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家園》(精選6篇)
《善待家園》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后果,理解“人禍”的主要原因;
2.了解報告文學的文體特點。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及題目解說
本文是《國土資源報》記者吳崗寫的報告文學,發表于XX年第6期《啄木鳥》雜志。作者以令人觸目驚心的大量事實,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呼吁每個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園。
二、整體感悟
結構分析
(1)本文除導語、結語外,主體共有3個小節,歸納如下:
導語:作者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后果,點出“人禍”是主要原因。
第一部節(標題1):“珊瑚礁不僅僅是美麗的”,主要披露了海南省文昌市80%珊瑚礁海岸帶遭到嚴破壞的情況。
第二部分(標題2): “大山是知恩圖報的”,以北京延慶縣的兩個山村的不同遭遇為例,說明注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標題3): “裸露的土地就像裸體的我們自己”,揭示了墾草種糧、過度放牧造成內蒙古草原大面積沙漠化,生態日益嚴重。
結語:作者再次呼吁“善待家園,就是善待自己”,“防治地質災害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尾呼應。
三、問題探究
1.為什么說“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試用課文中的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明確】全文除導語和簡短的結語之外,主體由三部分組成。
在導語中,作者對地質災害作了簡要介紹之后,便以一組令人震驚的數字警示我們: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主體部分的第一節“珊瑚礁不僅僅是美麗的”,主要披露的是海南省文昌市80%的珊瑚礁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其原因一是挖珊瑚礁當作旅游紀念品賣錢,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以珊瑚礁為原料燒石灰,個人的腰包鼓起來了,而“海岸線的天然屏障就這樣被破壞了”,要想恢復“至少要等上一千年”。
第二節“大山是知恩圖報的”,以北京延慶縣兩個山村的不同遭遇為例,說明了注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地質條件相當惡劣的東三岔村,由于村民對大山進行了綜合治理,抵抗住了特大暴雨的襲擊,如今像一個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園;而相距僅八公里的松樹溝村卻在同一場大暴雨的襲擊下誘發了泥石流,成了碎石的世界,失去了自己的家園。
第三節“裸露的土地就像裸體的我們自己”,揭示了墾草種糧、過度放牧造成內蒙古草原大面積沙漠化,生態危機日益嚴重。
作者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說明了一個同樣的事實: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
2.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
【明確】作者希望每個公民都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性,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善待我們的家園;希望不要以急功近利的行為去破壞生態平衡;希望有關領導和群眾都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進行環境綜合治理,以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3.教學設計>文章中用了大量的數據,有什么作用?
【明確】教學設計>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數字,充分說明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廣泛性、嚴重性,增強了教學設計>文章的說服力,使人們受到強烈震撼,從而激發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閱讀本文,你如何理解“善待家園”的意義?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善待家園”就是要人們自覺地保護環境,合理地利用資源,時刻有責任感,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我認為作者是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人,他的用事實說話,自始至終飽含激情,站在時代的高度,奮力呼喊的有志之士。
4.哪些“人禍”可引發地質災害?
【明確】人禍已經成為我國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肆意采伐樹木、隨意開墾、過度放牧等使天然植被被破壞會導致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塵暴增多,過渡不合理、不科學地采礦會導致煤巖和瓦斯突發;過量開采地下水會使地面沉降,威脅城市安全;修路切坡,建筑切坡,會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
人類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呈逐年上升趨勢,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各種資源,往往造成地質災害,毀壞自己的家園。所以,天災難免,人禍能防,我們要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
四、小結
本文作者以令人觸目心驚的大量事實,無可辯駁的確鑿數字,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揭示了“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呼吁每個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園,把防治地質災害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善待家園》 篇2
