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教案
《石壕吏》 教案
學習《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賞析本詩情節生動、構思巧妙的藝術特色;背誦全詩。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們學習《石壕吏》。(板書文題)
二、播放背景音樂,朗讀詩歌,創設學習氛圍。
1.教師配樂朗讀《石壕吏》,提示學生這是一首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2.學生自由讀。
3.選一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4.全班齊讀。
三、引導學生深入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2.學生默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3.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像,再現詩中的情節。
選兩位學生口述浮現在腦海中的畫面,發動其他同學補充,共同豐富畫面、情節。
4.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
多媒體顯示: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3)提問:詩中有幾個人物形象?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明確:老嫗、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態度蠻橫,兇暴無比。
(4)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學生聽讀配樂朗誦,深深體味詩作的思想情感。
5.賞析本文巧妙獨特的構思藝術。
提問: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吏步步緊逼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并不簡單,但詩人只用120個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情節發展的全過程,精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歸功于詩人巧妙獨特的構思。從詩題上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人對他用了暗寫,一出現只用“吏呼一何怒”來點出他的威勢,此后就讓他轉入“幕后”。對老婦則用明寫,把她所說的話寫成一篇“抒情獨白”。仔細品味,就會發現老婦的話句句都是差吏逼出來的。情節中可能隱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進門就問“汝家有男丁否”,老婦答曰“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無人……”;最后差吏仍逼著要人不已,老婦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呼”貫穿在老婦陳情的全過程中,其兇橫殘暴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