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亂給這一家帶來的遭遇。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為什么不說征兵?而捉人為什么在夜里?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干什么?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征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聽婦前致詞”里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了什么主題?
這首詩通過敘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