本文作者以令人觸目心驚的大量事實,無可辯駁的確鑿數字,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揭示了“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呼吁每個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園,把防治地質災害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紅字注音。遷徙(xǐ) 遺骸(hái) 吞噬(shì) 蟄伏(zhé) 石堰(yàn) 蠕動(rú) 锨(xiān) 鎬(gǎo) 釬(qiān)2.形近字┏裹(guǒ)包裹 ┏賴(lài)依賴 ┏賭(dǔ)賭博 ┏儒(rú)儒家 ┣衷(zhōng)衷心 ┗懶(lǎn)懶惰 ┣堵(dǔ)堵塞 ┣濡(rú)濡濕 ┗衰(shuāi)衰弱 ┗睹(dǔ)目睹 ┣蠕(rú)蠕動 ┣懦(nuò)懦弱 ┗孺(rú)孺子牛3.多音字 ┏(nán)困難 ┏(hè)負荷 難┫ 荷┫ ┗(nàn)災難 ┗(hé)荷花 4.詞語解釋【泥 石 流】山坡上大量的泥沙、石塊等經山洪沖擊而形成的短暫的急流。【侵 蝕】逐漸侵害使變壞。【枯 燥】單調,沒有趣味。【今非昔比】現在的情況不是過去所能比的。【遷 徙】遷移。【遺 骸】遺體;遺骨。【相安無事】彼此相處沒有沖突。【緊 俏】銷路好,供不應求。【錘 煉】磨練。在文中是褒詞貶用,具有諷刺意味。【遮 掩】遮蔽,遮蓋。【吞 噬】吞食,并吞。【愜 意】滿意;稱心;舒服。【知恩圖報】知道了恩情就謀求報答。【蟄 伏】動物冬眠,潛伏起來不食不動。這里是比喻的說法。【獵 獵】象聲詞,形容旗幟被風吹動。【石 堰】較低的擋水建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利灌溉和航運。【蠕 動】像蚯蚓爬行那樣動。【突如其來】突然發生。突如,突然。【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不動心。【陡 峭】(山勢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期 盼】盼望。【洋 溢】(情緒、氣氛等)充分流露。【呵 護】愛護,保護。【衰 竭】由于疾病嚴重而生理節能極度減弱。5.文學常識真空(1)本文選自《________》,是一篇___,作者___,《_______》記者。(2)地質災害是在__或___因素作用或影響下形成的災害。它兇手___、____、___、___。(3)___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的最主要原因。……其中,___、____、泥石流分居前三位。【參考答案】(1)《啄木鳥》 報告文學 吳崗 《國土資源報》 (2)自然 人為 滑坡 泥石流 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3)人禍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二、課文學習1.作者簡介回顧【明確】本文是《國土資源報》記者吳崗寫的報告文學,發表于XX年第6期《啄木鳥》雜志。作者以令人觸目驚心的大量事實,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呼吁每個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園。2.為什么說“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試用課文中的具體事例加以說明。【明確】全文除導語和簡短的結語之外,主體由三部分組成。在導語中,作者對地質災害作了簡要介紹之后,便以一組令人震驚的數字警示我們: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主體部分的第一節“珊瑚礁不僅僅是美麗的”,主要披露的是海南省文昌市80%的珊瑚礁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其原因一是挖珊瑚礁當作旅游紀念品賣錢,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以珊瑚礁為原料燒石灰,個人的腰包鼓起來了,而“海岸線的天然屏障就這樣被破壞了”,要想恢復“至少要等上一千年”。第二節“大山是知恩圖報的”,以北京延慶縣兩個山村的不同遭遇為例,說明了注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地質條件相當惡劣的東三岔村,由于村民對大山進行了綜合治理,抵抗住了特大暴雨的襲擊,如今像一個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園;而相距僅八公里的松樹溝村卻在同一場大暴雨的襲擊下誘發了泥石流,成了碎石的世界,失去了自己的家園。第三節“裸露的土地就像裸體的我們自己”,揭示了墾草種糧、過度放牧造成內蒙古草原大面積沙漠化,生態危機日益嚴重。作者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說明了一個同樣的事實: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3.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 【明確】作者希望每個公民都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性,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善待我們的家園;希望不要以急功近利的行為去破壞生態平衡;希望有關領導和群眾都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進行環境綜合治理,以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4.文章中用了大量的數據,有什么作用?【明確】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數字,充分說明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廣泛性、嚴重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使人們受到強烈震撼,從而激發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5.結構分析(1)本文除導語、結語外,主體共有3個小節,歸納如下:導語:作者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后果,點出“人禍”是主要原因。第一部節(標題1):“珊瑚礁不僅僅是美麗的”,主要披露了海南省文昌市80%珊瑚礁海岸帶遭到嚴破壞的情況。 第二部分(標題2): “大山是知恩圖報的”,以北京延慶縣的兩個山村的不同遭遇為例,說明注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標題3): “裸露的土地就像裸體的我們自己”,揭示了墾草種糧、過度放牧造成內蒙古草原大面積沙漠化,生態日益嚴重。結語:作者再次呼吁“善待家園,就是善待自己”,“防治地質災害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尾呼應。