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道理。
2.體會文章詳略得當、敘事簡練、說理深刻的特點。
3.積累文言詞匯、準確翻譯課文。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用現代漢語改寫課文的能力。
三、情意目標:
學習勇于改過自新的精神。
教學建議
一、思想主題
本文通過接受批評、勇于改過自新,終于成為國家有用之材的故事,說明犯了錯誤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棄惡從善,同樣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二、思路結構
文章以時間為序,記敘了“為害鄉里”“斬虎擊蛟”“改過自新”三個情節,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年少時……而處尤劇。” 略寫年少為鄉里所患的原因。第二層,“或說處殺虎斬蚊……有自改意。” 詳寫為鄉里力除兩害,卻不得鄉里稱頌,猛醒。第三層,“乃入吳尋二陸……處遂改勵。” 詳寫在陸云的教誨和鼓勵下立志改過自新。
三、寫作特點
1.刻畫人物采用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兇強俠氣”,從正面描寫兇猛強悍和好斗的性格,“為鄉里所患”則從側面寫他對鄉里的危害。把列入“三橫”,用山中之虎、水中之蛟側面烘托暴犯百姓之兇強。
2.文章裁剪得體、詳略得當。
本文裁剪得體、詳略得當,使全文重點突出,疏密有致,結構緊湊。開頭略寫為害鄉里的情況,為下文作鋪墊。寫同陸云的談話,說明改過自新的思想基礎,屬詳寫。結局部分寫改過自新的經過,由于此處主題已經點明,加之前面的內容已從思想上提供了基礎,故寫作時一筆帶過,給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從局部看,殺虎斬蛟的過程寫得也是一略一詳,使故事情節的發展張弛自然。
3.敘事語言簡練。
全文在語言敘述上十分簡練,“具以情告”四字把對陸云所敘述的義興人如何恨他的情況,全部概括進去;“欲自修改”,表達了的悔改之意;最后兩句寫悔改的結果,語言極為簡練。
四、組織課堂教學建議
教學可按照設懸念——通文意——學寫法——談感悟四大步進行。
設懸念:即引導學生思考文章開頭交代“為鄉里所患”、“義興人謂之三橫,而處尤劇”是怎么回事?帶著這樣的問題讀課文,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通文意: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掌握有關文言詞語,熟悉文章記敘的人物或事件,準確翻譯課文。
學寫法:本文在寫法上敘事與議論相結合。如:文章在敘事的同時,借陸云的話發表議論:“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焉?”另外還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法。
談感悟:本文寫“為鄉里所患……終為忠臣孝子”的發展過程,其中蘊含的道理對學生有一定的啟迪教育作用,啟發學生談學習感悟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認識生活的真諦。
教學設計示例1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學習通過敘事體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難點:體會詳略得當、敘事簡練、說理深刻的特點。
設計思想:
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鮮明生動,少時為害鄉里,后來改過自新,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對學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文章中的語言文字對初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教學過程重點定為:突破語言障礙,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性格,發現小說的思想意義。教學本文,從自學入手,首先要讓學生熟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掌握有關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準確地翻譯課文。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這個人物形象,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發現小說的思想意義。師生共同點評、總結。
在整個自學過程要重視朗讀,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把握文意,分析情節、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過《世說新語》這部書嗎?南北朝時宋朝的劉義慶編撰的這部書記錄了從漢末到東晉士大夫階層的遺聞軼事,反映了當時社會上一些上層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
課文中所記載的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少年時橫行鄉里,是當地的一大禍害。人們勸他殺虎斬蛟,實際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經歷了殺虎斬蛟九死—生后的,猛然認識到自己才是鄉里最痛恨的禍害,思想受到極大觸動,從此改過自勉,終于成為忠臣孝子。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課文
⒈整體感知
⑴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⑵播放應掌握的字、詞的幻燈片。
⑶學生借助文下注釋及工具書完成正音、解詞。
⑷明確下列畫線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為(被)鄉里所患
②或(有人)說處殺虎斬蛟
③蛟或(有時)浮或 (有時)沒
④為鄉里所患(禍患)始知為人情所患(厭恨)
⑤且人患(擔憂)志之不立
⑸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要求:
①讀準字音。
②朗讀時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確停頓。
實冀/三橫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貴朝聞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說處殺虎斬蛟
⑹熟讀課文,生動地復述這個故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復述的故事。然后每組選出一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復述。
⑺翻譯課文,準確理解大意。
思考題一:下面的句子應怎樣翻譯?掌握成語“朝聞夕死”的意義及用法。
①為鄉里所患
②始知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貴朝聞夕死
思考題二:翻譯下面的句子,將省略的意思內容補出來。
①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
⑻學生思考、討論。
⑼明確思考題一:
(學習被動句式“……為……所……”以及“人貴…”這種古文中的常見句式。)
①為鄉里所患 譯為:被地方上認為是禍患。
②始知為人情所患 譯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厭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譯為:人怕就怕沒有志向。
④人貴朝聞夕死 譯為:人以朝聞夕死為貴。(或譯為:古人很看重“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聞夕死:早晨聽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無遺憾,形容對真理的渴望、追求。
⑽明確思考題二:
①經過三天三夜,鄉鄰們(見沒有回來)都說死了,互相慶賀。不料竟然把蛟殺死,從水中出來。他(回來以后)聽到鄉里人(為他的“死”)而慶賀,才覺悟到自己被人們所厭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
②況且,一個人怕就怕沒有志,(有了志向)還怕美好的聲譽不能傳揚嗎?”
