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尊重還是遷就──由《背影》落選教材說開去
9月12日《北京青年報》載:由于學生提出反對意見,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選鄂版語文教材。該教材副主編稱,學生用的教材應由學生說了算。乍聽此消息,似乎覺得有理,“學生用的教材應由學生說了算”,這話將當下流行的“學生主體地位說”推向了極致。可細細品味似乎又覺得不妥,不禁要反問一句:這樣做到底是對學生的尊重還是遷就?
新課程改革從醞釀到實施,無疑是一場由思想內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道:“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式的設計、乃至學習評價的參與,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無可非議的,是對人的發展的重新確認。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對“人”的最大尊重。
然而,《語文課程標準》中還寫道:“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這些要求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題是不矛盾的,但是,沒有文質兼美、充滿人文關懷、展現漢語魅力的文章,何以“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談什么“積累”、“語感”、“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當然,我絕不是說,只有《背影》才能代表祖國優美的語言,類似于這樣的好文章確實還有很多。但是,說《背影》是一篇備受傳誦和喜愛的美文決不會言過其實。多年來,朱自清的《背影》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可以說,透過“背影”,我們幾乎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父輩們的艱辛和深沉、含蓄的“中國式”的父愛,而那質樸的語言恰如陳年的家釀酒,愈品愈香,愈品愈醇。因此,《背影》無論在情感教育、人文內涵還是民族文化、漢語語言上都具有極大的欣賞價值和審美價值。可以說,它極大程度地展示了祖國語言文化的魅力。而《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的要求呢?“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必然要求語文教材要有文化含量。”“應該十分重視語文教材對學生的陶冶作用,注意教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篇材料都應該精心選材,注意正確的價值導向;展示豐富的文化內涵,耐人尋味,給人以啟迪”(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像《背影》這樣的文章只因學生的幾句話就落選于教材,豈非咄咄怪事?
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當然不是壞事,這反映出我們時代在進步。以十三四歲未諳世事的少年的閱歷,何以能體察到飽經風霜、已為人父的中年人對父輩的心境?以好奇、躁動的心態是難以感悟到語言的質樸之美的。但是,讀不懂的文章是不是就不應該選?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如果都選一看即懂的,如何提高?說老實話,當年我讀初中,也沒覺得這篇文章怎么樣,恐怕不只是我,許多人把它當課文讀時,也不一定覺得它有什么特別。可是,時過經年,當我們也為人父母,再回頭看自己的父親,看那一代人的生活,看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帶著這樣的閱歷和心態再讀《背影》,你卻不能不說這是一篇好文章。楊振寧教授在回憶早年讀書生活時這樣寫道:“在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父親教我背誦了幾十首唐詩宋詞。詩句全不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學會了背誦。……七十多年來,在人生旅程中經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后,才逐漸體會到‘高處不勝寒’和‘鴻飛那復計東西’等名句的意義,也才認識到‘真堪論死生’和‘猶恐相逢是夢中’是只有過來人才能真懂的詩句。”(轉引自劉純文《關于“讀圖”和趣味性》《語文學習》2003.7-8)楊振寧教授長大后并未成為詩人,更未研究唐詩宋詞,然而從他深情的回憶中,不難看出對那些曾經不懂的文化熏陶的感激。
因為有學生持不同意見,就貿然決定這樣一篇文章落選,這就是對學生的尊重?新課程標準推行以來,有些自認為或被認為是掌握“新理念”的“骨干”、“能手”,在大大小小的課堂教學現場,也不時出現類似的現象。只要是學生說話,必定斬釘截鐵地“尊重”,美而譽之曰:“好!”“不錯。”請看,某省級評優課中關于狼的討論,眾說紛紜,一生提出:狼吃人或別的動物,也是迫于生存,沒有辦法的事,值得同情。師曰:“好,不錯。”我不禁有些模糊,照此生推論,同情之倒不如成全之,投身喂狼如何?這怕是又一個東郭先生吧,學生有此論不足為怪,怪的是老師竟如此簡單處理,贊美其曰“好”!某全國性觀摩課“婉言拒絕”,情境是:一男子拿一件其夫人給買的新衣服要求營業員退貨,營業員怎樣婉言拒絕。眾生討論,一生曰:“營業員可以這樣說:‘如果把你老婆換給別人,你愿意嗎?’”師曰:“不錯。”不錯個什么?現實生活中你如此說說看?對方不打掉你門牙才怪!以上兩例,絕非偶然。“做樣子”的課如此,普通教師如此以“好、不錯”總結學生發言的更不必說了。如此遷就,實在堪憂。學生敢于當眾發表意見,教師當然要說“好”,要緊的是,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好”在哪里,如“你想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你敢向權威挑戰”等。暗示學生,你的結論未必好。我以為,這樣的“好”才是真正的“好”。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味地批評固然不可,一味表揚也不足取,有學生反對即撤掉《背影》,不加辨析地“尊重”,無疑是一種無原則的遷就,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曲解。
該教材編委會選用教材向學生征求意見,這無疑是一種創舉,是教育理念的轉變,這當然“很好”。然而學生不喜歡《背影》的理由是:“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翻越了鐵路線”,“父親形象不夠瀟灑”,認真思考這些理由,我們看到,現代的中學生多么地“懂事”和“早熟”,面對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孩子想到的竟然是“交通規則”,“懂事”得令人吃驚!過早的“懂事”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到底是民族之幸還是不幸?如果再發生一場“文化大革命”,不知又有多少父母被子女揭發、批斗!再看“瀟灑”,“F4”無疑是當下最瀟灑的了,編委先生們,如果你的孩子整天夢想成為F4,您還能如此瀟灑地說孩子的事自己說了算嗎?
以上感慨或許是吾等平庸之輩的杞人憂天,但是,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課文組成的,說得刻薄一些,語文教師就是依賴像朱自清這樣的優秀作家而生存的,刪掉《背影》,便覺得如抽筋骨。好在《語文課程標準》并未忽略教師,它說:“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被重視,這當然是尊重,但這個尊重如果只演變為一句“好”,而缺少了必要的“引導”,這種“尊重”恐怕只好用“遷就”來解釋了。
發表評論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