(2)結構示意圖 三、深入探究1. 寫作特點分析【明確】(1)用事實說話。作者在文中很少用到專業術語,也幾乎沒有講什么大道理,而是以一件件具體的、典型的、無可辯駁的事例,說明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性,真是振耳發聵;特別是揭示;國民極其淡薄的環境意識和急功近利的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給人以強烈的震撼。(2)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確切的數據,增強了可信性和說服力。(3)全文自始至終飽含激情,表現了作者強烈的主任感和深深的憂患意識,產生很強的感染力。(4)文章還采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如對比、擬人等),增強了可讀性。2.如何理解課文第6段、第50段?【明確】第6段是講海水入侵我國沿海城市造成的危害,本段采用了列數據的說明方法說明了海水入侵的危害之大,造成的經濟損失之大,從而引起人們對海水入侵等自然災害的警惕和重視。 第50段采用列數據的說明方法說明內蒙古大規模的土地沙化與兩次大規模的開荒熱有很大關系,用事實說明破壞植被就是破壞我們生存的家園。3.閱讀本文,你如何理解“善待家園”的意義?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明確】“善待家園”就是要人們自覺地保護環境,合理地利用資源,時刻有責任感,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認為作者是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人,他的用事實說話,自始至終飽含激情,站在時代的高度,奮力呼喊的有志之士。4.哪些“人禍”可引發地質災害?【明確】人禍已經成為我國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肆意采伐樹木、隨意開墾、過度放牧等使天然植被被破壞會導致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塵暴增多,過渡不合理、不科學地采礦會導致煤巖和瓦斯突發;過量開采地下水會使地面沉降,威脅城市安全;修路切坡,建筑切坡,會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人類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呈逐年上升趨勢,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各種資源,往往造成地質災害,毀壞自己的家園。所以,天災難免,人禍能防,我們要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四、課內閱讀文昌市破壞珊瑚礁的最直接結果是全市80%的珊瑚海岸帶遭受嚴重破壞。海邊沒有了珊瑚礁遮蔽,致使沿海水深相對增加,波浪動力缺少阻擋,海岸受到嚴重侵蝕。該市一個村莊每年海岸被海浪沖刷吞噬十幾米縱深,椰林,房屋( )。專家推測,該村莊XX年后將不復存在。此種情況并不僅僅在文昌市存在,瓊海市、三亞市等沿海市縣破壞珊瑚礁的情況也非常嚴重,整個海南省的珊瑚礁被破壞的面積已達80%。該省的珊瑚礁比20世紀60年代減少了60%,有專家估算,近幾年海南聲的珊瑚礁每年減少50萬噸以上。讓我們聽一聽文昌市八旬老人符后昌的美好回憶吧:海岸邊是大片大片的沙灘,沙灘后面是大片大片的椰林和沙地西瓜。我們打漁歸來,在溫暖的陽光下愜意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喝椰汁、吃西瓜、聊家常,那才叫舒服啊!海洋專家語氣( )地說:若想重現老人描述的景象,我們至少要等上10XX年。1. 選文中三處括號中依次應填入的詞語是( )a、坍塌 倒伏 沉重 b、 倒伏 坍塌 凝重 c、坍塌 倒伏 凝重 d、 倒塌 坍伏 沉重2. 上面選文第2段列舉了幾個數據,說說數字說明的好處。3. 上面選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4. 海洋專家的話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1. b2. 運用數字說明,更見說明的真實性,更有說服力。3. 對比的手法。將“美好回憶”的畫面與眼前的景象對比,突出破壞嚴重,令人痛心。4. 破壞造成的代價是巨大的。
《善待家園》 篇3
《善待家園》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了地質災害帶來的嚴重后果。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善待家園》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善待家園》教案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后果,理解“人禍”的主要原因;
2.了解報告文學的文體特點。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及題目解說
本文是《國土資源報》記者吳崗寫的報告文學,發表于20xx年第6期《啄木鳥》雜志。作者以令人觸目驚心的大量事實,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呼吁每個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園。
二、整體感悟
結構分析
(1)本文除導語、結語外,主體共有3個小節,歸納如下:
導語:作者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后果,點出“人禍”是主要原因。
第一部節(標題1):“珊瑚礁不僅僅是美麗的”,主要披露了海南省文昌市80%珊瑚礁海岸帶遭到嚴破壞的情況。
第二部分(標題2): “大山是知恩圖報的”,以北京延慶縣的兩個山村的不同遭遇為例,說明注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標題3): “裸露的土地就像裸體的我們自己”,揭示了墾草種糧、過度放牧造成內蒙古草原大面積沙漠化,生態日益嚴重。
結語:作者再次呼吁“善待家園,就是善待自己”,“防治地質災害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尾呼應。
三、問題探究
1.為什么說“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試用課文中的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明確】全文除導語和簡短的結語之外,主體由三部分組成。
