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①亦不詳其姓字
a.詳細 b.說明,細說 c.詳細地知道
②方其遠出海門
a.正直 b.方才 c.當……時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點兒 b.簡單,略微 c.省去
④終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思的理解。①中“詳”應是“詳細地知道”, ②中“方”表時間“當……時”,③中“略”指“微,一點兒”,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別為①c、②c、③a、④c。
2、解釋加紅的詞語。
①┍a.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 )
┕b.可百許頭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 )
┕c.無懷氏之民歟 ( )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的掌握情況。答案①a.處所 b.表大約接近某個數 ②a.代詞,他(指五柳先生) b.代詞,這 c.結構助詞,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 )
①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②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宣王說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術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說”通“悅”,高興。因此,答案為③。《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