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學實錄
阮秋紅
設計理念:1、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通過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風。
設計靈感:1、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么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
2、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么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
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本次實錄為第二課時。
授課班級:深圳石巖公學初二(1)班
授課時間: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節
授課老師:阮秋紅
師: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
生:(紛紛)高雅……還有很高深……
師:是啊,藝術是高雅的,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說說看——
生:(七嘴八舌)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
師: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么?——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心情感的。
師: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面,朦朧或者清晰?(學生點頭默許)我中學時讀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邊說邊板書)很喜歡,后來讀起時,總會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過。我想請大家靜靜地、輕輕地吟誦一下這篇文章,看看僅僅是你我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是作家高超的文學魅力喚起了我們同樣的藝術感受。
生:(自讀課文,且讀得很投入)
師:聽到你心靈的的曲子沒有?……是怎樣的調子?怎樣的節奏?又是怎樣的器樂彈奏出來的?
生(甲):很緩的,很低的。
生(乙):應該是古箏或琵琶或……總之,比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歡樂,但并不歡快。
師:三位同學描述的跟你們內心聽到的一樣嗎?(學生點頭)
那么你們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生:(紛紛)“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
師:(出示課件思考題)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江雪》、《黔之驢》)
生(甲):初一時課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開頭就寫“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郁,應該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失意孤獨的寫照。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么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