在導語中,作者對地質災害作了簡要介紹之后,便以一組令人震驚的數字警示我們: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主體部分的第一節“珊瑚礁不僅僅是美麗的”,主要披露的是海南省文昌市80%的珊瑚礁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其原因一是挖珊瑚礁當作旅游紀念品賣錢,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以珊瑚礁為原料燒石灰,個人的腰包鼓起來了,而“海岸線的天然屏障就這樣被破壞了”,要想恢復“至少要等上一千年”。
第二節“大山是知恩圖報的”,以北京延慶縣兩個山村的不同遭遇為例,說明了注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地質條件相當惡劣的東三岔村,由于村民對大山進行了綜合治理,抵抗住了特大暴雨的襲擊,如今像一個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園;而相距僅八公里的松樹溝村卻在同一場大暴雨的襲擊下誘發了泥石流,成了碎石的世界,失去了自己的家園。
第三節“裸露的土地就像裸體的我們自己”,揭示了墾草種糧、過度放牧造成內蒙古草原大面積沙漠化,生態危機日益嚴重。
作者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說明了一個同樣的事實: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
2.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
【明確】作者希望每個公民都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性,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善待我們的家園;希望不要以急功近利的行為去破壞生態平衡;希望有關領導和群眾都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進行環境綜合治理,以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3.教學設計>文章中用了大量的數據,有什么作用?
【明確】教學設計>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數字,充分說明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廣泛性、嚴重性,增強了教學設計>文章的說服力,使人們受到強烈震撼,從而激發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閱讀本文,你如何理解“善待家園”的意義?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善待家園”就是要人們自覺地保護環境,合理地利用資源,時刻有責任感,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我認為作者是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人,他的用事實說話,自始至終飽含激情,站在時代的高度,奮力呼喊的有志之士。
4.哪些“人禍”可引發地質災害?
【明確】人禍已經成為我國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肆意采伐樹木、隨意開墾、過度放牧等使天然植被被破壞會導致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塵暴增多,過渡不合理、不科學地采礦會導致煤巖和瓦斯突發;過量開采地下水會使地面沉降,威脅城市安全;修路切坡,建筑切坡,會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
人類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呈逐年上升趨勢,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各種資源,往往造成地質災害,毀壞自己的家園。所以,天災難免,人禍能防,我們要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
四、小結
本文作者以令人觸目心驚的大量事實,無可辯駁的確鑿數字,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揭示了“人禍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原因”,呼吁每個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園,把防治地質災害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善待家園》反思《善待家園》一文系語文社20xx課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19課,本課教學,我采用白板教學。教學目標確定為:1、指導學生了解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實施綜合治理的迫切性,理解“人禍”是造成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2、理解列數據、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關注社會與環境,增強責任感與環境保護意識。
鑒于學生對保護環境的意義和地質災害的嚴重后果有初淺的認識,通過教學,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關注社會與環境,增強責任感與環境保護意識。教學重點難點是:列數字(數據說明)、舉例子(用事實說話)在本文中的引用及作用;感知“人禍已成為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理解“善待家園”的重要意義及舉措。
本課教學共安排兩個學時:第一學時,共設計“情境導入”、“ 預習作業展示”、“分析數字說明”、“ 分組探究學習”、“參與式學習”和拓展訓練等六個活動環節。第二學時,主要進行寫作訓練:《善待家園》觀后感。
《善待家園》 篇4
1、教學目標:
◆在認識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意識到身上的責任,明白落實到行動的重要,明確我們應該采取的具體措施和行動。增強環保責任感,做合格小公民。
◆學生自主參與,自主行動,根據實際情況,在生活中具體參與環保行動,切切實實做環保公民。
2、課時安排:1課時
3、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復習舊課導入。
二、出示一組圖片,進一步直觀了解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性。
三、出示一組與前組對比的圖片,在心里產生震顫,促使思考。
1、由于自然資源長期以來遭到人類毀滅性的破壞,生態嚴重失衡。地質災害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遠不止于此。
2、造成此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如何做呢?
