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三問
20世紀90年代初,閱讀學者就指出“閱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交際活動”,“閱讀是吸收也是傾吐”,閱讀是“人類文化不斷創新的過程”,“讀者在閱讀中成長,人類文明在閱讀中前進”。20世紀末,閱讀學者更加明確地指出:“閱讀活動是讀者和作者之間通過文本所進行的一場跨時空的對話,這是世代傳承的無聲對話,是思想撞擊出火花的偉大的對話。”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學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閱讀課,但事實上,解決的問題是否是學生在閱讀中本身存在的問題呢?是否閱讀課真正姓“閱讀”了呢?新課標的頒布和閱讀教學的實際狀況迫使我們不得不追問:一問:閱讀課我們該教給學生什么?
傳統的閱讀教學從文章學的目的出發,教讀一篇文章是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現方法、語言特色;從語文知識出發,是為了弄清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然而現代社會,閱讀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發展智力,充實精神。因此,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告訴我們,“讀”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義。不學會讀,我們如何在信息量急劇膨脹的信息時代去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沒有閱讀,從古至今一切科學的論斷、經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們吸收并發揚光大?不重視讀的教學,一切該具備的閱讀能力又如何讓學生掌握?
那么閱讀課又該如何體現出閱讀的特點呢?新課程標準明確地向我們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的雙邊活動應緊緊圍繞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來展開,不可脫離文本的閱讀來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閱讀材料。新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具體來講就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能力絕不是一、兩節語文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這種閱讀要求事實上已經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文學素養的培養,絕不是簡單的只要讀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閱讀是一種心智過程,這種過程是一種智力技能的體現,所以還要求能準確而迅速地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閱讀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地閱讀,就必須對閱讀者閱讀的速度、方法,選擇、篩選閱讀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閱讀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等綜合能力都提出相當高的要求。這些訓練也只能貫穿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顯然,以上所講的內容應該是閱讀課要教給學生的最基本的內容。閱讀課不但不是“寫作”的附屬物,它的意義比寫作更深遠。更重要的是,這些閱讀技能的掌握關系到閱讀者個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潛能,關系到閱讀者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前景。作為語文教育者,我們責無旁貸地要讓我們的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閱讀能力。
二問:怎樣克服閱讀教學中的功利主義思想?
要克服閱讀教學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對閱讀課優劣的評價有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閱讀課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各種閱讀的方法,培養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的能力,達到學會閱讀、學會分析、學會鑒賞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深入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閱讀他人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增加對生活感受的積累。因此,要讓閱讀教育回歸其本位,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閱讀教學,把課程標準中對閱讀的要求逐項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