⒉精讀課文
⑴反復誦讀課文,在準確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
⑵思考題三:文章按什么順序安排材料?記敘了有關的哪幾件事?
思考題四:鄉人把與蛟、虎并列為三害說明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思考題五:殺虎擊蛟三日未歸,鄉人的反應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思考題六:“自尋二陸”的目的是什么?
⑵學生思考、討論。
⑶明確思考題三:
文章以時間為序,記敘了“為害鄉里”“斬虎擊蛟”“改過自新”三個情節,刻畫了轉變的過程,其中“斬虎擊蛟”是激發轉變的轉折點。
⑷明確思考題四:
對于為害鄉里的劣跡,文章并沒有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側面描寫,以百姓的口碑”表現出來。百姓把與害人的猛獸蛟、虎并為“三害”,有力地表現了少危害之大,體現了文章敘事之簡練,剪材之精當的特點。
⑸明確思考題五:
文章寫斬虎擊蛟三日未歸,百姓們卻互相慶賀,這樣寫一方面刻畫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現了猛士的悲哀。“說殺虎斬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惡去惡”,可見百姓對痛恨之深;而在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卻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結果,這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刺激,這種“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轉折。文章以這樣的情節來刻畫人物的轉折,很有說服力。
⑹明確思考題六:
關于“自尋二陸”的情節,當屬作者的虛構。據史料推算,歷史上的長于陸機20來歲,而文章的虛構,則是為了表現人物轉變過程中的內心矛盾。雖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終無所成”,而陸云的話堅定了的信心,為他展示了改過自新的光明前景,結尾的補敘“終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證了他的這番話。
⑺朗讀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探究以下問題。
思考題七:怎樣評價的“兇強俠氣”?怎樣全面地評價?
思考題八:這篇文章的思想意義是什么?學習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請聯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實際,暢談讀后感受。
⑵明確思考題七:
文章中的形象豐滿,性格鮮明,“兇強狹氣”是少年的主要性格特征。為害鄉里,被百姓所痛恨,表現他“兇暴強橫”的一面;勸說殺虎斬蛟”表現他“爭強好斗”的一面,而得“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則說明他的“狹氣”中含有“狹義”“逞義氣”“救人之難”的成分,否則,他就不會去替百姓除害,也不會良心發現“欲自修改”,這是他改過自新,“終為忠臣子”的性格基礎。
⑶明確思考題八:
一方面肯定、贊揚改過自新之舉,一方面鼓舞“朝聞夕改”、自我完善的人生追求,再則啟示人們要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年。
三、小結
的故事說明了一條真理:一個人盡管有缺點和錯誤,只要知錯改過,勇于自新,同樣可以成為有用的人。我們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要犯錯誤,所以我們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要學習和發揚勇于錯改的精神,不斷完善自己。
四、布置作業
⒈翻譯下列句子
⑴為鄉里所患。
⑵義興人謂為三橫。
⑶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⑷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
⑸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耶?