四、學生討論:生活與環保
五、交流總結。
節約用水——隨時關緊水龍頭,別讓水空流
一水多用——讓水重復使用
阻止滴漏——檢查維修水龍頭
慎用清潔劑——盡量用肥皂,減少水污染
支持綠色照明—— 人人都用節能燈
節用電器——為減緩全球變暖出把力
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車為榮
當“自行車英雄”——保護大氣,始于足下
減少尾氣排放—— 開車人的責任
珍惜紙張——就是珍惜森林
不寄或少寄賀卡——減輕地球負擔
買環保電池——防止汞鎘污染
選綠色包裝—— 減少垃圾災難
少用一次性制品——節約地球資源
自備購物袋——少用塑料袋
交換捐贈多余物品—— 閑置浪費,捐贈光榮
舊物巧利用——讓有限的資源延長壽命
垃圾分類回收——舉手之勞戰勝垃圾公害
保護自然——萬物共存
做環保志愿者——拯救地球,匹夫有責
六、欣賞歌曲《送給不懂環保的人》
1、欣賞歌詞
2、歌聲中總結
七、作業:觀看視頻《堅持環保,改變生活》,課后向本地區中小學生發一份“保護家園,從我做起”的倡議書。
八、結束本課時。
《善待家園》 篇5
就教學對象而言,初中語文教案善待家園要給學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維的空間,特別是悅納以質疑批判為特點的異質等.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中語文教案善待家園,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初中語文教案善待家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掌握本課生字、新詞。②理解本文的寫作意圖。
2、能力目標:①提高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②學習既講究科學性,又講究文藝性、趣味性的寫作手法,進一步提高以想象力為核心的創造能力。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關注社會與環境,增強其責任意識與環境保護意識。
學情分析:初中學生對環保知識了解得不多,需教師稍加點撥。 重點:強化深重的環保意識
難點:對文中一些科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方法:自覺討論式、點撥
教時: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們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在日益加劇,環境保護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善待家園》。
二、新授
1、檢查預習情況:
①給加點字注音:
遷徙( ) 遺骸( ) 吞噬( ...徒弟( ) 蟄伏( ) 石堰( ... 陡然( ) 鐵锨( ) 鎬( ... 蠕動( ) 頃刻( ) 繁衍( ... ) ) ) ) 浸泡( ) 水藻( ) 䦆頭( ) ...
矍鑠( ) 坍塌( ) 倒塌( ) ...
②給下列多音字組詞
è(兇惡) zhēng(掙扎)
掙 zhèng(掙錢) 惡 ě(惡心)
wù(厭惡)
shèng(盛大 茂盛) xuě(血液)
盛 chéng(盛飯) 血 xiě(雞血、血淋淋)
2、學生分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熟悉課文內容。
3、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的討論。
(1)理清課文結構,寫出段落大意。
(2)哪些人禍可引發地質災害?
(3)如何理解“善待家園”的意義?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討論歸納:
(1) 課文可分為三部分,由導語、主體和結語組成。
(2) 導語:作者對地質災害作了簡要介紹后,便以一組令人震
驚的
數字警示人們: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第一節:主要披露的是海南文昌市80%的珊瑚礁受嚴重
破壞的情況。
主體部分 第二節:以北京延慶縣兩個山村的不同遭遇為例,說
明了注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第三節:揭示了墾草種糧過度放牧造成內蒙古草原大
面積沙漠化,生態危機日益嚴重。
結尾:強調善待家園,善待自已,防治地質災害是我們的責任。
(2)肆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開采地下水、砍伐樹木、開采海底瑚珊礁、墾荒、過度放牧、修路、切坡等等都可能引發地質災害。
(3)“善等家園”就是要人們自覺地保護環境,時刻有責任感,保護地球資源。從文中看作者是一個有強烈責任感,有憂患意識的人,是奮力呼喊的有志之士。
三、補充提問:(學生討論回答)
1、在你的家鄉,你看到過哪些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你出面制止過嗎?如果今天遇到類似現象你將怎樣做。
2、你自己是否破壞過環境?你認為在環保方面自己做得怎么樣?
