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力(通用3篇)
第一冊力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可以引起物體的形變。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力的知識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質疑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二、教學重點: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難點方法:列舉大量事例,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引入課題:
“力”字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產中的力的現象。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力的知識。
二、力是什么?
1、請學生列舉自然、生活、生產中有關力的事例。
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體之間是否也產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師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學生上臺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學生談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歸納: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磁鐵吸引鐵塊,鐵塊吸引磁鐵。
2、請兩名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拉彈簧
3、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
4、請同學們談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離岸時竹篙點岸;手拉橡皮筋;
歸納: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初步學習了有關力的知識,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一冊力 篇2
高中物理第一冊教案(新教材)
第一章 力
第一課時 力 重力
㈠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⒈正確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單位和符號,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圖.
⒊知道按力的性質和力的效果對力分類,能正確區別各種實際力的類別.
⒋正確理解重力的定義,能確定物體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能確定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會分析一般物體重心位置與質量分布的關系.
〖思路方法目標〗
⒈分類方法.(力的分類,矢量和標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綜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學重點難點點撥
⒈力的物質性是各種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個力必定和兩個物體發生聯系,而且這兩個物體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質性要求我們在認識一個力時,首先要搞清該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總是要產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從受力物體上體現出來,而且這個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相聯系,力的圖示能準確地反映某一個力三要素情況.
⒊地球周圍的物體,總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重力,它與該物體所處的環境和運動狀態無關
⒋物體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從效果看,這個作用相當于作用于一點.這個點就是整個物體的重力作用點.亦為物體的重心.上述處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應用.用懸掛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適用于薄板狀物體.
㈢教具
彈簧、彈簧秤、木塊、海綿、水盆、不規則的薄板、細線、曲尺…
㈣教學過程
⒈討論引入
師:請閱讀p 新教材,共同討論下述問題: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舉例說明.
(為了加深對力的認識,分清力的種類,性質.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應用,本章我們將系統學習力的知識)
⒉新課內容
⑴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演示】手和彈簧、水和木塊.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體同時存在.【演示】線懸掛重物
師:力是個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個力?
⑵力的圖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大小可用彈簧秤測量,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力的方向是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線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線)。
【演示】木塊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個力,必須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這可用圖示法)
② 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體到:先定力的單位標度
再畫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標出的箭頭、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點.
⑶力的種類(按力的性質和力產生的效果分類)
① 性質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
② 效果力—動力、阻力、壓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師:嚴格分清性質力和效果力是物體受力分析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環節.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閱讀p 明確兩點: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師:下面研究重力作用點問題
⑸重心
① 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物體重心位置是幾何中心。
② 一般物體重心位置和物體質量分布有關。【演示】懸掛法可確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㈤鞏固練習
組織討論下列習題(略)
㈥作業
⒈復習課本內容p1— p5
⒉思考課本練習一第⑴題。
⒊⑵、⑶、⑷題做在練習本上。
第二課時 彈力
㈠教學目的(知識目標)
⒈知道什么叫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如何顯示微小的形變.
⒉知識彈力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⒊知道壓力,支持力,拉力是彈力.并能確定壓力,支持力,拉力的方向.根據二力平衡確定彈力的大小.
⒋能正確分析具體實例中彈力的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⒌能用力的圖示(示意圖),正確畫出彈力.
㈡教學重點、難點點撥
⒈本節課的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難點是常見彈力方向的確定
⒉教材通過兩個實例,定性了解彈力.然后引出形變和彈力概念,并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再通過兩個例題的分析,對常見彈力方向進行了分析和說明.具體研究方法是:從感性認識出發,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驗驗證并進行具體運用.
⒊從力的物質性認識彈力.它存在于兩個直接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的兩個物體之間,大小由形變程度決定,形變程度圣要由外部條件變化而變化,屬被動力.
⒋彈力歸納為五種模型(繩、桿、面、球、軸),給學生提供舉一反三的條件,促進知識的遷移.
⒌對彈力的分析可以兩個不同角度去研究,即從定義出發或以現象出發,這也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兩條思路.
⒍判斷彈力方向應注意到接觸處的情況:平面產生或受到的彈力垂直于平面;曲面上某處的彈力垂直于曲面在該處的切面;某一點處的彈力垂直于它的接觸面的平面(或切面)的切線.
㈢教具
彈簧、小車、竹片、粘有海綿的木板、木塊、盛水玻璃瓶和反射法顯示微小形變演示裝置.
