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說課稿 2份
三.說重難點:
我將本課重點定為:朗讀理解課文。本單元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本課又是一篇詩化的散文,需要學生朗讀感知。本課的難點是解讀語句,深入理解內涵。八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作者濃烈的思鄉之情,對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這個定為難點。近年來中招現代文閱讀試題突出對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語言。這也是學好語文的立足點。
四.說學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兒童的視角寫故鄉的風俗人情,非常適合初中生閱讀,但學生的品析僅僅是淺層的感知,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舉例示范,邊讀邊品,讀出感情,讀出意味。比如:課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鄉味啊。可是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學生如果讀不好就不能理解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思鄉之情。所以要引導學生反復讀,讓他們讀出其中的失落無奈和無法排解的惆悵,這樣就能通過這個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說教法
學生的朗讀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蘊豐富,而筆調素淡,不用心朗讀體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細細讀、反復讀,在讀中品,在品中讀,讀出情感,讀出意味。在品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做示范,這個示范要細、要具體、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在他們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語言時教師舉例:“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同時這句話和后面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
六.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
每到星期五的時候,我都回發現同學們在這一天滿眼都是隱藏不住的笑意,情緒高漲,在下午臨放學的時候甚至躁動不安,沒等下課鈴響就“幾欲先走”,這是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們離家不過幾里、十幾里,五天的離別就歸心似箭,如果長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關系遠離家鄉甚至定居異地,這思鄉的愁緒又怎能是一個“愁”字了得!今天,讓我們走近中國臺灣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鄉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簡介。 板書)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思考下列問題:
1.你從文中聽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提出下列問題:
1.什么是春酒?文中寫的僅僅是喝春酒嗎?還寫了哪些事情?
2.為什么以春酒為題?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過渡: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鄉情的思念體現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讀重點語句,體會文章感情。
教師示例:“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同時,這句話和后面“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