⒉在文章情節的基礎上,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原文進行合理的想像,增添一些細節和人物肖像、心理的描寫,把改編成白話文故事, 400—500字左右。
五、板書設計(略)
教學設計示例2
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應先熟讀,互相合作翻譯全文,把握課文內容。通過誦讀、講讀、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裁剪得體、詳略得當、不事雕琢、敘事簡練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
重難點分析
重點:學習通過敘事體現人物特點的方法。解決方法:學生敘述故事,從中品味。
難點:怎樣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體現人物個性?解決方法: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導語 同學們,我看過賈平凹寫的《聽來的故事》一文。其中,故事之一是古代有個英雄,一心想為民除害,他問鄉親們,有沒有禍害,鄉親們說山上有只猛虎常吃人,于是英雄上山砍死了猛虎;英雄又問還有沒有禍害,鄉親們說,海里有只蛟龍,英雄苦戰三天三夜終于戰勝了蛟龍。村人設宴款待。英雄又問,還有沒有禍害,鄉親們說,有。英雄問:它在哪兒?鄉親們說,禍害就是你。英雄不明白為什么,決定離開這個村子,可就在他站起來的一剎那,他又跌倒了,因為酒里早就放了毒。這個故事就是從今天我們要學的演變而來的,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宋朝文學家劉義慶。
板書: 劉義慶
(一)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患:憂懼、厭恨;又:再,另外;并:都;皆:都;暴犯:侵害;橫:禍害;說:勸說;冀:希望;與之俱:同它一起(浮沉);竟:竟然、居然;始:才;人情:人心;乃:就;正:恰好;具以情告:把(義興人情及他的)情況詳細告訴了(陸云);蹉跎:光陰虛度,這里指過時;貴:意動詞,以……為貴,看重;令名:美名;彰:顯揚;改勵:改過自勉。
2.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講述的故事,最后選出一名給全班同學講述。
3.學生自定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疑點。
參見“素質教育目標、重點、難點、疑點”
4.總結歸納人物個性特點:少年時強悍好斗,禍害鄉里,后知錯改過,勇于自新,成為“忠臣孝子”。
5.小組討論:怎樣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體現人物個性?
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學識、情緒、處境、性格。
動作要為人物性格服務,如“入水擊故,蛟或授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可見的勇敢、堅韌,這也為他改過埋下伏筆,堅韌的性格促使他堅持改過,終于成功。
6.的性格是在什么背景下改變的呢?
(1)殺虎、斬蛟歸來,看到鄉里“更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面對此情此景,他才有了改過之意。
(2)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真正改過在于他自身有了改過的意愿,再加以陸云的鼓勵
所致。
兩件事通過其行為、心理,完成了的變化。
(二)總結、擴展
1.總結
在改過自新以前,和蛟、虎共為義興人民的三害。由于這三害的存在,竟使義興人民即使“時和歲豐”也痛苦不樂(《晉書·傳》)。因此,的殺虎斬蛟和自我改勵的行為,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在這個故事中所表現出來的勇于為民除害、勇于悔過自新的精神品質也是值得贊揚的。
故事說明了一條真理:一個人盡管有缺點和錯誤,只要肯下決心改正,同樣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2.擴展
生活中,正在成長中的我們少年學生,難免犯錯誤,所以在生活中、學習中要學習的精神,勇于改過。
八.布置作業
1.翻譯下列句子
(1)為鄉里所患。
(2)義興人謂為三橫。
(3)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4)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
(5)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優令名不彰耶?
2.加以合理的想像、夸張,把改編成白話故事,字數400-500。
探究活動
這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結尾處詳寫了與陸云的談話,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參考提示:
文章這樣寫,首先這強調了改正錯誤的決心。文章寫為改正錯誤而遠道跋涉尋找有學問的人請教,寫他沒有找到陸機,見到陸云,并詳細寫了他的心理活動:想改正,但擔心年紀大了,怕不會有什么作為了。這樣寫,就把改過自新的決心之大刻畫得得栩栩如生。陸云的談話在文章中是完成了這個人物轉變過程的描寫。
其次,作者通過陸云的話,揭示了“朝聞夕死”這樣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道理:只要認識錯誤,并且決心改正錯誤,無論何時都不算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不僅對,而且對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教育意義,都是一種鼓舞。它鼓勵人們不必為時光的蹉跎而懊悔,也不必為年紀的老大而苦惱,只要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都是不虛此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