㈣教學過程
⒈觀察實驗引入 P7 《顯示微小形變》要求學生觀察:⑴用手壓橢園玻璃瓶短軸方向,看細管中水面有何變化,⑵再用手壓橢園玻璃瓶長軸方向,看細管中水面有何變化.它們的變化有何不同?為什么?⑶手壓玻璃瓶的力是怎樣產生的?此力有何特點? 本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⒉板書課題 彈力
【再觀察以下三個實驗】⑴被拉伸的彈簧使小車向右運動.
⑵向左運動的小車使彈簧壓縮.
⑶彎曲的竹片使小車向前運動.
將觀察的現象填入下表
實驗
小車發生的現象
彈簧或竹片發生的現象
〖師生共同討論〗
⑴什么是形變?①定義: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②常見形變種類有拉伸、壓縮、彎曲、扭轉等.
閱讀課本p5------‑P‑6 解釋上述三個演示實驗中的形變和彈力.
⑵彈力的產生①定義.②產生條件.(接觸、形變)③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師問:小車有形變嗎?微小形變演示《反射法演示堅硬桌面的微小形變》P6
師生討論解釋:桌面受到手對它的壓力作用,桌面發生了形變.
請同學解釋引入新課時演示玻璃瓶實驗:
由于手指肌肉發生形變,要想恢復原狀,手指對玻璃瓶有力的作用.手指發生形變,是施力物體,玻璃瓶阻礙手指恢復原狀,是受力物體.
玻璃瓶受到手指對它的彈力作用后,體積發生了變化,導致細管中水面發生變化,這也是顯示微小形變的一種方法.
下面,我們共同研究,分析彈力的方向.
⑶彈力的方向 ①支撐面的彈力②繩的彈力③桿的彈力方向的判斷
⑷分析彈力的方法①從定義出發②從表現出的現象出發
㈤鞏固練習
(1)分析靜止在豎直彈簧上物體們m受幾個力作用?m的施力物和力的性質.畫出彈簧所受彈力的示意圖.
⑵ 細系住氣球時氣球靜止在空中,細蠅所受彈.
㈥作業
⑴復習課本內容
⑵思考練習二①②題
⑶練習二③④⑤題做在作業 本上.
第一冊力 篇3
第一章 力
第一課時 力 重力
㈠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⒈正確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單位和符號,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圖.
⒊知道按力的性質和力的效果對力分類,能正確區別各種實際力的類別.
⒋正確理解重力的定義,能確定物體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能確定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會分析一般物體重心位置與質量分布的關系.
〖思路方法目標〗
⒈分類方法.(力的分類,矢量和標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綜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學重點難點點撥
⒈力的物質性是各種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個力必定和兩個物體發生聯系,而且這兩個物體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質性要求我們在認識一個力時,首先要搞清該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總是要產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從受力物體上體現出來,而且這個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相聯系,力的圖示能準確地反映某一個力三要素情況.
⒊地球周圍的物體,總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重力,它與該物體所處的環境和運動狀態無關
⒋物體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從效果看,這個作用相當于作用于一點.這個點就是整個物體的重力作用點.亦為物體的重心.上述處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應用.用懸掛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適用于薄板狀物體.
㈢教具
彈簧、彈簧秤、木塊、海綿、水盆、不規則的薄板、細線、曲尺…
㈣教學過程
⒈討論引入
師:請閱讀p 新教材,共同討論下述問題: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舉例說明.
(為了加深對力的認識,分清力的種類,性質.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應用,本章我們將系統學習力的知識)
⒉新課內容
⑴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演示】手和彈簧、水和木塊.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體同時存在.【演示】線懸掛重物
師:力是個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個力?
⑵力的圖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大小可用彈簧秤測量,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力的方向是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線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線)。
【演示】木塊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個力,必須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這可用圖示法)
② 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體到:先定力的單位標度
再畫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標出的箭頭、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點.
⑶力的種類(按力的性質和力產生的效果分類)
① 性質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
② 效果力—動力、阻力、壓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師:嚴格分清性質力和效果力是物體受力分析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環節.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閱讀p 明確兩點: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師:下面研究重力作用點問題
⑸重心
① 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物體重心位置是幾何中心。
② 一般物體重心位置和物體質量分布有關。【演示】懸掛法可確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㈤鞏固練習
組織討論下列習題(略)
㈥作業
⒈復習課本內容p1— p5
⒉思考課本練習一第⑴題。
⒊⑵、⑶、⑷題做在練習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