3、顧炎武曾說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今天,我們把這句話改一改,將是什么?(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4、你怎么看待島國馬爾代夫的舉國搬遷?
四、總結
天災難免,人禍能防,我們要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五、作業:以“環保”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板書設計:
導語:提出問題
善待家園主體 第一節:珊瑚礁被破壞(為線) 第二節:環境保護的重要(對比) 第三節:草原沙漠化(短見) 分析原因主要原因 人禍 結尾:發出呼吁:善待家園,善待自己.
初中語文教案善待家園的反思
《善待家園》一文系語文社20xx課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19課,本課教學,我采用白板教學。教學目標確定為:1、指導學生了解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實施綜合治理的迫切性,理解“人禍”是造成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2、理解列數據、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關注社會與環境,增強責任感與環境保護意識。
鑒于學生對保護環境的意義和地質災害的嚴重后果有初淺的認識,通過教學,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關注社會與環境,增強責任感與環境保護意識。教學重點難點是:列數字(數據說明)、舉例子(用事實說話)在本文中的引用及作用;感知“人禍已成為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理解“善待家園”的重要意義及舉措。
本課教學共安排兩個學時:第一學時,共設計“情境導入”、“ 預習作業展示”、“分析數字說明”、“ 分組探究學習”、“參與式學習”和拓展訓練等六個活動環節。第二學時,主要進行寫作訓練:《善待家園》觀后感。
《善待家園》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和實施綜合治理的迫切性。
2、理解列數據、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增強環保責任感,做合格小公民。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回憶小學時曾學過的一篇課文<<特殊的葬禮>>。
(有條件的可出示課件:夕日的塞特凱達斯瀑布)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夕日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宏偉壯觀的氣勢。
(出示課件:逐漸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請學生繼續描述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慘景,并說說造成此后果的原因。
教師點撥:
人禍已成為世界地質災害的最主械的原因,我國也不例外。記者吳崗經過大量的事實材料,寫下了一篇報告文學。作者以大量觸目驚心的事實,以無可辯駁的確鑿的數字,展示了我國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揭示了造成這種嚴重后果的最主要原因,呼吁每個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園,把防治地質災害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自讀課文,初步了解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性
思考:為什么說“人禍已成為世界地質災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文中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
(三)小組討論,班級交流
師生共同探討后明確:
1、由于自然資源長期以來遭到人類毀滅性的破壞,生態嚴重失衡。可以說地質災害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文中列舉的許多事例都說明了這一點。
2、文中運用了列數據、舉例子等說明方法說明了我國地質災害的嚴重性。
(1)導語部分,作者列舉大量數據警示我們: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2)主體部分,列舉大量事實(舉例子)說明,如列舉海南省文昌市百分之八十的珊瑚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北京延慶縣兩個村的不同遭遇,內蒙古草原大面積沙漠化的事實等,無可辯駁地說明“人禍已成為世界地質災害的最主要的原因”。
(四)布置作業
上網查一查內外因生態遭破壞而釀成嚴重后果的有關資料,進一步認清防治地質災害的迫切性,從而增強自己的環保意識。
第二課時
(一)交流網上所查資料,認識環保是全世界的共同課題
(二)課文研討
瀏覽全文,從文中找出一些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的強烈責任感和深深的憂患意識,了解他對防治地質災害的看法。
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如:
人禍已成為世界地質災害的最主要的原因。
枯燥的數字提醒著我們,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這是海洋對人類長期破壞海底珊瑚礁的報復!
人們看到……它們拼盡全力向目睹這一慘狀的人們呼喊:救救我們!
珊瑚礁在防海浪海潮侵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哪個地方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得好……損失就小。
人們,請記住,防治地質災害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師生討論交流,明確作者的觀點。
教師點撥:綜上所述,歸納起來,作者希望每個公民都要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性,樹立保護環境意識的責任感,善待我們的家園;希望不要用急功近利的行為破壞生態平衡;希望從上到下能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進行環境綜合治理,以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三)語文實踐
圍繞“怎樣做一個具有環保意識的小公民”這一主題,設計語文實踐活動。
建議:
1、設計3—5段有關“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宣傳標語。
2、向本地區中小學生發一份“保護家園,從我做起”的倡議書。
(投影儀“防治地質災害,保護美好家園”的有關資料,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以“環保”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準備參加班級“我與環保”專題演講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