?把你的感受讀出來(讀)所以,他說,從此(生接讀)——我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面對如此艱難的體力勞動,我們的作者還是選擇了去挑煤,他為什么非要去挑煤不可呢?
生:因為家里實在是太窮了“家里窮得揭不開鍋”。
正確的,因為貧窮,使得他不得不小小年紀就要起養家的重擔。還有嗎?
生:因為當時的勞動人民生活的很苦,大家都是這樣的,“我看見比我大點兒的孩子都去挑煤”
是啊,在當時,貧苦的孩子們沒有機會讀書,都是早早的要去干活兒。
生:在當時,人們都是很冷漠的,沒有人幫助他們。“窮人到哪里都要受欺負”
沒錯。你很會讀書。
是啊,小小年紀,就要擔負起成年人做的苦力活,從他第一次挑煤的經歷中,你覺得小運鐸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孩子。小小年紀就知道為家人減輕負擔。(板書:有責任感)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堅韌的孩子,面對如此繁重的勞動,他始終堅持著,就算受了如此重的傷,第二天還是去了。(板書:堅韌)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當他受了很重的傷時,也不愿意母親看到傷心。(板書:懂事)孩子們,這是一個多么有責任感、堅韌而又懂事的孩子啊!即使遍體鱗傷,也不愿意母親為他操心。當他回到家后,與母親有一段對話,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師讀母親,生讀兒子)
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母親會這么說,怎么做呢?請你拿出紙和筆,發揮你的想象,寫幾句話吧!寫一寫、展示。
三、總結
孩子們,這一課我們就學完了,學到這里,你想說什么呢?
生:我覺得小運鐸的命運太苦了,他的那次勞動太艱難了,當時的社會太黑暗了。我們真幸運,能夠生活得無憂無慮。
生:我覺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啊!我們一定要珍惜!
是啊!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靠祖先們的辛勤勞動換來的,如果沒有他們的艱苦付出,就沒有幸福生活,孩子們,我們是幸運的,沒有生活在那個艱難的年代,但是,我們仍舊不能忘記勞動,因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明天!
四、板書設計
勞動的開端
身體瘦弱,不堪重負人情冷漠,備受欺侮路途崎嶇,一步三滑
我——有責任感、堅韌、懂事
中學勞動課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熟悉《勞動歌》旋律,感受藝術表現中的真善美
二、情感目標:通過欣賞《勞動歌》,能夠理解和表現勞動的喜悅與歡樂。
三、能力目標:將歌詞與曲調及畫面結合,體會各種藝術要素的聯系。主動感受理解歌曲的內涵。感受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分析歌曲中重復手法的運用和意義。
教學重難點:
學習識別藝術作品和藝術要素所表達的情感與情緒,并作出反應。
教學準備:
1、美術活動的材料與表演道具。
2、有關多媒體光盤和音響磁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輔助鋪墊
1、發聲練習:連音與頓音唱法。體會兩種唱法的特點。
2、視唱練習:弱起節奏的認識與學習。
二、創設情景,以趣激思,學唱歌曲
1、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白雪公主》嗎?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為什么?
師:小矮人長的那么丑,有什么值得我們喜歡的?
師:正因為它們有善良的美德,才深受人們的喜愛。只要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他就是最可愛的人。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唱動畫片《白雪公主》的插曲《勞動歌》。
(板書)《勞動歌》
2、聆聽歌曲《勞動歌》,整體感受歌曲的情緒。
思考與感受:
a、從歌曲中你感受到怎樣的情景?(熱烈的勞動場面)
b、找出你認為最有特點的樂句。
3、學唱與分析歌曲。(1~2遍)
思考:
a.歌曲由幾部分組成的?(二部分)
b.歌曲中有哪些重復的地方?(音調節奏詞義)
c.這些重復有什么作用?
——具有表現勞動動作和勞動律動的作用。
——有一種堅定、果斷的表現。
4、重、難點練習,指導糾正。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自創情景,探索體驗,表演歌曲
1、自創、自編、自演七個小矮人愉快勞動時的情景。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活動好嗎?請看大屏幕。
師:你們的帽子準備好了嗎?看誰的帽子最漂亮!(挑選七個同學進行表演,其他同學點評)
2、分三組進行合作,共同演繹《勞動歌》。音樂活動中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按音樂節奏來創造、表現音樂內容,加強對音樂節奏的感受。
師:大家分組討論和準備,時間2分鐘。其他同學分成兩組:一組演唱歌曲,二組拍打節奏。
3、一起快愉地表演歌曲《勞動歌》。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勞動歌》,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設計意圖:
從三個方面設計本課的教學流程:
1、在準備部分的發聲和視唱練習中,有意結合歌曲中的特點要素頓音唱法和弱起節奏進行了設計,更好地為歌唱教學做鋪墊和輔助作用。使學生在實踐中自然地掌握知識要點。
2、創設情景、以趣激思。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思考與感受,如歌曲中重復的內容很多(有音調的重復、歌詞的重復、節奏的重復),我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引起他們主動去探究和發現這些在歌曲中的作用。
3、讓學生自創情景、探索體驗去演繹歌曲。如,學生自己設計的頭飾、自編的勞動情景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等等。目的在于開拓教育空間,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受與學習,自由自在地去展示自我、表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