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教案
四、學生自主質疑,深入理解詩意,進入探究階段。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為何總是一言不發,難道他不該上去義正辭嚴指責官吏嗎?臨行獨與老翁別,似乎也沒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誰?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為何不抓杜甫?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五、學生齊背詩歌,或抽查背誦
六、課堂小結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杜甫的詩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著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2.閱讀《登岳陽樓》,感受詩人深沉而廣闊的胸懷。
登岳陽樓
杜 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參考答案:
這首詩是詩人第一次登上岳陽樓,面對洞庭湖水,產生萬千感慨。詩中飽含著詩人對窮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嘆:對終生壯志未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詩人由個人的不幸遭遇,聯想到萬方多難的社會現實,由小天地轉入大天地,由個人的悲傷轉向“戎馬關山”的家國之痛,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深情,并以“憑軒涕泗流”之情態與開篇“今上岳陽樓”所見的壯闊氣魄構成照應之勢,表現了一位偉大愛國主義詩人的深沉而廣闊的胸懷。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訓練
1.古詩中多用對偶句。對偶又叫“對仗”,俗稱“對對子”,是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對偶句,仔細體會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并模仿寫一兩組對偶句。
2.改寫《石壕吏》。
注意發揮合理想像,補充出詩中表達跳躍的部分,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等方式。
二、關于舉辦“古詩文朗誦賞析會”的設想
內容是小學、初中一二冊上學過的詩詞文,賞析內容自己按理解準備。要求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文手段完善地再現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對作品的賞析。
三、開放探究
閱讀《春夜喜雨》,回答問題。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問:題目《春夜喜雨》,詩中卻無一“喜”字,結合詩句分析,“喜”字表現在何處?
參考答案: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雖詩中無一“喜”字,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叫“好”。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么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