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 2份
黃欣兒
一、 導入:(4)
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在欣賞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時聽的那首歌嗎?這其實是明代的楊慎寫的一首詠史詞。我們再來聽一遍吧。每次聽這歌總覺得它充滿了一種歷史滄桑之感,在滄桑中又透出幾許人生空幻的色彩。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但唯有青山與夕陽是不會改變,亙古悠長的。那白發漁樵才是世外高人,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那份寧靜與淡泊。那份曠達與超脫正是出于對歷史與人生的大徹大悟的理解。
這就是詠史懷古詩,讀這樣的詩能讓我們忘記生活中種種的煩惱,能讓我們的心胸頓生開闊。楊慎這首詞可以算是詠史懷古詩中的上乘之作。在楊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種文體,那就是散曲。嘆世、懷古是散曲的流行題材,其中也有許多佳作,最為杰出的是張養浩所作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欣賞這首名曲。
二、 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模仿朗讀。(5)
2、我們知道詩歌的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音韻美、語言美、意境美。剛才我們已經通過聽配樂朗讀與自己朗讀初步體味了音韻美,接下來我們再來休味這首曲子的語言美與意境美。用什么方法來體味呢?(品味詩中凝練的詞,聯想與想象)(2)
3、學生自由朗讀點評這首詩。(7)
4、班內交流。(6)
5、教師簡評。(3)
這首曲子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抒懷,再議論全曲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山河表里潼關路”一句,暗示潼關的險峻,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層(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西都”即長安,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層(最后兩句)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 朗讀背誦。(6)
四、 拓展延伸(9)
1、學生閱讀資料思考這些這五首懷古詩分別表達了怎樣的主旨。六首懷古詩作中哪一首立意高?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附資料:
當此美景,二人縱有百般贊美之意,卻也不知說甚么話好,只是手攜著手,并肩坐在石上,胸中一片明凈,再無別念,看了半晌,忽聽得彩虹后傳出一陣歌聲。
只聽他唱的是個“山坡羊”的曲兒:
“城池俱壞,英雄安在?云龍幾度相交代?想興衰,苦為懷。唐家才起隋家敗,世態有如云變改。疾,也是天地差!遲,也是天地差!”那“山坡羊”小曲于宋末流傳民間,到處皆唱,調子雖一,曲詞卻隨人而作,何止千百?惟語句大都俚俗。黃蓉聽得這首曲子感慨世事興衰,大有深意,心下暗暗喝彩。只見唱曲之人從彩虹后轉了出來,左手提著一捆松柴,右手握著一柄斧頭,原來是個樵夫。黃蓉立時想起瑛姑柬帖中所云:“若言求醫,更犯大忌,未登其堂,已先遭漁樵耕讀之毒手矣。”當時不明“漁樵耕讀”四字說的是甚么,現下想來,捉金娃娃的是個漁人,此處又見樵子,那么漁樵耕讀想來必是段皇爺手下的四個弟子或親信了,不禁暗暗發愁:“闖過那漁人一關已是好不容易。這樵子歌聲不俗,瞧來決非易與。那耕讀二人,又不知是何等人物?”只聽那樵子又唱道:“天津橋上,憑欄遙望,舂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云臺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他慢慢走近,隨意向靖、蓉二人望了一眼,宛如不見,提起斧頭便在山邊砍柴。黃蓉見他容色豪壯,神態虎虎,舉手邁足間似是大將軍有八面威風。若非身穿粗布衣裳而在這山林間樵柴,必當他是個叱咤風云的統兵將帥,心中一動:“師父說南帝段皇爺是云南大理國的皇帝,這樵子莫非是他朝中猛將?只是他歌中詞語,卻何以這般意氣蕭索?”又聽他唱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當聽到最后兩句,黃蓉想起父親常道:“甚么皇帝將相,都是害民惡物,改朝換姓,就只苦了百姓!”不禁喝了聲彩:“好曲兒!”那樵子轉過身來,把斧頭往腰間一插,問過:“好?好在哪里?”黃蓉欲待相答,忽想:“他愛唱曲,我也來唱個,‘山坡羊’答他。”當下微微一笑,低頭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