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三問
要相信學生。“我講他都不懂,讓他自己讀書能行嗎?”這是教師(包括家長)中普通存在的心理障礙。須知學生是以他們那個年齡所特有的心靈感知文章、與作者溝通的。這種感知是獨特的,是教師無法代替的,教師的作用全在于引導、點撥、解疑。
要引導學生養成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勤動筆墨、觸類旁通的良好習慣。要將課內讀書與課外讀書結合起來。讓學生到圖書館去,到閱覽室去,到大大小小的書店去。讓他們課上學讀書,課外愛讀書、會讀書。
三問:如何把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呂叔湘先生曾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少、慢、差、費”,即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作為一名學生,在XX年的語文學習后,仍不能自主選擇閱讀,沒有一定的閱讀速度,達不到一定的閱讀數目和積累,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缺憾。新的課程標準的頒布,無疑對閱讀教學有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把多讀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
然而,僅僅靠課本及課堂上的閱讀就想要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現實的。為了加強閱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并增加了閱讀推薦篇目。初中課外閱讀不少于26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至3部,背誦篇數不少于80篇;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于300萬字。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閱讀推薦篇目。推薦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記》、《水滸》、《駱駝祥子》、《繁星》、《春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語文課程標準更強調了要重視閱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并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語文課程標準為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它將課內與課外的閱讀統一了起來,不再把閱讀范圍縮小在課本所局限的文章內。然而這些課內外的閱讀任務與目標又非僅僅幾堂語文課所能完成的,這就為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不僅閱讀教學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與手段也要相應地調整。
要讓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與閱讀量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在教學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要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冗長而瑣碎的分析,以教給方法和培養能力為主,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感悟,將多余的課時用于指導課外閱讀。每周我們可以抽出一節課,把學生帶入閱覽室上閱讀課,指導學生自由選擇閱讀,學會為自己選擇的研究課題查找相應的資料、積累資料,學習寫摘記、做卡片,學習篩選信息等。在閱讀的基礎上,盡量培養閱讀的反饋能力,學會小組交流,訓練把讀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復述并盡可能地談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寒暑假,可以把名著分階段布置給學生回去有計劃、有目的地閱讀;在閱讀前,老師可作一些相應的關于這些名著的講座,教給學生評價、鑒賞的方法,讀后可以開展書評、讀后感交流活動,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水平。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運用課本的配套材料,如《自讀課本》、《古詩文誦讀》,將這些該讀與該背的也落實到每一學期甚至每一天,真正體現每天都有閱讀,每天都有積累,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學生最終能在老師有步驟有計劃的安排下做到既增加了閱讀的量,也提高了閱讀的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