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布置預習•導學
你會讀加點的字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連翹( )翹尾巴( )觀測( )道觀( )差異( )差遣( )差勁( ) 參差( )播種( ) 耕種( )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
萌發(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 ) 衰草連天( )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走進大自然,人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恰。今天我們不是去領略大自然優美的風光,而是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學習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說明文。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簡介作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自讀,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物候學知識的?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讀第1至3自然段,根據下列問題評點課文
1.每個自然段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文章一開始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作者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文中 哪些詞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有何作用?(在書上作好評點。)
三 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第1、2自然段的語言進行精點精評,從中我們體會了說明文中也可以對事物進行準確、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既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也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這種寓說明于描寫之中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布置作業
1.背誦第1自然段。
2.將第1至3段的有關詞語抄下來,作好詞語的積累。
教后感
16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了解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溫故知新
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研討 4-12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后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臺講課,
聽后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后歸納小結。
(一)自學思考題:(投影)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說明什
么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為什么?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二)再次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