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 — 我的保姆
大堰河— 我的保姆【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在“閱讀與鑒賞”中也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帶有自傳性的抒情詩,詩歌以詩人幼年生活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慘經歷,抒發了對大堰河真摯的懷念和熱切的贊美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之情。教學本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等方法,感受大堰河可親、可敬、可愛的形象和母愛的偉大,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貫穿全詩的思緒和激情,理解詩人對大堰河的贊美與懷念之情,實質是對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的贊頌。2、引導學生通過典型細節分析認識大堰河的形象:勤勞、純樸、善良。3、了解排比、反復的修辭方法以及對比的寫法在詩中的運用和作用。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一、 啟發談話,激發興趣這首詩是艾青在獄中寫的,在一個飛雪的早晨寫的,你覺得人在困境中,在饑寒中,總會想到誰?(想親人,想家人。)而此時艾青想到的是誰?(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普通農婦——大堰河。)
大堰河連名字都沒有說明了什么?(貧窮,社會地位低下)詩人為什么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卻想念大堰河?(艾青誕生時母親難產,一位算命先生胡說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就被送到貧苦的大堰河家去撫養,5歲被領回家中開始讀書,但依然受冷遇,大堰河卻用博大的胸懷接納了艾青,將偉大的母愛毫無保留地給予了艾青。艾青寫這首詩,既是對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對黑暗世界的詛咒。同時表現出作者背叛地主階級,向勞動人民靠攏的真誠愿望。)讓我們一起走近大堰河,看看這個平凡而卑微的勞動婦女為什么能讓作者終生敬仰。
(巧設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學生急于閱讀課文的欲望。)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1 、 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讀思考題。
(1)聽配樂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體會詩中強烈的節奏和流暢跌宕的旋律。
(2)要求學生找出難懂的字、詞、句,引導學生查閱工具書,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3)本詩區別一般抒情詩的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通過記事寫人來抒情)
(4)本詩從哪些地方表現出大堰河對詩人有慈母般的愛?(主要表現在第4、5、8節里。如在第4節,用八個排比句集中寫大堰河對乳兒的愛。這八句實在是八個出色的細節,把她的愛心寫得非常具體、充分!澳阌媚愫翊蟮氖终瓢盐冶г趹牙铮瑩崦摇眱删涫孜卜磸停鹆它c化、強調感情的作用。
(5)本詩哪些地方運用了排比、反復和對比的手法?舉出例子后,請談談它們所起的作用。(如第4節中的八個排比句,第7節中六個排比句,都使內容凝練,形式整齊,節奏明快,氣勢酣暢,有力地傳達了詩人對大堰河真摯的愛。第1節的首尾兩句,反復吟詠“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現了詩人對她特有的深情。第3節,首尾句反復寫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節,都采用開頭和結尾詩句反復的手法,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效果。第4、6節中運用了對比,把兩個家庭的生活狀況進行對比描寫,雖然沒有發什么議論,但詩人的感情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麗的夢境和凄慘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勞和死后的凄苦悲涼,這些都加強了詩歌的抒情氣氛以及對主題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