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六國論
一、教學內容
通過指導性閱讀,鞏固掌握學過的文言知識,并通過對比的方式,從結構和內容的角度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在通解文言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高古文閱讀的鑒賞能力。
二、教學安排
1.課時:兩課時;
2.課型:宏觀比較閱讀方式。
三、預習要求
①通讀全文,注意關鍵字、詞、句的文言特點;②自尋資料,了解賈誼與蘇洵的有關背景資料,以及這兩篇文章的創作目的;③初步概括兩篇文章的異同點,從而對文言文的賞析有一定的粗略掌握。
四、教學藍圖
全篇文章的教學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重要的教學板塊:①疏通文章的語言文字;②相同點的歸納分析;③相異點的區分理解。
五、教學主要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疏通文章的語言文字。(40分鐘)
1.請學生分小組進行默讀、正音。
2.請各小組挑選代表朗讀,全班同學一起正音。
《過秦論》:淆(xiao)約從(zong)召(zhao)緩翟(zhai)景樂(yue)毅鞭笞(chi)藩籬(fanli)隳(hui)鏑(di)墨翟(modi)猗(yi)行伍(hangwu)
景(ying)從謫(zhe)戍(shu)
《六國論》:暴(pu)霜露與(yu)嬴洎(ji)勝負之數(shu)咽(yan)削(xue)
3.請同學分別對照下列的歸類,從課文中尋找到相應的字、詞,
(1)名詞作狀語
《過秦論》席、包、囊——像卷席子、提包裹、扎口袋一樣
內、外——對內、對外東、西、南、北——向東、西、南、北
云、響、景——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
《六國論》義不賂秦——堅持正義
(2)使動、意動用法
《過秦論》外連橫而斗諸侯——使……斗會盟而謀弱秦——使……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
(3)詞性活用
《過秦論》固——險固的地方追亡逐北——逃亡的人
甕牖繩樞——以破甕作……以草繩系……過秦——指出……的過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小變弱
《六國論》以事秦之心禮天下的奇才——禮貌地對待
(4)古今異義
《過秦論》山東——崤山以東
《六國論》其實——那實際數目祖父——祖輩和父輩
然則——雖然這樣,那么
至于——發展到……的結局
智力——智慧和力量故事——舊事,前例
(5)特殊句式
《過秦論》以致天下之士——省略“之”
以為桂林、象郡——省略“之”
以愚黔首——省略“之
聚之咸陽——省略“于”
為天下笑——被動句
《六國論》趙嘗五戰于秦——介詞結構后置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句
茍以天下之大——定語后置
教學板塊之二:相同點的歸納分析。(10分鐘)
1.請學生就兩篇文章的體裁、創作目的、寫作方法三個方面來歸納分析相同點。
2.同學分組討論,積極發言。
3.教師對同學發言的總結。
相同點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體裁:兩篇文章作者雖然所處年代有先后的差別,但表達思想都采用了史論的方式。
(2)創作目的:兩篇文章都強調借過去的史實來諷喻當今的最高統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3)寫作方法:兩篇文章皆采用對比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如:《過秦論》中有三個對比,分別是六國之師與陳涉的對比、六國與秦國的對比、陳涉與秦國的對比。
《六國論》中有將六國與秦的關系與宋王朝與契丹、西夏的關系作以對比,說明宋王朝如果因賄賂敵人而亡國,實在是最下策的做法了。
教學板塊之三:相異點的區分理解。(30分鐘)
1.再次分組朗讀兩篇課文,體會各自的特點。
2.請同學就主旨、結構、語言方面的相異點展開討論。
3.同學代表發言,歸納討論結果,相互爭論補充。
4.教師小結:
(1)主旨:《過秦論》所體現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反面總結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為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茍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抵御外侮以維護統治。
(2)結構:《過秦論》先敘述秦國由弱到強,一直到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首先是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疆域東擴,連橫策略不斷戰勝六國的“合從”,已形成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架勢。接著是始皇上臺,吞并六國,一統天下。第二步是敘述秦王朝勝利后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為“焚百家之言”;一為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范。第三步是記述陳涉發難,天下云集響應,推翻了秦王朝。第四步是在前文敘述的基礎上的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秦統一全國后,力量比過去更強了,而陳涉等人只是來自草野的“烏合之眾”,當然也無法與過去東方六國的訓練有素的軍隊相比,但是秦國竟吞并了六國,而最后卻亡在陳涉的手里,其原因賈誼認為就在于秦始皇不施行“仁義”。
《六國論》是在文章的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接著轉化為兩個分論點進行論述:一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并總結歷史教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4)語言風格:《過秦論》的語言如辭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萬化,多用對偶和排比句式,長句較多,用語雅而不俗;文章一氣呵成,文脈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首尾氣貫長虹,感情充沛。
《六國論》是語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豐富多彩,交相輝映;論證語言隱、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練老辣,有“戰國縱橫之學”。
[創意說明]這個教學設計在如下方面表現出創新:
第一,課型設計創新。這兩節課的課型設計為“宏觀比較閱讀課”。所謂“宏觀比較閱讀”,就是著眼于文章的結構、語言特色、主題思想等整體閱讀方面,讓學生學會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來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全局。這樣的閱讀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地了解文章的寫作意圖,從而更快、更準確地進入閱讀學習的角色。最終達到快捷、精確、有效的學習目的。
第二,思路設計創新。這兩節課著眼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學,安排了三個重要的教學板塊:疏通文章的語言文字,相同點的歸納分析,相異點的區分理解。這其中有兩個方面表現出教學設計的科學性。首先,是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認識、理解、鑒別、賞析文言的能力。因此,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并加以歸納整理、比較分析,是重要的也是惟一的閱讀有效手段。其次,整體比較閱讀文章,是了解課文精髓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多向思維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